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五千年至今还在研究的基础技术
直到明朝晚期,中国的科技水平仍然是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不用说,铜器和铁器的冶炼制造领先其他文明几百上千年。不过,中国最先进的一样科技却是最不起眼的,就是种地。
种地哪个民族不会啊,历史上的古文明都是农耕民族创造的,种地是文明发展的基本技能,有了稳定的粮食供应,人们才有闲工夫去琢磨更高级的事情,比如建城市、想哲学、望星空等等。
中华民族对种地的热情特别深厚,从远古时代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挖掘可以吃的植物品种。古人最常食用的小米其实是狗尾巴草的亲戚,也许是古人偶然尝了这种野草的穗粒,觉得可以吃,便一代代地筛选培养,最后变成称霸饭桌几千年的主食,直到稻米普及才渐渐退出。
能让中国人填饱肚子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大禹治水,使天下的土地重新开始耕种,百姓有了活路,于是他便成为中国第一个事实上的帝王。
秦国特别擅长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把四川和关中变成千里沃野,奠定了统一六国的霸业。秦始皇发兵60万征服岭南,这些兵大部分是投降的六国军队,命他们南下既是为了征战,同时也是让他们就地屯田,守住南方的土地。
长江以南原本是一片蛮荒,中原农民不断排干沼泽、砍伐森林,开辟出一片片良田,使华夏文明深入到南海之滨。每逢中原战乱,南迁的华夏子民都会给南方带去先进的农耕技术,由此证明,中原的农耕技术一直在进步。
凡是能种粮食的地方,早晚都会变成中国的土地。从中原一隅到汉地十八省,汉人已经开发了每一块能够利用的土地,使自己的疆域达到极限。
这个进程在唐宋基本上就停止了,尽管中国的疆域还时有扩张,但很难守住,因为那些地方不适合耕种,农民无法长期生存下去,中国的军队自然也就守不住。
从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拉锯战就可以看出,400毫米降水线是两者的分界线。中国强盛的几个朝代都是气候暖和期,这条线向北推进到蒙古草原上,中原王朝便能处于攻势,打得周边胡族俯首称臣。
反之,中原王朝只能退守长城,甚至丢掉半壁江山,躲在长江防线的后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也不是出一两个牛人即可逆转的。
战争本质上是国力的较量,气候寒冷导致农民只能躲在长城背后,那么远征大漠的军队就是中原王朝无法承担的。而北方游牧民族在极端气候条件中更难生存,不得不一拨又一拨地向中原冲击,早晚会攻破长城防线。
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却在明朝中期以后被打破了,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开始进入中国,使原本贫瘠的土地也能生产粮食,中原人口终我超过了土地所能供养的6000万极限值。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欧洲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骑兵对步兵的军事优势、远距离运输等传统的技术限制不复存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对抗被机器时代所终结。
那么在当今的时代,种地还是一项高技术吗?当然是,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可他的农产品是最便宜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农业科技极其发达,生产效率超过任何一个国家。
贫穷的墨西哥向美国全面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墨西哥农民很快便不再愿意种粮食,美国粮食太便宜了。然后,墨西哥只好听美国的,否则粮食供应一旦被切断,墨西哥人连饭都吃不上。
中国的耕地面积相对国土来说并不算多,而人口在增加,吃饭问题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除了开垦新的土地外,我们仍在努力提高粮食亩产。
袁隆平的团队已经发展出海水稻,可以把海滩和盐碱地利用起来,又给我们增加了大量新的食物来源。这样的科学家才是中华民族最推崇的英雄。
将来我们走出地球,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基地,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种地问题。只有这些基地能够在粮食上自给自足,才有移民的可能。也就是说,种地技术是限制人类向外太空移民的难关。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种地技术仍然是最为至关重要的科技之一,虽然平时让人感觉很土,也不那么起眼,却是国家的命脉、民族的根本。每一个有志向的国家和民族,都从来没有放松过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