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史话》连载(63)
转瞬间,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是年过60的人了。在我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虽然走南闯北,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但我依旧钟情于老北京、老胡同。于是,我便一头扎进胡同之中,常常为那些多姿多彩的人物兴奋和激动,也为此懊悔、自责和愧疚。
《地安门史话》吴雅山著
就说懊悔吧,由于我“醒悟”得晚,致使很多有故事的人物已经离我而去。当年,这些见证历史的老街坊,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像住在胡同里的董爷爷(董翰堂),曾任国民党少将军医处长,做过吉鸿昌的私人医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随傅作义部在北平起义。曾经有段时间我经常与董爷爷聊天,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却没有留下详实的文字。还有我们胡同里的邻居叶君健翻译家、钟赤兵将军、唐天际将军、毓逖都统等,这些历史的活化石,就这样在我的身边默默地消失了。
2016年,我曾与胡同中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聊天。老人家说,你别小看胡同里的平民百姓,五行八作,干什么的都有,我们家亲戚就是故宫里糊窗户的,那也是见多识广啊。老人的话语令我感触良多。是啊,北京的胡同里真是藏龙卧虎。于是,我又将目光转向胡同里的百姓人家。
《地安门的前世今生》吴雅山著
近年来,老北京的胡同正在消失,老北京的“原住民”在日益减少。试想,如果没有“原住民”的存在,老北京的文化就失去了意义,其现存的胡同也就名存实亡了。在采访中发现,胡同里的“老北京”已经越来越少。外地来京的打工者,为了图廉价房租,纷纷挤在胡同院落之中生活。致使其环境、治安之乱差,令“原住民”苦不堪言。老北京旧有的风俗礼节,人情世故,乐于助人的品质,有不少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老北京的魂儿正在逐渐丢失,老北京的味道越来越淡,老北京的亲情竟成为奢望。
在走街串巷之中,经常遇到外地来京务工者,骑着人力三轮车,拉着外地或外国游客,穿行在胡同之中观光游览;最要命的是他们还兼做导游。听着他们对老北京胡同的介绍,我恨不得将三轮车上的游客拉下车说,我来为你免费讲解吧!他们这些“导游”,多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米粮库胡同往事》吴雅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