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坐(五)

笔者按:

继《弘毅武学》公众号刊发

《正坐(一)》即《正坐之史》;

《正坐(二)》即《正坐之礼·上篇》;

《正坐(三)》即《正坐之礼·下篇》,

《正坐(四)》即《正坐之理》,

今天刊发正坐系列文章之《正坐(五)》即《正坐之形》。

正坐(五):正坐之形

正坐传承,湮没久矣。

即便只是对于正坐的动作外形,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正坐即是跪坐。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说起,正本清源,还正坐之形以本来面目。

正坐和跪坐,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坐姿。阎若璩在《四书释地》中,这样说:“两膝著地,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两膝著地,以尻著蹠而少安者为坐。”阎先生祖籍就在笔者所居太原市,具体就位于现在山西省体育中心不远处的西寨村。他是有清一代训诂大家,他这段话,原本不是为了单讲正坐与跪坐之别。在他那个年代,有些东西是常识。

赵岐撰《孟子题辞》

阎先生原意,是对赵岐所注《孟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原文出于《孟子·公孙丑下》,曰:“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

其中,关于“坐而言”——赵岐的注文是:“客危坐而言。”以“危坐”释“坐”。阎若璩对此进一步的解释为:“两膝着地,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两膝着地,以尻(笔者按:老百姓俗称屁股)着蹠(笔者按:老百姓俗称脚后跟)而少安者为坐。赵氏于'坐而言’曰'危坐’,于'坐,我明语子’单曰'坐’。盖'危坐’者,客跪而言留孟子之言,迨不听,然后变色而起。孟子于是命之以安坐以听我语。此两'坐’字殊不同。”

阎氏治学严谨,“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无一字假”。纪晓岚评价他:“百年以来,自顾炎武以外,罕能与之抗衡者。”赵岐是后汉大儒,所著《孟子章句》流传千古。最早提出将孟子树为“亚圣”的就是赵岐。在这样一位经过两千岁月考验的专家笔下动土,阎先生是下足了考据功夫。刘毅先生当年给笔者讲四书,讲到这一段时,对咱这位太原老乡所做之训诂,赞许之情,溢于言表。

严格来说,跪是一种礼节。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说文解字》:“跪,拜也。”清代段玉裁注:“两膝隐地,体危也。”由此可见跪是两膝相并(所谓隐),双足在后,脚心朝上,臀部并不落在脚跟上。而正坐严格来讲是两膝略开,双足在后,脚心朝上,臀部安落在脚跟上。

正坐,根据腰部的不同状态分为:危坐、安坐两类。传统严格意义上的正坐,专指危坐,即正襟危坐。

危坐即直腰端坐,前几篇正坐文章中所引“正襟危坐”就是指这种坐姿。在古代的礼法观念中,这才是最正统之坐相。某种角度看,正坐,也可以说是“正襟危坐”的简称。“危”之本义,是指人站于山崖等高处之上,体感极高之意。李白《夜宿山寺》一诗中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杜甫《旅夜书怀》一诗中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可鉴“危坐”专指笔直而高、端身正坐之威仪。《管子·弟子职》:“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向)师,减色毋怍。”所说的就是这种传统正坐。

安坐时,人的腰部比较放松,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人安坐则形驰”,在礼制上就不如危坐严谨。

上图,为西安白鹿原任家坡汉文帝窦后陵,从葬坑出土女侍俑之安坐造像。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造像的双足脚掌部分相叠,是正坐脚部姿态的一种别样呈现(所谓叠泉坐,即双足涌泉穴位置相叠)。

对的只有一个,错的千奇百怪。正坐虽有危安之变、文武之别、左右之换,乃至叠泉交趾之分,然俱为同势之用也。至于“男子正坐膝盖分开,女子正坐膝盖并拢”等等谬种流传,固不足为华夏先民之累也。

那么,华夏传统文化中的正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

下面,我们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华夏正坐,完整呈现出来。

以下正坐技术图片,由康知娴示范,康涛摄影。

上为正坐起始之立正站姿。要求身体中正,肩平、胯平、脚底平、视线平(谓之四平);头顶稳如悬磬、眼神稳如狸猫、两肩稳如平准、心静稳如成竹、两手稳而舒展、两胯稳而自然、两膝稳而安住、两足稳而微敛(谓之八稳)。

注意脚尖打开约为个人一拳半左右之距离。

上图为立正站姿时,两手稳而安放,贴合于两股外侧之细节图示。

注意:

四指各分,似刚实柔;虎口圆撑,莫要强求。出手舒五指,此之谓也。

上图为正坐第一动作,撤步。

注意:

