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后人评选的唐诗“七律第一”存在分歧,杜甫的《登高》和崔颢的《黄鹤楼》都入选了,究竟哪一篇更加当之无愧呢?对比一下发现,《登高》荣登七律之首比之《黄鹤楼》会更加名副其实。

从格律诗、典故判断:

崔颢的《黄鹤楼》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纯七律,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相当于从七古回到七律,前后看似两截,倒也符合七律的章法。仅仅如此是不能被列为七律第一的,其中的缘故跟大诗仙有牵扯,李白曾在这里送别过孟夫子,在看过崔颢的诗后发出这样的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试想一下连诗仙李白都叹为观止没有把握超越,那世间能够胜过的有几人?

而杜甫的《登高》格律严谨的七律,全诗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痕迹。完成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过世5年,杜甫也进入了生命三年倒计时,诗圣晚年的律诗功底毫无疑问是炉火纯青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的高明之处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整首诗高度对仗的同时并未陷入平平无奇的窘境。譬如颔联的“萧萧下”、“滚滚来”极为工整,善用叠音字将秋江萧瑟的景致具象化;而首联不讲究全句对仗,其中却有各自配对,风对天,急对高,渚对沙,清对白,猿啸哀对鸟飞回都是平声入韵,在变化中的韵律巧妙严谨。

第二,整首诗的意境情感表达非常出众。崔颢的诗重在怀古和思乡,黄鹤楼上的诗情画意和色彩缤纷是非常美好的,最后的伤感之意融入渺茫的烟波中,逐渐淡去。

而这首《登高》全文上下贯穿的唯有一字,那就是“哀”。幸福的生活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同,鲁迅先生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杜甫的这首诗就仿佛是杜甫自己一生的剖析。

杜甫此时已是垂暮之年,依旧穷困潦倒,余生显然没有多大希望。他是一个好强的人,不能忍受浑浑噩噩度日,奈何现实重重阻碍,终究不能一展抱负,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心中的悲凉定然是无穷无尽的。

那么恰逢重阳节登高,他就将自己的绝望的心情付诸于诗句当中,“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猿啼之音就是哀思之情,这点李白也用过的;落木无边,江水滚滚,这满腔无穷无尽的哀伤也能随风飘去,随水流尽吗?不可计量,无法忽视。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本可以是一件闲情逸致之事,却因为这一生命运多舛,漂泊在外,秋天剩下的只有伤悲;更何况此时年老体衰,疾病缠身,还孤身一人更显沧桑凄惨。

第三,整首诗的情感升华到了忧国忧民的高度。

诗的的最后说头上的白发日益增多,生活越发穷困潦倒三餐不济,而这一切都因为世道艰难。相比崔颢《黄鹤楼》的题材显得更有深度一些。事实上从杜甫的人生经历中几乎可以见证了大唐从盛转衰的过程,也是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品读《登高》这首诗,不仅能够读懂杜甫心中的“哀”,而且还有整个王朝在经历安史之乱的悲哀,百姓的哀。

今天就到这,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晴空莽莽,欢迎点赞留言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