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恐惧症?你对恐惧症了解多少?
恐惧是什么呢?有些事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也有是心灵创伤,可能是小时候因为某件事,导致心理留下了阴影。比如常见的,狗、蛇、虫子等等一些。
恐惧症也称恐怖症。恐惧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性障碍,少年儿童、青壮年和女性较为多见。这种恐惧反应可以及其强烈。但也可以仅仅是具有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慌、脸红、出汗、颤抖等。
恐惧症患者明知恐惧反应与实际的刺激不相称、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同时由于担心诱发恐惧的刺激物或情境出现,也常伴有预期性焦虑,并设法采取回避态度。
如恐狗症患者回家进入住宅小区时,会故意绕道回避常遛宠物的道路,一旦恐惧刺激出现,则极力逃避,如无法逃避,严重时会伴发惊恐发作。
恐惧症一般可分为特定恐惧症、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三大类:
1、特定恐惧症:
也称单纯恐惧症,是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情境、现象的恐惧,如特定的动物(如狗、猫、老鼠、蛇等)、特定的情境(如高空、黑暗等)、特定的现象(如雷电、流血、死亡等)。患者一接触甚至一想起这些事物或情境、现象就会焦虑不安和惊恐万状、并极力回避。
2、场所恐惧症:
是对某些特定公共场所的恐惧,如商店、剧场、餐厅、拥挤的广场、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等。一般来说,凡是拥挤或密闭的、具有包围感的、难以脱身的场所,都有可能诱发患者莫名的恐惧。
3、社交恐惧症:
是对某些特定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的恐惧。恐惧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是除了特别熟悉的亲友以外的所有人。患者极力避免与恐惧对象交往,如果不得不与之交往,则会表现出焦虑、紧张、脸红、出汗、举止不自然、手抖、语词不流畅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这类患者通常对他人的评价或注意过分敏感、缺乏自信,因而竭力回避人际交往、回避社交情境,有时甚至不愿去可能要与人打交道的公共场所。
以上三类恐惧症严重时均可伴发惊恐发作。
诊断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引起恐惧反应的刺激(特定的事物、情境、现象、或特定的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等),患者明知恐惧反应与实际的刺激不相符、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尽管患者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
但仍对引起恐惧反应的事物或情境、现象,对具有包围感的场所,对人际交往等刺激采取极力回避态度,而且反复出现,无法控制,如无法回避,则会伴发惊恐发作;同时患者发作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脸红、出汗、颤抖、恶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