《行摄生活》-142【编席】

- - -指尖上的山西

053
编席
一缕阳光从窑洞的窗格上投射而入,暖暖地照在窗户下的炕席上,那席子便折射出金黄的绚丽,摇曳着温暖的故事。
这个场景大概存在于70年代以前,那时的农家一般都会有一卷苇席。仔细的主妇总是把席子擦的很亮,让一炕的孩子在席上自由玩耍。
席子的记忆很多,温暖的便是席子上有一个木制的炕桌,妈妈总是坐在那里不停地忙碌,纳鞋底,做新鞋,绣鸳鸯等等。还有就是开饭的时候,妈妈总是会端上冒着热气的窝窝,烫嘴的小米粥。一家人便围着桌子,热热闹闹地边吃边议论着家长里短。
凄凉的记忆也有,那边是黑压压的云层下,偶尔有几只乌鸦呱叫着飞过。一卷席子围成了筒状,或者被两个人抬着,或者被牛车拉着,但席筒的下面一般总会露出一双脚,告知我们被席筒卷着的是一具可怜的尸体,一个没钱买棺材的穷人。
有关苇席的记忆应该还有很多,但记忆深刻的大约便是以上陈述的这两种吧。其实,苇席只是苇席,是人类的活动给了它记忆的色彩,才让我们有所感怀。
寻访的脚步来到临县的青塘村,起初来这里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拍摄青塘粽子,二是为了拍摄青塘苇画。我们走进青塘古村,一处空旷处,一种特殊的活动吸引了我们的视线。
一位老者费力地推着一个石碾子,在空地上来回折返,走到近处才看到碾子下面铺了长长的芦苇。我们好奇这样的动作,走上前去询问。
“老人家,您碾压这些苇杆做啥呢?”
老人抬头看了看我们,顺手拽下头上的毛巾擦去满脸的汗水说到:
“做啥呢?你们没见过哇?俺碾压苇子是为了编席了。”
我听到这里,忙递过去一只烟,请老汉坐下来聊聊。老汉点燃了烟开口说到:
“说编席要先说苇子,俺们这个地方,不知从那个朝代开始就有了这万亩苇田,老一辈有说是清朝开始的,也有说更早的。每年入秋后,大片大片的芦苇黄了,边坡壕沟到处都是金色的苇子,好看的很。
要说芦苇这东西,也是日怪呢。只要是他生长的地方,其他东西就不会长,就是庄稼也不能长呢。
有了芦苇,俺们的先人就琢磨着把他们变废为宝。其实,芦苇也是好东西呢,他的用处也多呢。建房、造纸、燃烧、手工编织都离不了他。还有芦根可以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花可以做枕头等等。”
老汉抽了一口烟,顺手在鞋底擦灭了烟头继续说到:
“俺是个笨人,没学会做其他的,但俺编了一辈子席,你要问编席算是问对人了。
编席子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看是谁干呢。一般来说,编席子最少需要挑苇子、劈篾子、压篾子、编席、折边等程序。”
老汉说完,起身便又去推动碾子,他便推边说:“俺现在年龄大了,只能慢慢地碾压。以前年轻的时候,俺一般会站在碾子上用脚滚碾子呢。那样比较省力,速度也快,但要掌握好平衡,不然就容易摔跤。”
我听的有些诧异,急忙问到:怎么站在上面滚呢?”
“就是和耍杂技的狮子踩绣球一样,两脚倒替用力就能滚着走呢。俺现在不行了,老喽。”
老汉叹了一口气,弯腰抱起了压扁的苇杆,招呼着我们去家里看看。我们一路跟随,走进了一处老宅。
“这是祖上留下的院子,传到俺们这一代已经有两百多年了。别看年代久,但还好住着呢。”老人指着院子自豪地和我们说着。
院子里有正房和东西偏房,老宅应该是建于明代,门窗是木质结构的,窗户上有木制窗格。
推开西方老式的对开木门,抬脚入屋,顿感一阵凉爽。老宅屋顶很高,四墙白灰落地,地面铺有老式的青砖。靠后墙的地方堆满了一些苇杆,苇杆的旁边有几卷编好的席子。房梁上有几个挂钩,是用树叉栓着麻绳系到房梁上的,挂着各种大小的苇筐。西墙下摆放着好多苇编的工具和苇杆的边料,还有一簸箕芦絮。这处老宅应该是编席的作坊。
