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梁仁华
在今秋,高中应试教育的硝烟尚未散去,高中课程改革的大潮在实验区已扑面而来。对于那些身处实验区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课改实验区既非“天堂”,也非“地狱”,而是真真切切的“炼狱”。一切在应试教育期间涌现出来的教坛高手、英雄豪杰,在这里都要重新接受锻造和检验。为有助于历史教师搞好课改,从而使历史教师由艰难的“炼狱”走向愉快的“天堂”,本文拟就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提一些建议,供教师们参考。
一、跟随那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在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之初,广大历史教师有太多的东西不了解,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掌握,但一下子又学习不完、掌握不了,因而,在历史教师心中也就留有太多的迷惘与困惑。“路在哪里?”这是当前不少教师从心底发出的哀怨与呼唤。在高中课程改革中,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白: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在高中,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特点。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各学科也往往是不同的。但是,各学科都是以各自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各自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为共同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必须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对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人们可以有多种解释,但其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应该是: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我们认为,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课改实验区一线的历史教师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1、理论、理念与历史学习、探究的关系
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历史学习与探究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应该用一定的理论与理念来指导,否则,其实践活动有可能陷于盲目和偏离方向。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历史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应当运用和渗透的理念与理论有: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些基本理念,如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以公正、宽容的心态看待各种文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和地方冲突;可持续发展观;与国计民生、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密切的相关问题及其理念;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
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观点,如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维,历史问题历史分析,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人类文明演进的观点,现代化观点,等等。
2、课标与教材、教参的关系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历史课标。历史教参是对历史教材的解读与补充,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备课应当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借鉴教参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课标与教材虽然都是专家编写的,但是,从某种角度讲,它也是在探索之中,它也要随着课改的推进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其中,包括听取教师们的合理建议,因而,对它们,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对教材,我们应该多思考它与课改理念、与课标要求衔接得是否合理,多质疑教材的局限和不足,多探索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比如:构建知识网络,化无序为有序;依据课标,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相关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活动,展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对教材中的若干内容,对课后练习与活动探究的作业,都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处理。对教参,我们要有选择地、批判性地吸收,绝不可照搬。
3、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它特别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它着力扭转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4、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根据课程要求,历史课分为历史必修课与历史选修课。历史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它注重的是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普及性、基础性;历史选修课是为一部分对历史学科有兴趣,有一定历史素养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历史必修课或者是历史选修课,在课时量的使用上,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都是可以灵活变通的。
5、通史与专题的关系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现在的高中历史课改教材是按照模块单元体专题的形式编写。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尽管它是大学历史通史的压缩饼干,但经过多年的教学,教师们对它早已习惯和适应了。现在模块单元体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是,由于新教材刚刚使用,新教法刚刚探索,许多教师对它还很不适应,加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得不太健全,学生们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因而,高中历史教学有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我们要把握几点:一是要调整好心态、观念、思路,主动适应模块单元体历史专题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二是依据新教材的有关内容,探寻更高层、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三是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模块讲模块、就问题讲问题,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所以,历史研究的思维必须是战略性、整体性的。由于历史教材各模块之间并没有严密的因果时序性,因而,教学顺序怎样安排和调整都是可以的。为便于教学,有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也可以重新整合。
