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故事】潦溪桥的来历
潦溪桥的来历
潦溪桥村世居章姓,章氏世祖及公唐时官至刺史,迁居福建之浦城,其十六世孙天叙公(兰溪始迁祖)南渡来兰溪,官至学政,因此,又尊称“学政公”。“学政公有孙四瓜衍瓞绵繁殖各处迁潦溪……”。清康熙年间由县城迁入,原名潦溪章,因建村于潦溪桥头,故改称潦溪桥。该村的古建筑遗存多为清代至国民年间,并具有相当的整体规模,基本保留了江南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和格局。村中潦溪桥、元逸堂、雍睦堂、大夫第等形成明清古建筑群。
潦溪桥俗称摇车桥,兰溪市级文保单位,为游埠镇上第一座桥,位于潦溪桥村南200米处,为四孔平板桥,东西走向,面积53.10平方米,建造于明朝,清雍正四年(1726)重修,后道光十九年(1839)再次重修。该桥为四孔青石桥平桥,全长37米,宽1.9米,高3.73米,横跨在潦溪之上。桥身泊岸与桥墩都用当地青石并联垒砌而成,桥墩北边设分水尖。桥面每孔用四根青石条,上铺青石板而成,石板宽1.93米,桥面栏杆为后期添建。在桥梁北侧刻有 “雍正四年(1726)全城章氏重修”、 “道光十九年(1893)全城章氏重修”字样。
潦溪桥,全长约27.50米,宽约2米,坐落在镇北潦溪上,由双溪路通往潦溪桥孔道。清朝道光19年(1839年)由章孝友堂建造,系3墩4孔青石平桥。潦溪桥又名摇车桥,顾名思义就和摇车有关。 据传,古代潦溪桥村有一个寡妇,以纺纱为生。五月十三是游埠庙会开始的第一天,非常热闹。人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庙会,这位妇人也不例外。正当人们在兴头上的时候,天不作美下起了瓢泼大雨,顿时河水暴涨,把架在溪上的木桥冲走了,至使人们无法过河。望着这湍急的河水,人们都犯愁了!此时,妇人就在想啊:如果这座是石桥,那么现在也不至于被冲走;如果这座是石桥,即使河水上涨,也能让行人通过…… 想了很多个如果后,妇人就决定自己出钱造桥。但她又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呢?结果她就坐在摇车前不停地摇呀,摇呀……终于靠摇车纺纱攒够了钱。于是就请石匠、买材料准备建桥。乡里人被她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到一年,桥就造好了,这给两岸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家为了纪念这位妇人,就又给这座桥取名“摇车桥”。
如今的潦溪桥村秉承敦宗睦族的优良传统和崇文重教、礼仪相传良好家风,谨守太傅子钧公家训,邻里之间和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