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王 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予,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教学“求平均数”这一内容,我课前让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平均分、平均产量、平均收入、平均速度……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时,面对学生搜集到的许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总是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我把求平均数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变增强开放性,妄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个性的东西,多给学生思考,尝试、表现和发挥的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13-9”时,我不直接讲解算法,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手脚子,有的用口算,还有的用做减想加的方法,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9-3=6,然后10-6=4,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13减9,个位3个1减9个1,差6个1不够减,就从10里减去6就得4,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解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发改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走出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实现,把所学的知识动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后,我按教学要求,便布置了“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课题调查,要求学生调查周围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将收集的数据在小组中交流,整理、制成小组调查结果统计表。分析从统计表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并谈谈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心得体会。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足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从中还可以让学生起真实地了解一些信息,增长见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