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问 | 生机千年误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8-08-01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生机千年误
文字/忆忘 图片/Joaquin Sorolla
1、“生机”误为“玉机”
生机一词本出自【素问】,然而今本【素问】正文却看不到这个词。原因很简单,生机二字形讹为“玉机”,新校正时期,似乎并未注意,或者注意到了但不以为然,导致今本【素问】居然没有生机一词。
新校正引用王冰的注解,生机即“生气之机”。如【玉机真藏论】王注关于“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是这样的:“反天之常氣,是則却迴而不轉,由是却迴不轉,乃失生氣之機矣”。
【玉机真藏论】又曰: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王注:著之玉版,故以為名言,是玉版生氣之機。
新校正云:『詳至數至,名曰玉機,與前玉版論要文相重,彼注頗詳。』
而【太素】四时脉形云:著之玉版,藏之于府,每旦读之,名曰生机。
杨上善注:书而藏之,日日读之,以为摄生机要,故曰生机也。
萧延平按:《素问》“于府”作“藏府”;“生机”作“玉机”。
【太素】又云: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生机。
杨上善注:神动物之理者,近于万物机微之妙,故书玉版,命曰合于养生之机也。
萧延平按:“生机”《素问》作“玉机”。
而【素问玉版论要】中作“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王冰注:玉機篇名也。言以此回轉之要旨,著之玉版合同於玉機論文也。
新校正云:『詳道之至數,至此與玉機真藏論文相重,注頗不同。』
显然,王冰注被新校正发现了其中的抵牾。王注在【玉机真藏论】中讲生机、生气之机,显然玉机为生机之形讹,而该篇篇目本应作“生机真藏论”;在【玉版论要】中的王注“此回轉之要旨,著之玉版合同於玉機論文也”,更像是敷衍之言而不是“生”讹为“玉”。王冰注反复的强调“生气之机”意味着原文本为“生机”而非“玉机”,结果到了新校正以后,竟然搞不清楚了。
很明显唐代时期还是作“生机”,杨注以为“摄生机要、故曰生机”,解释比较勉强,生机虽然可以作为养生机要,然而根本上基于生机,而生机并不是仅仅为了“摄生”,生理病理医理尽在于此,故王冰注“生气之机”较杨注“摄生机要”更为妥贴。
2、道在于一
所谓道之至数,至数即至理,最高的道理在于一,这个一是什么?“色脉之应”?“太过与不及”?“神转不回”?“阴阳平衡”?此为二见蛙见,非在于一,皆因生机讹误湮灭。岂止如此,文化千年掉坑也于此有莫大关系。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不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起码“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厚德载物”,论语误为“载物之厚”,啥叫载物之厚?那是厚德载物之误。至今还在说“仁”是最高标准,真是我眼本明,因师故瞎。岂不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失去生机,就完蛋了嘛。所以这个一,是生机,而不是虚伪的仁义道德。颜回三月不违仁,还不是夭折,还都说他是孔门“第一”。置南宫适和曾点于何地。
3、德曰生
中国文化最大的误会,就在于把“天地之大德曰生”,搞成道德仁义。管子说“德者道之舍”,庄子说“物得之以生谓之德”,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谓之玄德”,又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初生的婴儿道德高尚?生机旺盛罢了。
外来文化比如佛学的“至数”,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德相、德相、德相,“能生万法”,当然可以种种智慧“即得现前”,名曰“智慧德相”、“能生万法”。所以翻译为“德相”,因为德曰生。
无论是【大学】“明明德”还是【中庸】“参赞天地之化育”,皆同一主题,何况还有“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等等生死存亡的问题。
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因为生机保全,生机旺盛,才能长寿。
4、学术由来诬先贤
《史记·商君列传》:“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司马迁大约是受了董仲舒的误导,【春秋繁露】说“考意而观指,则春秋之所恶者,不任德而任力,驱民而残贼之;其所好者,设而勿用,仁义以服之也。诗云:‘弛其文德,洽此四国。’此春秋之所善也。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断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果真如此吗?那么“足食足兵”“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作何解呢?又《左传》曰:“孔子请伐齐,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
以众击半,非恃力而何?无他,民与或不与。民何以与?“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高标道德高尚,移民就来了?显然,国家的生命力根在民生,才能来之安之而民与之,才能成众之力。即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才是“道之以德”的最佳注脚。把生命力和德对立起来,把德文化,生命力的文化,搞成道德仁义,仅仅是“尚贤”,连“下德不失德”都够不上。
等而下之,还把“天地之大德曰生”偷换为“为天地立心”。且看供词:【横渠易说】“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原来阁下的“立心”,本来就是德曰生。结果如何呢?还有谁知道立心是“生物”?结果成了天理人欲。
“当代儒家”,修身则可,齐家乡邦国,不好意思,没大家的事,村子都没了,只剩乡愿。道德仁艺,偷换成了道德仁义。德曰生的德,这个“至数”变成了蛙见的“仁”,文化就是这样,被一个字的误会来败坏的。
参见【生命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