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不了缸,宋朝烧不出大缸!结果被一成语“打脸”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中国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亡,新中国的成立更是为这个古老国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焕发澎湃的生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华故事一直陪伴在人们身边,它们激发想象力,启迪智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众多中华故事中,这些故事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没有被证实或是被后人杜撰出来的,它们被称为古代传说和寓言故事,另一类则是根据史实编写的故事,它们被称作历史典故,而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故事就和“司马光砸缸”这一历史典故有关。

提起“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想必大多数中国人都曾经听到过,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司马光,当时的他是一位非常聪慧的孩子,凭借着自己的机智,他用石头砸破大缸,救出了被困在缸内的同伴,避免了同伴死亡。人们从故事中明白了遇事要沉着冷静,懂得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源自于《宋史》,而《宋史》作为中国正史,是有较高可信度的,但是,有人却对这个故事提出了质疑,这个人正是中国当代有名的古董收藏家——马未都。

马未都提出宋朝时期的工匠烧制不出能装人的大水缸,所以司马光砸不了缸,但最终他被一个成语“打脸”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司马光砸缸”到底是真是假?马未都又是被哪个成语“打脸”的呢?

作为中国知名的文物收藏家,马未都的历史知识自然是非常人所能及,他对于中国各个朝代的工艺十分熟悉,所以,他提出了“司马光没办法砸缸”的说法。根据马未都的解释,他表示宋朝的工艺水平不足以制造出能装人的大水缸,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自然是被人虚构的。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虽然宋朝确实无法做出装人的大水缸,但是,马未都的话并不严谨。宋朝没有大水缸,却有缸的替代品——瓮,而中国有一则成语叫“请君入瓮”,在这个成语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请君入瓮”这一成语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正是武则天掌控天下大权的时候,她所任用的官吏中,有2位酷吏十分出名,一个叫做周兴,一个叫做来俊臣。一天,武则天收到一封密信,信上说周兴有谋逆之心。对于密信上的内容,武则天非常愤怒,于是派来俊臣调查这件事,此时的周兴全然不知危险已经悄悄来临。

来俊臣找来周兴,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来俊臣问周兴:如果手中的犯人不认罪,那应该如何是好?周兴回答道:非常简单,准备一口大瓮,将犯人放入其内,用火烧之,这样,他什么罪行都会承认。来俊臣对此法称赞有加,命人取来大瓮,然后对周兴说:我奉皇命来审问你,所以,请你入瓮吧。见此情景,周兴吓出一身冷汗,急忙叩头认罪。

“请君入瓮”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典籍中都有记载,它的真实性极高,所以,“瓮”这种容器的烧制工艺在唐朝就已经存在,在宋朝自然更加精进。事实上,在《宋史》的记载中,司马光砸的就是瓮,只不过后人以缸替代了瓮,一方面是因为缸在当地比瓮更加普及和实用,另一方则是出于广泛传播的需要。

虽然“司马光砸缸”有其不符合史实的内容,但是,这个故事大体是真实的,并非人们虚构而成。尽管马未都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但是,他的论断是错误的,因此他便被“请君入瓮”这个成语“打脸”了。

纵观这整件事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和马未都的说法都有其错误之处,二者相互印证,才能还原该故事的原貌,它应该被叫作“司马光砸瓮”。在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真实和准确,这种风气是一种非常好的社会趋势。在寻求真实的过程中,人们应当以科学、全面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不要为了反驳而反驳,这样只会落入另一个虚假之中。此外,类似“司马光砸瓮”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古代故事还有很多,人们应该大力传播它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