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感悟

《道德经》就是一本打造圣人的书。在《道德经》文化中,每个人都是道,每个人都有神性。

老子说的道是在天地之前就存在的道;就像人间常见的山谷——巍峨高山间的洼地称为谷。因为状若虚空,所以有空性、有母性,能容纳万物。

我们把祖国比作母亲;把当年毕业的学校,被称之为母校。这都是因为伟大的母性遵循着道,孕育并抚养出了富有灵性的生命。

老子将伟大的母性称之为“玄牝pin”,正是因为玄牝之门是一切灵性生命的根源,是天地之根!

我们这个世界是被一种力量支配的,你顺着这个力量、按照它的规律做事,人生就顺利;如果你忤逆它,人生一定遭受挫折——这种看不到的宇宙力量,老子称之为道。

玄德代表道的活性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无德便无道,修道必须先修德。

天是主宰者,主宰万物,也主宰世界。天是审判者,也是监督者,人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是道的载体之一,但不是道本身,也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天空——中国文化中的“天”寓意非常丰富。

道送给人类最美的祝福是:让我们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是程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路线图。人不应该是被动的,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只要重视自己心中的大道宝藏,大道的力量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全球抗疫期间,每天能走进《道德经》,分享《道德经》,学用《道德经》,相信“天地之根”的大道能量,将成为自己的力量,照亮自己的平安路、走向幸福门!

大自然中是不存在死亡的,一个生命的结束就进入了新的阶段。所以生命有结束,但没有死亡。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世间事总有个根源,根源就在天地,也在因果种子。所以,要重视生命规律,生命是需要经营的,经营生命的规律在于“道”。

大道送给人类最美的祝福是:让人类成为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是程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路线图。人不应该是被动的,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重视自己心中的大道宝藏,大道的力量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谷”就是大道精神,就是虛怀若谷。“谷”就是做出成绩还是谦卑低下,就是让所有人感受到阳光温暖。实践谷神品质的人具有灵动性、隐蔽性、永恒性,神奇性。

不同的心灵层面孕育不同的人生命运,心灵层次越接近谷神的大道品行,生命运行就越通畅无碍!

人生路上,我们会不断遇见一些人,也会不停和一些人说再见。无论遇到什么人,缘到,报之以感恩;缘散,也报之以感恩——感恩生命中所有遇到的人。

人的心灵放空,意味着有发展余地,意味着不可穷尽。虚怀若谷,才能起死回生。所以,修山谷精神,可化解生活中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人在做天在看,所以我们时时都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有一天我们将破茧而出,成长得比人们期待得还要美丽。但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会很辛苦,人生往往就是痛苦并快乐着。

我们来到人间就是来奉献的,不是来索取的,不是来捡便宜的,而是为了完善自己,把和谐带给世界。

这个世界上所有创造奇迹的人物,都是遵从内心的指引和渴望,全然地相信自己,为更美好的世界而去创造一切。上天的道理就是“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人类的注册地在宇宙,地球只是一所生命大学。我们拿到了毕业证书,还要回归自己美丽的故乡。除非灵魂比来的时候降级了,那就会痛苦地坠落到低维世界中。

这里有两个真实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哈佛大学在建校350周年庆典的时候,邀请了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出席参加,并让他主持庆典,里根说“荣幸之至,寡人一定来,并且同时希望哈佛能在当天授予寡人一个名誉博士的头衔。”听了此言,哈佛大学的董事会震惊了,大家一致认为,总统从来没有搞过什么学说研究,怎么能随随便便就给他发博士帽呢?结果庆典当天,里根没有来,哈佛表示:你不来是你的自由,哈佛有哈佛的原则,大学不向权贵低头。

