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一篇课文的生态与读写转换观察
这个现象比较有意思。
想到了小水洼这个词语,对于小蚂蚁来说,小水洼可能就是汪洋;对于大象长颈鹿来说,小水洼可能都不能湿了脚趾甲。
难道是看图片说感受对于这些“大象和长颈鹿”太简单了吗?
显然也不是。
在教学第二单元秋天的时候,孩子是能够用词语、句子(带修辞)去表达自己所见的。(推文)如今,不要孩子直观表达所见,而是要表达自己感受时,反而是“小蚂蚁们”更有真实体验的表达。
这个现象更有意思。
到底谁语文学得好呢?考试成绩好的当然好,能说会道有思想的也好,更好的还是要有学习主见,懂得用思维去参与学习过程的,一定是胜者。因此,也在积极构建这样的语文课堂。
结合第六单元人文主题:祖国,我爱你,继续思考一篇课文生态的读写转换,在融入观察到的孩子们学情:要表达出自己所见比较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擅长。如何来落实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做到围绕一个意思写的语文要素呢?
其实,说清楚是一篇课文的生态关键。
在生态系统中,草木虫兽,生物非生物看似杂乱无章,却有序地进行着自己的生态功能。一篇课文也是如此,作者是怎么说清楚对祖国的爱,说清楚自己的感受的呢?
你看,李白描绘的碧水青山,白帆红日,所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有动有静,由远及近有序展开,表达了豪放不羁的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还有,苏轼对西湖山水全面的描绘和概括,方好亦奇,如西子般美丽。当然,对美丽的湖光山色描绘还有刘禹锡,他在《望洞庭》中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这些描绘的祖国美景,需要孩子展开合理想象,代入作者,体会对美丽山河的喜爱,这个过程重在积累,要达到诗人说清楚的水平,还不是三年级孩子所能达到的境界。
再看,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作者都用了围绕一句话来表达的方法,也就是总分的方法,孩子们要做的事情,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这句话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结尾,编者要孩子们学着这样写,孩子们要试着这样写。要达到作者、编者、孩子之间的有效交流,教师的读写转换设计就成为了关键。
又碰到家长说,孩子看了很多书,但作文不会写的问题。
自读写转换障碍解决的研究以来,实践了导图笔记的运用、读写转换课堂的设计、读写转换练习的课堂实践,目的是为了解决孩子看了很多书,但作文不会写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会写作文不是读写转换课堂的目标,而是读写转换结果的呈现方式,读写转换的学习目标,是读写思维,是学习写作,是学会表达的练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呈现障碍才能解决障碍,而不是呈现目标就能解决过程性障碍。
也许,这个时候,正需要一场关于读写转换的深度解说。
常常听说,要多阅读才会写。为什么孩子读得多了,依旧不会写呢?
回顾这3个月来的三年级教学,并和去年教学三年级相比较,学情变化并不明显,读写转换障碍依旧。可以思考一个本质的问题,很多孩子连课文都读不熟(只是老师说早读了就读,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读才读),就更别说读懂课外书了(读和读懂是不同的)。也有老师的课堂,只是带着孩子学习写了什么,看似确实也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落实了语文要素,但仅仅是理解一段话意思,而没有对是怎样的一段话,为什么这样一段话的思维深度。
因此,最近思考的读写转换课堂,以落实扎实的基础为前提,并融入对直观体验表达的方式和情感体验表达的思辨(如2019论文:思辨策略深切统编教材略读课文)。这是因为我们正在践行的是小学语文,小学语文一定要大而广,一定要利用每一篇课文的生态能量,优化能量转换,扎实能量基础,最后才会有生态优势。
一篇课文的生态能量很强大,作者怎么说清楚的,是关键的生态(读写)转换要素。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