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真的禁锢了华夏人民的思想吗?
文/子非鱼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 《商君书·开塞》
今天继续聊《商君书》,
上文引自《商君书·开塞》,直译出来就是:“圣人不效法古人,也不遵循今人。效法古人就会赶不上时代,遵循今人就会被社会形势阻挡。”
我们一再强调过,商鞅变法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把变法的内容放在其他时代背景下去解读,否则就无法理解,甚至会误解商鞅。
所以,我们仍旧要强调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
什么背景?
其一,人力、铁器、水利都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们自己冲破了“阡陌”,井田制崩溃了,
其二,礼崩乐坏了,国与国之间、国内的诸大夫之间都开始了兼并战,靠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已经无法管理国家,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今天聊《商君书》里的“算地、开塞、壹言、错法”这几篇,
虽然是几篇内容,但也可以简单总结成一句话:把土地规划好,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让农民种地。
这也是有人称商鞅是恶魔的原因之一,禁锢思想,只让农民种地,其他什么都不能干,无异于种地的机器。
算地,就是规划土地,为什么要规划土地呢?因为各地人口和土地的比例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少地多,无论人力还是土地,都没有最大化的利用起来,
规划土地当然也包括垦荒、山川菏泽,总之是要人口匹配土地,保证最大化的利用,
规划好土地,就能最大化利用了吗?
不能,没有配套的制度,看不到农耕的利益,谁愿意去种地呢?
如何激励,或者强迫农民去种地?就是这几篇讨论的问题,
一、人性
商鞅认为人性是什么样的呢?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不用翻译,人都是趋吉避凶、趋利避害的,所以要根据人性来制定相关制度,这样才更容易管治人民,人民受管治,就会按照国君的意志来做事,
如,想让人民致力于农耕,就把其他的获利渠道都关闭(商人、手工业、说客),只有农耕才能得到利益,
又如,想要减少作奸犯科,就要用重刑,刑罚越重,冒犯刑罚的人就越少。
二、赏罚
为什么要赏罚?
《商君书·开塞》说,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
人民愚蠢了,有智慧的就可以称王;人民有智慧了,靠实力才可以称王。所以神农靠教人从事农业而称王于天下,而武王要靠实力来征服诸侯,
靠智慧称王的,不需要有赏罚,因为人民愚蠢,需要向你学习;
靠实力称王的,其实已经放弃了“德行”,那就只有靠赏罚了
靠赏罚来管治人民,也需要一些原则,
其一是要赏罚分明,这样人民才会竞相争取立功,以获得爵禄。而避免以身试法,绩效制度也就建立了;
其二是要重罚轻赏,世俗的看法是,刑少赏多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事实上,国家要变得强大,必须刑多赏少。如果用道德去管治人民,结果是人民会变得更加虚伪;如果用刑法来进行治理,更能建立道德标准;
其三是推行奖罚制度时要注意人的情感因素,因为人是有好恶的,赏赐要让人民感到荣耀,刑罚要令人民畏惧。
...
说来说去,回到了原点,一切都为了农战,
为了农战,商鞅重新规划土地,并根据人性制定相应的赏罚制度,
在这个框架下的人民,只能思考一件事: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