第二个故事,比尔盖茨曾经在哈佛求学,还没有毕业就中途退学,去开发计算机软件,创造了微软公司,发达以后他向哈佛提出,“老夫想要一个哈佛毕业证”,哈佛立马拒绝,说你在商界取得的成就,不能替代你在哈佛员工修完的课程。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也有人会说:“哈佛真牛!”可哈佛认为这很正常,大家不应该就是这样吗?再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说哈佛牛呢?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因为我们习惯了向权贵低头,习惯了暗箱操作,习惯了看脸色办事,习惯了走后门、托关系,习惯了用金钱做交易,习惯了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所以,一面喊着要公平公正,一面又渴望为自己网开一面得到照顾……。无情地讨伐那些公平公正的人!所以,有些东西,是教育不了的,是环境造就的。比如三观,比如品质,比如思想,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老子用非常直观的感受,为我们清晰地描述了世界这个混沌系统难以理解的原因,他对世界的体会确实给了人非常清晰的感受。

所以,出现在我们认知空间中的所有概念,都有“存在下去”这个”欲”,所有这些概念的”欲”,共同决定了什么概念能留下来,什么概念会离开我们的认知空间。但体现在每个人的认知中,万物都有欲望,不过看你如何理解。

大家都知道美,是因为有丑,大家都知道善,是因为有恶。你看见一个人在做好事,你说这个人真好,那是因为你还见过有人作坏事。……就是这么回事。所以,看问题,看到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因为两面是互相支持的。

老子的总体策略,就是“无为”,他的说法是:天地是不会有仁爱之心的,没有对谁特别好,因为你对兔子好,就对不起狼,对狼好,就对不起兔子,那还是让他们该咋咋滴。兔子跑得不够快,就该让狼吃掉,狼跑不过兔子,就活该饿死。

所以,老子把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看得比较清晰,他意识到一个我们很多俗人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而我们要做的是自己跑到运行规律的那个道路上,而不是试图让那个道路走到自己面前。

世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天地有它存在的原理,你能改变,但要遵循它的那个规律来改变,因为你的力量是有限的。社会也自有他内在的原理,你也能改变,但同样要循那个规律来。

老子很推崇“水”,水至柔,你要拦住水是很容易的,但这些水换个方向继续流走了。  所以,懂道德经不是让你无欲无求,懂道德经是让你不要追求那种你追求不到的东西,但在我们身边,其实大部分人,即使受过很高教育的人,都无法把自己从私欲中解脱出来。

常言道:无欲则刚。水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

但既然无欲了为什么会刚呢?其实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少欲则刚”。你有一个目标要达到,一直坚持这个目标,放弃其他无所谓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上,你就显得无比强大,这就是无欲则刚。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人与天地规律作用顺应和合时,就叫“天人合一”。

《道德经》中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就是说,贪婪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灾难是贪得无厌。一个人只有知道满足而满足,才会永远富足。

贪欲多苦,知足长乐,人不能太贪,太贪的人,永远不会快乐。

富足是一种心态,和财富地位无关。内心富足的人,深居陋巷也能自得其乐;内心贫瘠的人,金玉满堂也不能让他快乐。

《道德经》其实是道经和德经的合体,两者又相对独立。

老子其实也没有专门对“德”进行定义,既然老子认为一切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就不会有“好、坏”的明确区分。

那么德到底是什么?

所谓“德”,其实就是圣人的“欲”,老子说了那么多,让圣人“无为”,既然“无为”,那圣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圣人也有主题的,圣人的主题就是“德”,是让自己随时处于最“自由”的,可以实现最多欲望的位置上。

这个欲望,和软件结构师对软件改进的控制欲望是一样的,他是寻找最优点,而不是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样说就复杂了,其实有一个更简单的解释:大家都想的,就是德,大家都讨厌的,就是失德。

其实就是要看懂一句话:“某XX何德何能……”,什么是德,什么是能?德就是你在那个位置上,能让大家得到好处,能推动社会发展。对当领导的人来说,你让大家觉着公平点,实现大部分人的希望,你就老好了,还指望你有多“能”?

