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语文乐学八法(3)

No.5 变形阅读法

文章的内容不变,只改变文章行文格式、改变文章形态的阅读,就是“变形阅读”。

变形阅读追求“变”,在“变”中让我们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内容之美。

变形阅读主要指“变文为诗”“变诗为文”的阅读,也指“变一段为多段”“变一层为多层”的阅读。

变形阅读适用于那些语句精短、音调和谐,具有阳刚之气或柔美之情的,以及具有描叙之美的文章、文段,是一种别有情趣的阅读实践活动。将它用于阅读过程之中,起码有两大好处。首先,因为需要“变形”而牵动着同学们深层次地进入课文并专注地对文章,并专注地对文本进行分析体味揣摩;其次,因为文章的变形而让品味、阅读或朗读的过程变得有趣有味。所以,变形阅读常常是让美的文章、美的语言更加美好的阅读。

下面就是“变形阅读”之一例:“变文为诗”的阅读。这是《藤野先生》中非常关键的一小段话语,用这种方式可以极好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有时

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

不倦的教诲,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

是伟大的,

虽然

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如果我们来朗读这变形之后的文字,给我们感觉将是:舒缓,深沉,激情,韵味十足。

下面是“变形阅读”之又一例。我们将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由“一个整段的形态”“变形”为两个层次、三个层次、四个层次。由于这种变化,我们需要进行品味与分析,我们将更加有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将从中获得更加强烈的审美感受。

下面是《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将《记承天寺夜游》“变形”为两个层次,一层为描叙,一层为议论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再将《记承天寺夜游》“变形”为三个层次,一层为叙述,一层为描写,一层为议论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还可以将《记承天寺夜游》“变形”为四个层次。

此次“四个层次”的“变形”由同学们来完成,完成之后还要说明之所以这样“变形”的理由。

No.6 唐诗素描法

唐诗素描,就是素描唐诗。

就是用描叙的方法,用渲染的方法,用添枝加叶的方法来改写唐诗。

先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对它的“素描”(这是一则理性感悟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在久久的飘泊中你会渴望宁静,在人世的是是非非里你总有烦倦的一刻,在无数聚散之后你想要一个诚恳地守护你的朋友。

如果你正是带着这样一颗疲惫的心走到一座凝然伫立的青山前,你坐进它的沉默和温厚,坐进它的永恒,它将告诉你,自然才是才是永远可以信赖的朋友。

你仍在世上奔走,但山已把永恒的意味告诉过你。

(文/骆玉明,选自《中学生阅读》)

再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对它的“素描”(这是一则意境拓展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扬的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皆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文/曾冬,选自《语文学习》)

唐诗,文学的瑰丽的无价之宝;唐诗素描——文学的再创造。

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像歌一样;清新,秀美,生动,雅致。

创作“唐诗素描”,让文学之美成为浸润心灵的涓涓细流。

如果我们放开视野,同样也可写“宋词素描”。

如果我们变换角度,还可以用素描的方法描绘“唐诗人物”和“宋词人物”……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写一则“唐诗素描”或“宋词素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