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肖像实验 | Friedrich Einhoff
相信有一定艺术功底的朋友可以从埃因霍夫的作品中看出异样而特别的感觉,他的绘画并不是像看上去的那样随意放肆,在他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下实则是艺术家深厚严谨的造型功力和技巧。1985年,埃因霍夫加入了汉堡学院派当时前卫的自由艺术团体,但他保持了适度的冷静,没有在前卫的道路上偏离过远。
埃因霍夫的作品始终专注于对人物的勾勒,他对肖像画也保持着十足的热情与痴迷。他早期的作品富有生气动感,画中人物形象多形单影只或突兀而立;后期则逐渐形成了绘画的雕塑感,有时画面中只出现人物的头颅或四肢被从躯干中抽离,这都让观者感到不适或迷惑。埃因霍夫的绘画背后表达的是人类存在所固有的矛盾性和脆弱性,其中的形象往往是失真或受损的,他们敏感而沉静,虽然看似僵硬刻板,但后背却是艺术家在刻意回避现实影像的一切特征。虚构的人物只在虚构的世界中有效,因为虚构,观者却更愿意在虚构的影像中寻找与我们心理生理相关的隐秘联系。所有的模糊怪异的面孔背后,也是艺术家在哲学层面对人的本体的思考与艺术反馈。在埃因霍夫构建的充满迷惑与隐迹的图像世界中,所有的对象又因与现实的连接变的主观而富有张力。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埃因霍夫始终保持着对人物肖像画的痴迷。早期作品中的对象通常形单影只或成群而立,神秘迷人而又神态动态各异;而在后期的作品中,他的绘画逐渐形成了一种特立独行的雕塑质感,四肢经常会被从躯干中隐去,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大胆突破让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更具有辨识度和哲学深意。
埃因霍夫的作品介于虚构和真实之间,但我们却能在这种中间态中寻找到与我们生理性和心理性相关的联系,我觉得他在构建一种全新的肖像绘画语言系统的模型,在充满了此般面孔的半虚构世界里,画面虽然相对单一,但绝不乏味,同时富有戏剧张力和视觉冲击。埃因霍夫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开拓了艺术史中肖像绘画的“精神残缺性”的美感。
埃因霍夫早年作品
毫无疑问,埃因霍夫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沉思者,他的输出始终试图从集体意识中突围,贯穿着人类永恒的主题——孤独、敏感、脆弱和恐惧。面对着一个早已“异化”的世界,人类终将直面这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