老汉将抱着的苇杆立在后墙,扯下毛巾走到门外摔打着身上的灰尘。这时,正房内走出一位婆姨,笑吟吟地和我们说了一声“来了”,便热情地招呼我们进正房喝水,我们简单说明了来意。她给老汉端出了早饭,便领着我们走进了西房。
“编席子不难,刚才老汉做的是第三步,老汉也不知和你们说清楚没有,俺再给你们仔细说说。
编席子的第一步需要选好料,就是尽可能选粗壮的、色泽好的苇杆。
然后就是第二步,劈篾子,劈篾子是个手艺活,需要用弯弯的篾刀,还要有经验的人来操作,不然怕划破手呢。老手拿起苇杆一看就知道该怎样下刀,是一分二,还是一分三清楚的很,这样即不会浪费苇杆,又能劈的宽窄一致。篾子劈好后要放到背阴处,洒上水让它湮透。
劈篾的时候还会有一种稀罕物呢,那就是芦膜。它就长在苇杆里面,会随着劈篾的动作飞出来,运气好还能遇到完整筒状芦膜。你们吹过笛子就知道,这是天然的,最好的笛膜呢。
接下来碾篾了,这是第三步。这个过程简单,但是费些力气。石碾子需要反复滚压,直到把一捆生脆的苇篾碾成可以打席的熟篾,压好的熟篾要像皮革一样柔软呢。
下面就该第四步,编席。编席一般都是口传身授,方法也多了。有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二法、隔二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三再抬四法等等。
俺们一般先是纵横相间,一上一下地打个底子。最开始三根纵向的篾,一定要用脚踩住了,才不至于松动走形。有了紧实的底子,就开始按席子要求的尺寸、花纹来编织。
一般是纵向三上三下,间隔着编一根横向的篾子进去,然后依次放下左边一根,拾起右边一根,拾阶而行。这样,席面上就形成了一排排整齐的“人”字形花纹。这样编出的席子结实、光溜、耐折。
席子编好就要做最后一步,那就是折边。首先按预计的尺寸把多余的篾子裁掉,再用垫刀,配合一把长木尺,用力地在篾子的内面划一道,然后把多余的篾子折回来,插在对应的篾子的缝隙里。这个步骤要细心,先把垫刀从要插入的篾缝中伸出去,再把要插入的篾头放在垫刀上,然后用力抽回垫刀,那根篾头,就听话地插到了指定的位置。这样四个边收完以后,一张完整的席子,就算完工了。”
婆姨边说边熟练地编织着苇篾,那些苇篾在她手指尖上下翻飞,随着她的讲述完毕,一边的席子也完成了编织和折边两个步骤。她站起来和我们笑笑,还问我们学会了没有。
我们只是看着已然眼花缭乱,更不用说学习了。看着我们的尴尬的样子,婆姨没有再追问,只是又热情地招呼我们进正房喝水。由于还有苇画要拍摄,我们没有耽搁太久便匆匆谢过,告辞而去。
晚上回到住处,我回忆着今天的收获,忽然便有两个字在脑海闪现。那就是“朴素”。时光在流逝,苇席虽然流传了了千百年,但已然慢慢消失,甚至已被很多人遗忘。
我们也许不会担心一物一品的遗失,但我们遗失的又何止是一物,而不是一种未经修饰的质朴,是事物最本真的样子,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朴素之美。
《庄子·天道》有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宛若瓷器来自泥土,却能青如天,明如镜,润如玉,美得不可方物;一幅画,一枝花,几只粗茶碗,便创造出一片空境,容纳至诚、至简、至美之道。
青塘村,青砖青瓦之间,质朴农人随手割取田中芦苇,飞刀劈开、石碾滚压、素手编织。那些草木之物,被匠心独运,巧成金黄色的一卷苇席,走入千家万户,见证欢声笑语。这卷苇席以及编织它的过程,是否会让你看的有一阵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我想,这就是朴素触动我们内心的结果。
我们寻访内心的宁静,却无法抵御浮华的享受,这也许就是朴素丢失的原因。我们常被百花齐放而迷失自我,却不知往小花瓣上点一滴水珠,用心去欣赏、去感知生命的绽放。假如可以如此,那这一朵小花的灿烂必然胜过了百花缭乱。

