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拥兵三万,远超初到陕北的中央红军,为何没能发展起来

1936年至1938年,这一时期是东北抗日联军最最辉煌的时候,拥兵3万余人,编为11个军,这11个军分别编入第1路军、第2路军、第3路军,由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分别统帅这三支部队。

鼎盛时期的东北抗日联军,人员装备远超同一时期,初到到陕北的、仅剩7000余人的中央红军。可是,到1942年东北抗日联军分批退入苏联,接受苏军改编时,全体抗联将士仅存700余人。

其中——

第1路军在第6师师长金日成将军率领下到达苏联时,只剩88人。

第2路军在周保中将军率领下退入苏联时还剩400多人。

第3路军到达苏联时仅存200余人。

史学界对东北抗日联军失败的原因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1955年全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曾经拥兵3万余人的东北抗联仅有7人获授少将军衔,由此也引发了一些解读和争议。

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最终却未能发展壮大,史学界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缺乏正确的组织机构领导

事实上,当时负责领导和指挥东北抗日联军的最高决策机构并不是位于陕北的中共中央,而是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战略进行着毫无实际性、毫无针对性、毫无操作性的远程遥控指挥。

主席后来将之称其为“三无主义”!

正是这个“三无主义”,在很多重大决策上误导和阻碍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战略发展,譬如——

由共产国际遥控指挥的满州省委奉行的“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使得东北抗日联军的人员组成成分非常复杂。部队中有我党武装、有朝鲜义勇军、有东北军余部、有占山为王的抗日土匪、更有伪满,甚至国民党渗透进来特务。

这种复杂的、且没有经过认真甄别的人员构成,表面上对东北抗联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际上却是在东部抗联的组织结构上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事实上形成了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

后来的东北抗联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部队之所以出现众多叛逃人员,大批叛徒成为汉奸,这与奉行的“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有着莫大的关系!

‬原因二:共产国际时“左”时“右”摇摆不定的组织建设原则,造成在东北抗日联军中,党的组织从基层到上层都得不到牢固的建设。

在东北抗联的高层领导中,东北抗联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赵尚志,因在苏联召开的“伯力会议”上敢于坚持真理,犯颜直谏,先后两次被错误的开除党籍。

一直受共产国际领导的北满省委在第二次开除赵尚志党籍时,下达的文件全称竟然是“永远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议”

而北满省委对于诸如——后来带着军费60两黄金私自脱离部队的东北抗联第6军军长戴鸿宾、叛逃投敌的东北抗联第9军军长李华堂等将领,却又千方百计的想坚定其意志,将其发展成为党员。

只是还没有等到履行入党仪式,戴鸿宾便携军费出走,李华堂更是率部下山投靠了日寇。

另外,像金日成将军、崔庸健将军等大批朝鲜籍官兵,在东北抗联中又有属于自己的、形式上完全独立的“朝鲜共产主义小组”。

所以,综上所述,在东北抗日联军中,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党组织的建设是很薄弱的。

‬原因三:东北抗日联军远离陕北中共中央,受制于共产共际,却又未能得到共产国际实质上的援助和支持

苏联政府为了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而共产国际一直又以莫斯科马首是瞻,所以在实质上,东北抗联并未得到过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的具体援助和实际支持。

唯二可以算得上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是在东北抗联鼎盛时期为其培训出一批电台收发人员,并配备电台。在抗联挫败阶段,接收撤入苏联境内的抗联残部,并帮助其整训、重建后配发服装和武器,授予步兵独立第88旅番号,编入苏军建制。

原因四:伪满时期,东北‬抗联是整个东北地区唯一的、成建制成规模的抗日武装。所以成为日军唯一的对手和唯一迫切必须消灭的目标。

这一节勿需多讲,东北抗联是日军在整个东北地区的唯一对手,东北抗联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日军严重的制约和打击。

结语——

东北抗日联军在敌后不畏艰险,顽强不屈与日寇征战十余年,直到1945年9月,周保中将军与进入沈阳的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终于取得了联系,从这一刻起,东北抗联才真正的置于中共中央的领导之下,划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序列,成为了日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分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