“能”就是你的实际能力,而《道德经》所说的德,都是教你怎么找到这样的位置。所以《道德经》才说柔的人反而能居上,刚的人总是垫底,因为本来物性就是如此。

作为一个圣人,其实就是处于利益的交集点,你说秦始皇修长城,国家安全了,有的人辛苦了,有的人牺牲了,有的人中饱私囊,有的人趁机鼓动民众起义……。

你说不修,问题也一样。主题是存在的,无爱无恨,只为国家的存亡,从而要做更大的事。国家倒霉的时候,有人挺身而出撑住局面这个负责任的人?就有德。

有些人天天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的时候,能否想想你自己是否在重大事情上有担当?就不远说,就说在你的本职工作中,你有跳出来担当能耐吗?

一个组织中,真有担当的人是很少的。所以说,我们要欣赏每个做事的人,做事是很难的,这不是个简单的努力问题,而是个能否平衡各方逻辑和欲望的问题。

一个组织能欣赏做事的人了,这个组织才有力量站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民族也是同样。如何能正确找到众人的欲望,然后保持在那上面,那就是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集体的德。

说修德,就是要自己明白,什么东西是你能改变的,什么东西不是你应该左右的。在遇到难题时,真正的聪明人永远都会迎难而上。

在我们为目标努力奋斗时,如果有人醉心于耍心眼,斗智谋,那就完全偏离了德和做事的初衷,同时也注定最后不会成功。

相信那些真正聪明的人,会了解这两个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所有的事物都拥有它本来的奥秘,我们需要尽自己努力去发现它、去完成它。

只要顺着客观规律走,并坚持下去,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一定会取得成功。

真正的大智慧,是摆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像行走在路上的人,既要能够看到远处的山水,也要能看到自己脚下的路。

“不计较一时得失,基于全景考虑而决定的变通”,往往是抵达目的地的一条捷径。
           但是,坚持未必正确,懂得变通才是智慧。

有一个修道的人,请示师傅说:“一个人跟别人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才叫合适啊?”师傅对他说了四句话:

第一句话,“把自己当别人。”
学生想了想:我明白,一个人有大欢喜,看淡一点,觉得这也无非是别人的一件事;有大悲伤,看轻一点,觉得这事别人也会赶上。“把自己当别人”,那么喜忧都能很快过去。

师傅又说了第二句话:“把别人当自己。”
学生又想了想说:这意思大概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师傅大笑:“你很不错了。”

便又说了第三句话:“把别人当别人。”

学生皱着眉说:是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尊重,所以一定要本着别人的立场出发?

师傅说:“你的悟性很好。”

接着,老师又说出第四句话:“把自己当自己。”学生想了半天才说:这句话太深了,我还得好好去悟一悟。

这几句话,蕴含着很深的禅意。这些“自己”和“他人”的变换价值,就在于:你每一次都换了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

一个矿泉水的瓶子,有人说它是长的,这是对的,因为你从纵向看;有人说它是圆的,也是对的,因为你从瓶底看。有时候,转换思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前有一个穷人,他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
穷人家境拮据,妻子又体弱多病,不得已向富人借了很多钱。年关将至,穷人实在还不上欠富人的钱,便来到富人家中请求他拖延一段时间。

富人不相信穷人家中困窘到了他所描述的地步,便要求到穷人家中看一看。来到穷人家后,富人看到了穷人美丽的女儿,坏主意立刻就冒了出来。

他对穷人说:“我看你家中实在很困难,我也并非有意难为你。这样吧,我把两个石子放进一个黑罐子里,一黑一白,如果你摸到白色的,就不用还钱了,但是如果你摸到黑色的,就把女儿嫁给我抵债!”穷人迫不得已只能答应。

富人把石子放进罐子里时,穷人的女儿恰好看见,只见富人把两个黑色石子放进了罐子里,穷人的女儿刹那间便明白了富人的险恶用心,但又不能立即拆穿他的把戏。她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悄悄地告诉了父亲。

于是,当穷人摸到石子并从罐子里拿出时,他的手“不小心”抖了一下,富人还没来得及看清颜色,石子便已经掉在了地上,与地上的一堆石子混杂在一起,难以确认。

富人说:“我重新把两颗石子放进去,你再来摸一次吧!”穷人的女儿说:“不用再来一次了吧!只要看看罐子里剩下的那颗石子的颜色,不就知道父亲刚刚摸到的石子是黑色还是白色的了吗?”