物 语 档 案

采集地点:山西省吕梁市临县

采集时间:2019年7月

匠       人: 刘二保  1957年出生

现        状:局限于工业使用,需求有限。

大山也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

(0)

相关推荐

  • 炊烟有望 手艺 3

    编席要用搜瓜,掖刀子,碾砣子.编席有一个程序,起头,收边,折边,窝角,掖边.虽是杨师傅自己编席,可是需要家人合作,他的儿子踩着碾砣子轧篾子,女儿搜篾子,整理篾子,媳妇帮着窝角收边掖边.勤快的顾桂英帮着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文/祝忠建    乾州蕞娃 芦苇席子,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知道,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定知道它是何物了. 北方气候干旱,冬季漫长寒冷,过去在农村几乎都睡"土 ...

  • 那些年,灵璧县北的苇编

    灵璧记忆 编席.打箔.搉(注)折子 --忆晏湾的苇编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那是1959年农历腊月二十二的下午,经过一夜加大半天的跋涉,我终于回到阔别半年的家.一个破院子,又没个门,我一眼就看到妹妹 ...

  • 家乡纪事(4)—— 难忘那芦花飘飞的岁月

    深秋时节,漫步在故乡的那条大河边,想起了那曾经的沿河的芦苇,还有那些与芦苇相关的故事. 曾几何时,家乡上东峪村的河岸边到处都是苇田.从上游与南野河村交界处的石鳖崖,到老连沟岗,再到河西.河东.河南和大 ...

  • 织席子

    织席子 席子,以各种篾条编织而成的片状铺垫用具.其历史悠久,古代陶器即有席纹陶.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座,后坐在地上或以地为席称"席地",席地而坐即源于此.苇席曾为丧葬常用之物,覆盖丧车 ...

  • 荡漾在心中的芦苇

    我的家乡在黄河南岸,那里盛产芦苇.每到秋天,整个村庄淹没在芦苇的海洋中,一片片的芦苇随着秋风摇曳生姿,哗拉拉的摆动很是壮观.芦花飘飘的季节是我们老家最美的时候. 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钻到芦苇地里 ...

  • 当代散文‖【苇花女人】◆马晓璇

    作者简介 璇梓,原名马晓璇,山东微山人,文案编辑,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宁作协会员,微山县作协秘书长,副主席.文章喜欢随性而作,随感而发,崇尚自然,简单. 苇花女人 几场秋风掠过,㶷烂了一季的荷,渐渐 ...

  • 鹿清江原创散文:苇席

    我家东边是一条比我们村庄还要长许多的河沟.每年春暖花开时节,都会长满绿油油的苇子.苇子一高,可就是我们的乐园了.水鸟们在里面安营扎寨:巢筑在几株苇子之间.那时我们只知捉了雏鸟来寻乐,哪管它们的痛苦.夏 ...

  • 《行摄生活》-147【打铁】

    - - -指尖上的山西 056 打铁 寻找铁匠的路很是曲折,几百公里巡回都是失望而归.铁匠铺有,但全部改良为器械辅助人工,再也听不到那富有节奏感的叮叮当当声. 车行保德县,推杯换盏之余又出遗憾之语,当 ...

  • 《行摄生活》-148【面沙子】

    - - -指尖上的山西 057 面沙子 寻找山西手工业的路延续到岚县,当地朋友热情推荐了面沙子,言语之间有几分自豪,又有几分神秘. 牛怀珠是作坊的主人,也是面沙子传统手艺的传承人.老人个子不高,但腰板 ...

  • 《行摄生活》-149【堆绫】

    - - -指尖上的山西 058 堆 绫 走进交城县堆绫艺术制作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我顿时感觉目不暇接,被作品的精美绝伦惊讶到目瞪口呆.这里是堆绫的世界,更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艺术殿堂. 解爱英是这里 ...

  • 《行摄生活》-146【向阳而生---记左权盲宣队】

    向阳而生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 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 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 与盲哥们相识是在2007年秋,去寻找他们的路上秋风瑟瑟,车 ...

  • 《行摄生活》-150【芝麻饼】

    - - -指尖上的山西 059 芝麻饼 走在柳林县的大街小巷,总是可以闻到一种混合着面香与芝麻香的特殊香气,随风入鼻,吸引着味蕾. 寻香而去,一处僻静的小巷深处,传来一阵节奏鲜明的敲击声,叮当,叮-叮 ...

  • 《行摄生活》-145【向阳而生】19

    向阳而生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 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 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 与盲哥们相识是在2007年秋,去寻找他们的路上秋风瑟瑟,车 ...

  • 《行摄生活》-144【老陈醋酿造】

    - - -指尖上的山西 055 编席 有一种感知叫味觉,有一种生活,叫味道.我们生存的空间中有许多味道,酸甜苦辣在岁月的时空中飘香,在绵绵的回忆中拉长,在分分秒秒中浸润.每一个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味觉记 ...

  • 《行摄生活》-144【自如桃源—应县白马石游记】

    <自如桃源>--涂向东书 摄影--涂向东 旅途 光阴流逝着,像丝丝风语,如片片云絮,复制着岁月的山高水长.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而有序地向着无限延伸.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任时光来去,从容面对 ...

  • 《行摄生活》-143【芦苇画】

    - - -指尖上的山西 054 芦苇画 依然是青塘村,依然是芦苇,芦苇画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知的技艺.如果说编席是芦苇生命的延续,那么芦苇画就是芦苇生命的升华. 拾阶而上一处小院,窑洞内外的芦苇画扑面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