一般惯用右手右脚者,则先撤左足。

撤步时,顺另一足脚掌至脚跟之方向。撤步之步幅,约为个人肩宽。此距离之把握,影响后续姿态之完成。

撤步,而不偏移髋关节之正向。否则,身体摇晃,难得中正。

上图为撤步时,撤后之足,大趾根为轴,支撑稳固之局部特写。

上图为撤步之后视角度细节。

上图为撤步之前视细节。

注意:

两足前后相撑,要有对拔之意,方可立身安稳。

上图为正坐第二动作,驻膝。

注意:

图中为使读者看清驻膝方向,示范者左手特意离开左股。实际此动作时,左手仍安放在左股外。

左膝,在髋关节保持正方向、后撤左足大趾根为轴之情形下,向左足大趾正前方下落,驻稳。

左膝驻点,在右脚跟内侧之横向平行延长线上。

上图为正坐第三动作,长跪。

注意:

长跪者,长身而跪。

自膝而首,身形舒展,略有上拔之意。

继左膝安驻之后,右膝落于原右足跟内侧,双膝平行,相距约个人两拳宽度。

上图为正坐长跪时,双足趾后撑之特写。

上图为正坐第四动作,交趾。

注意:

先以左足背斜向内,贴席安放,左足大趾位于两膝连线中点之正后方。继以右足背斜向内,右足大趾压于左足大趾之上,贴席安放,如图。

上图为正坐第五动作:落座。

注意:

落座之时,身形稳固。

两臀落于两脚跟上,随即将两手置于两股前,两手位置大约在两股前节三分之二处,为宜。

传统讲究环跳落于后踵。初坐不必拘泥。

以上图示,即为由立正,落而为正坐之连续图解。

以下图示,即为由正坐,起而为立正之连续图解。

上图为正坐起立之始点:正坐。

上图为正坐起立第一动作:长跪。

注意:

此时,只是由坐而跪,膝、髋关节动度变化,两手由股前置于股侧,其余姿态不变。

上图为正坐起立第二动作,撑足。

注意:

这是正坐起立时,特别容易忽视的一个细节。如起立时,在长跪之后的环节中,未将双足撑稳,后续的动作都会受到连锁影响,难以合格完成。

正坐用武之时,生死悬于一线。不能撑足,则败于战位。

习者于此,当三致意焉。

上图为正坐起立第三动作:出步。

注意:

正坐之气度,在此环节,尤为彰显。前人有“出步如丹凤朝阳”的说法。

右足向落座前右足位置(或再稍斜前方一拳左右,亦可。所谓退短进长)踏出,右手经腹前,划平弧形,向右膝横掌落稳,右肘关节略外展。如此身形,舒展而有气势。

上图为正坐起立,出步环节之侧视图。

注意:

左足趾支撑,对于整个形体稳固之重要,于此图毕见。

我华夏儿女正坐之身形、气质,虽侧视,亦可见一斑!

上图为在后之足,足趾屈立支撑之特写。

上图为正坐起立之出步,斜前方视角之图。

上图为正坐起立第四动作,起身。

注意:

当此时,最易身形摇晃。

由出步,到起身,身体重心逐渐前移,有一个压胯的细节。这样,重心上升呈前凹之抛物线,身形就容易掌控。如斜直线方向、上移重心,则身体容易偏倚。

压胯时,无过不及。此环节过度向前压胯,前腿膝关节前端、超越前脚尖太过,时间久了,膝关节易受伤。要在动态中完成,莫集中应力拘于某一节点、某一关节。切切。

上图为正坐起立第五动作,立正。

注意:

由坐而立,从容不迫。立身中正,四平八稳。

正坐系列文章,暂时告一段落。

正坐之重器,即正坐之内修、正坐之用武,或偏于艰深、或授人刀柄,暂时还不宜公开。

华夏正坐,闪耀千秋,一家之言,笃实求真。


华夏正坐系列直播


课程标题:明华夏正坐 持玄德修身

主讲人:弘毅山长

【华夏武学传人】

年少得遇大隐  传灯文武道统

复兴华夏千秋  重光先圣文明

直播形式:视频直播

直播时间:8月13日 周五 19:00

课程简介:

从华夏正坐之史、礼、理、形、修、用等方面展现华夏武者传承不辍的正坐教育。

课程大纲:

正坐第一讲 史·礼

先民的坐姿演变。

夏商周之正坐,正坐逐步确立正统地位。

正坐的逐步式微。

正坐与华夏文明消长。

正坐在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正坐之礼。

耳熟能详的一些概念与正坐之礼的深层次关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