说着,她把手伸进罐子里,摸出了剩下的那颗黑色石子,感叹道:“看来我的父亲摸到的是白色的石子啊!”富人顿时哑口无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客观环境无法改变时,要学会变通,运筹帷幄、懂得变通的才是智者,才能在绝境中走出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风风雨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往往需要转弯:路要转弯,事情要转弯,命运有时也要转弯。

生命的真谛是实现,而不是追求;是面对现实坏境,懂得转弯迂回和成长,而不是横冲直撞或逃避。要及时调整步速,不急不躁地把握住生命的脉搏。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不断回转蜿蜓,才能克服崇山峻岭,汇集百川,成为巨流。

高山不语,只有巍峨;流水不止,自成灵动。

沉稳大气、卓然挺拔,是山的特性;遇石则分,遇瀑则合,是水的个性。

水可穿石,山能阻水,山有山的精彩,水有水的美丽,而山环水水绕山,更是人间曼妙风景。

(0)

相关推荐

  • 哈佛大学揭露:富人和穷人的16条区别

    得语文者得天下!一套打通文史哲,让孩子会思考,有格局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声乐学习感悟14

    [感悟] 老师们都说:打开喉咙,降低喉位,提高共鸣点. 我深知这一点,但就是做不好,唱歌的时候喉咙紧张,声音发闷,位置低,很是苦恼. 今天一整天,都在寻找那个正确的状态和感觉.下班步行回家,就在等红灯 ...

  • 声乐学习感悟分享

    [分享] 一.麻辣校长语录 1.气息把控不好,容易造成音准的"落掉"或者"冒掉". 2.气息吸进来以后,要流动起来,但不可以放纵它,要控制好,既要拉得住,还要放 ...

  • 声乐学习感悟12

    [今日校长直播收获与感悟] 1.开唱时,先漏点气,顺便就把声音带出去了. 2.有些同学吸气很饱满,但气息僵持在腹部,唱歌还是喉咙发力.原因是:气息没有流动起来,声音没有搭上气息,没有做到贯通. 3.& ...

  • 声乐学习感悟11

    [分享] 1.麻辣校长说:唱歌时,每句歌词的第一个字的处理很重要,咬住音头,挡好气息. 2.校长提到:体验声带对抗的感觉,这个提法很新颖. 3.我有一个体验,练习哼鸣时,有意识地把鼻翼撑开,声音和力量 ...

  • 声乐学习感悟10

    [课程精华分享与感悟] 1.保持吸气状态的同时,注意气息的流动性.尤其唱到高音时,气息更要流动起来, 2.把每个字唱到鼻子前面,淡化吸气的干扰,换气是轻松和迅速的,吸气绝不可以耸肩. 3.位置不能掉下 ...

  • 声乐学习感悟9

    [今日收获.感想]以及 [给"淡然花"同学的建议] 1.声音可以追求极致,但是抬软腭不能追求极致.应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一味地高抬,势必造成僵硬,没有了换气空间. 2.注意体验& ...

  • 声乐学习感悟8

    [分享] 1.飞扬老师提到:歌唱采用弱唱的方式,那么我们只有用气息歌唱才能实现弱唱. 2.练习哼鸣时,力量往腰腹部转移,声音挂住眉心. 3.柠檬老师提到:为了缓解喉部压力,用大拇指托住上牙.那么,在真 ...

  • 声乐学习感悟7

    [分享] 1."上松下紧"指的是:高位置共鸣是松的,腰腹部位是紧的. 2 .打"嘟"时,下嘴唇的位置类似"地包天".唇部是被动的,是被气息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