6、传统教学要求、做法与课改教学要求、模式的关系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高中历史课改也不例外。从依托学科知识,利用学科教学理论、方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讲,以往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有生命力,还是要坚持的。如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落实、历史线索的梳理,注重历史概念的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归类与多角度分析,注重讲、练、评的有机结合,等等。当然,一些教师一讲到底、照本宣科、满堂灌、题海战术的那些做法肯定是不能再搞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因为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历史教学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这方面,一些课改的先进地区,一些优秀的教师早已进行过探索,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从理论上讲,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应该是全面开放的,它应力求教学理论多元化、教学素材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功能多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应该在合作探究的天地里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该使学生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平和的心态共同去学习、领悟、探讨历史,最终使师生在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领域里都敢想、敢说、敢写、敢做,能想、能说、能写、能做,善想、善说、善写、善做。当然,这种美好局面的到来需要一个长过程。在现阶段,不能忽视教师在思维方法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不能离开教师在内容、概念方面的讲解,理智的做法应当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融会贯通。
三、正视那个牵肠挂肚的问题
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教学心态、教学观的特殊性。在现阶段,高考始终是令广大教师在课改中牵肠挂肚的一个问题,历史学科也不例外。目前,对课改后高考的模式、招生录取方式、学科试题结构、考试要求等大家关心的问题,国家和省里的教育领导部门都没有明确的文件可供参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盲目决断,而应该在把握课改大方向的前提下,在历史教学中自然地为学生以后的高考奠定基础、作好准备。不管历史学科的高考如何改革,在高考历史命题上,它离不开对历史主体知识的考察,离不开对历史学科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的考察,离不开对历史学科理论的考察,离不开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渗透。因此,在以下方面我们需要重视:
1、认真研究历史课标,对其中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要做到心领神会,在教学实践中要融会贯通。对内容标准里的学习要点,要逐一分析其地位或要求,并在教学中有重点、有区别地落实。
2、重视历史主体知识的落实、历史线索的梳理,重视历史概念的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
3、重视历史理论,尤其是课改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价值观的渗透。
4、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既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分析,又要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历史地、辨证地分析与思考问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对历史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5、在作业设置中,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仍然适用。此外,可以设置一些历史小论文、调研报告的作业。
4、在历史教学或历史研讨活动中,应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思考。
5、在教学的操作程序上,讲、练、评应该有机结合。
6、要重视对后几年历史高考试题的研究,包括对上海历史高考题的研究,并且在教学、练习中灵活渗透其理念、立意和要求。
四、塑造那个最为可爱的人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是一场硬仗,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它对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因此,历史教师要加紧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想方设法提升历史教学的潜力,要把自己塑造为历史课程改革领域里最可爱的人。为此,历史教师在以下方面要多作努力: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广大教师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熏陶,现在,面对这样一场涉及人的现代化的课程改革,不少教师在理论上是薄弱的,在观念上是滞后的。要想提升历史教学的潜力,广大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观念是行为的指南。在历史课改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这样想、这样做,不能那样想、那样做等等教学的具体问题。解决这些教学的具体问题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想、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想、那样做。要知其所以然,没有扎实的理论,没有先进的理念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订阅与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学相关的书刊报纸,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进修。
2、积极投入实践,大胆进行探索。
不管教师们对以往的应试教育是如何的厌恶与眷恋,不管教师们对新一轮课改的准备是否充分,谋求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课程改革都将在我国教育领域试行与推广,其大势是不可逆转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认清形势,甩开包袱,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课改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大胆地进行探索。对广大教师来说,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场竞赛,谁走在前面,谁就掌握了主动。在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起点会有差别,我们不必为此而烦恼。严格说来,面对课程改革,从教师主观因素来说,大家都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因此,在起点上的差别是很小的,是可以追赶的;从客观条件来说,差别是存在的,但它并不能在根本上制约我们的探索,不管是土枪洋枪,不管是大刀长矛,都能够在课程改革的战场上各显神通。同时,我们认为,一切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与探索,它只能力求稳妥,不能根绝误差,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我们不必过多地患得患失。其实,不管是历史课堂教学,或者是历史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它永远是需要不断去充实与完善的,它不可能没有缺陷,不可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在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可以有多种模式、多种方法,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一定要有知识意识、问题意识和体验意识,因为,知识是认识的条件,问题是思维的基础,体验是感悟的前提。
3、重视学术交流,珍惜他山之石。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教师自己的刻苦努力、孜孜以求,也需要重视对他人、对外的学术交流与探讨,这些对他人、对外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往往能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坚定信念、丰富内涵,他山之石往往能攻玉。在当代信息聚散发达的社会里,作坊经营、闭门造车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当然,我们在进行对他人、对外学术交流与探讨活动时也要注意: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有思考、有选择的批判性地学习,任何盲目地肯定与照搬,任何简单地否定与排斥都是不可取的。
4、强化科研意识,创造科研成果。
课程改革是创造性的劳动,它需要敬业,需要勤奋,需要体力,也需要智力。因此,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科研意识,要善于把我们的历史教学活动放到教育科学研究这个大范畴里来思考,并且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完善,最终形成既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有个人和地方特色的科研成果。在这个问题上,有两方面的工作必须加强:一是要积极学习、探讨、借鉴国内外与历史课程改革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方法、课例,力求历史教育科研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二是建立健全历史校本教研制度,构建新的历史校本教研文化,开拓师生历史教研的新生活。只要我们能克服浮躁的心态,抵御功利的诱惑,勤奋扎实地工作,我们就一定能成为历史课程改革领域里最可爱的人。【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