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泡沫数据”,是时候戳破了
马蜂窝终于把自媒体【小声比比】给告了。
事情闹得这般大,如果仅仅发个律师函,怕是压不住摩拳擦掌等着后续更多数据曝光的吃瓜群众们。
虽然马蜂窝是原告,但相信其内部的一票员工内心一定非常委屈,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一样,“作为曾经的马蜂窝员工和去哪儿员工,我想说,我也做过像刷单一样的工作,我只觉得是日常罢了”。为了一个“日常”被千万网友口诛笔伐还惹上了官司,这能不“委屈”吗?
但,从来如此,便对么?
“泡沫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因为有日本这个前车之鉴,但奇怪的是,在全球的互联网经济都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时,却几乎没有多少人质疑我们是否正经历一个“泡沫数据”时代。
以往我们说的“泡沫经济”的概念是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就好像往杯子里倒啤酒,看上去是满了,但是撇开泡沫后,发现只有底部剩一点点酒水,上面的泡沫都是做给人看的。
回忆日本的泡沫经济时代,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财富唾手可得,而在“泡沫数据”时代,我们也能看到各种惊人的数据,一样是唾手可得。这样约定俗称的潜规则不仅仅是局限在旅游点评网站上,社交平台和视频网站等领域才是他们的主战场——你见过一亿次转发的微博吗?这些数据岂止是注水,那根本就是泡在水里了。
然而这样惊人的大数据背后,支撑它的却是一套相当廉价的产业链。只需要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关键词+刷粉,就能看到诸如5元2000粉、5元2000赞,甚至5元20000播放等标价。一切的交易宛如在逛夜市,茫茫的夜幕下你看不清也不在乎商品的质量有多好,而是更关心报价到底能便宜到什么样的地步。
悬挂在商家头上的“利剑”
在虚假的数据海洋里,想要“出人头地”所花的成本不需要很多,按照前面提到的“物价水平”,只需要2500元你就能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上当百万粉大咖,紧接着网红的光环就会笼罩你。而这个光环所能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利益,就是吸引更多的投资方、广告商向你投资。这个套路不仅适用于个人,更适用于平台。但如果有人被光环蒙蔽了双眼想要挑战线下经营,那很有可能会被现实啪啪打脸。
在网红经济最为人乐道的时代,许多网红本质上还是想回归“踏踏实实”的生意人,所以网红线下店开得热闹非凡。举例来说,被誉为网红餐厅界鼻祖的赵小姐不等位,红极一时,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一口气连开7家门店;徹思叔叔、瑞可爷爷的店等网红蛋糕店,最火的时候据说要排队4个多小时才能买到;曾被冠上“韩国十大甜品”的瑞蜜可乌云冰淇淋,更被不少甜品爱好者列在必尝名单之中。可是现如今,哪里还看得到这些网红店的影子?
昙花一现的网红实体店现象也吸引了不少媒体关注,在一层层的探访下,人们发现大多数网红店即便是开在线下,也依然改不了“注水”的坏毛病,只不过这回没有5块钱2000粉,而是需要请人排队营造出产品人气极高的氛围。尽管明白排队不仅能造成热闹的假象,也会吓跑真正的顾客,但习惯了买数据的商人心里明白,一旦停手必然会出现无法解释清楚的异常数据,而这就是悬挂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所以不能停手直至利剑落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网红店的倒闭潮,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了线上平台们警示。2017年爱奇艺对外宣传的重点还是平台的播放量,根据当时官方公布的数据,在7亿多总网民数的前提下,第二季度平台播放量为689.87亿,等于一周7天24小时无休每秒有8871的播放量。而在今年爱奇艺上市之后,却宣布“正式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并提出“从客观上改变行业‘唯数据竞赛’的现状”。
其实爱奇艺能主动戳破泡沫,很大程度上与其营收比例的调整有关,以前为了更多广告商的入驻,点击量等数据必然不能比同行低,增长速度也不能太慢。而爱奇艺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总收入为62亿元人民币,其中会员服务收入为人民币25亿元,在线广告服务营收为人民币26亿元,二者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
可以预见,等到会员服务收入正式超过广告服务营收,平台也就不必如现在这般极端重视广告主感受,而是可以在钻研普通用户需求上更下一番功夫。对用户来说,浮在表面上的数据不会和经济效益、带货量等玄学数据牵扯在一起,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所带来的压力也就小了不少。
不过老话说得好,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虽然有一两个改革者敢说“皇帝没穿衣服”,但是面对整个互联网圈子里“全都是泡沫”的大环境,这些零散的努力最终能取得怎样的成果呢?泡沫被戳穿之后,互联网行业又是否经得起这番震动呢?今日的勇士是否会变成明日的罪人?我们无法得知,但能肯定的是,真正的勇士,从来都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真良心·越级次旗舰:诺基亚X7评测
“准旗舰”定位的诺基亚X7,可不仅仅只有高性价比
马蜂窝被捅开的真相,其实你早就知道
数据造假,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