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精明能干,却改变不了明朝灭亡的命运

文/子非鱼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临死前说: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

大家对崇祯帝的印象是什么呢?亡国之君,昏庸无能,擅杀能臣,刚愎自用?

恐怕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然皆诸臣误朕也”,是崇祯在推卸责任;“勿伤百姓一人”,是崇祯在作态……

其实,历史上的崇祯是一位精明能干的皇帝。

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

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

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

崇祯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

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

崇祯二年(1629)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

有这种手段的君主,至少不是昏庸无能之辈;然而正是这位崇祯帝,17年来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却落得个国破自缢身亡的下场。

为什么会这样?愚以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满清扰关

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

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

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强大起来的女真逐渐无法满足于满洲这一亩三分地,于是把目光盯向了明朝。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经常在边境杀烧掳掠,有时甚至深入明朝腹地,明朝苦不堪言。

二、天灾

明朝崇祯一朝17年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旱、涝、蝗、冰雹等轮番上阵,使明朝民不聊生。

仅以旱灾为例,翻翻史料你就会看到这样的记录:赤地千里、无禾稼、大饥、人掘草根、剥树皮殆尽、饿殍载道......人相食的人间惨剧不再是耸人听闻。

三、人祸

这应该是最最最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崇祯朝廷的官员,不作为!

正如崇祯临死前感叹的,诸臣误朕也!

由于西北大旱,颗粒无收,崇祯皇帝紧急调粮救济,调粮1W石,真正到灾民手里的不足1/10。经调查发现,赈灾粮先被户部官员拦腰一半,再到知府、巡抚层层盘剥,到灾民手里就所剩无几了;

崇祯朝的官员除了贪污之外,还喜欢做一件事,那就是整人,看哪个不顺眼就整哪个。

其实,贪污也好,整人也罢,都不是事。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个不贪,哪个不整人?

但他们贪归贪,整归整,事情还是做的!崇祯朝的官员就不同了,

温体仁是崇祯年间任期最长的首辅。

明朝末年,崇祯帝朱由检在位的十七年中,内阁大学士像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前后达五十人次。但温体仁却在频繁的人事变动中稳居内阁首辅要职达八年之久。温体仁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阶左柱国,兼支尚书体禄,当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在政事上碌碌无为的温体仁,整日忙于和人作对。他想要推荐的人,都要秘密让人先提出,自己再去支持。想要陷害谁的时候,都要先故意假装宽厚,再说出犯崇祯帝朱由检忌讳的事让崇祯帝生气。

作为帝国首辅都这德行了,你可以想象帝国的官员都是什么样的!

......

核心团队不作为,灾害频发,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流寇四起;

李自成是后来最大的流寇了,据说李自成打到了复兴门了,还要找崇祯议和。这本是崇祯最后的机会了。

于是崇祯召集内阁、六部官员紧急开会,于是各部级官员一个个慷慨陈词,愤怒谴责敌人的狼子野心,决心血战到底,誓与北京共存亡。

结果呢?崇祯帝自缢后仅三个小时,李自成就攻占了北京城。

那些慷慨陈词,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高级官员们,第二天就去李自成大帐外,排队请求安排工作了。

你看,明朝就这样亡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