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品】河南鲁山三十五中教师、文学爱好者“杨娥”作品《印象端午》
印 象 端 午原创 杨娥五月端午是个繁盛的节日。在我那淳朴而又原始的小山村,端午节风情古朴浪漫。它不仅是纪念屈子的祭日,更重要的是春蚕下坡,小麦上囤,是个庆祝丰收的时节。小麦的清香弥漫整个乡村,空气里流动着丰收的喜悦,打槲叶的姑娘把笑声洒满了西坡,晚霞象醉了酒的汉子,摇摇晃晃从西山退去。自由象风儿一样在山庄里乱窜,一群栓了五彩线的赤肚娃儿在麦场上打滚。山水溢彩,遇风生香。
@赛龙舟 我的故乡山高水寒不成稻米,所以从五月初一开始,我的乡邻就挑着雪白的茧子到十五里外的外贸公司出售,然后再换回雪白的糯米和五色丝线,顺便再去缝纫铺里捡回一些花布头儿,以备给娃儿们做搬脚娃娃和香布袋使用。他们沉浸在简单的快乐中,笑声穿过林野在晚霞里飞扬。夕阳把她的余辉热情的撒向村庄,炊烟袅袅,槲叶的清馨和着糯米的幽香从各家用泥巴糊成的厨房飘出,糯香四溢。小孩子守在灶台边,贪婪的吮吸着香甜的气息,等待着母亲赏赐幸福。而我家煮出来的第一锅槲坠是不准小孩子先吃的,母亲必让我剥几个丢进门前的小河喂鱼虾,说是纪念古代一位叫屈原的忠臣,其余的分给那些买不起糯米的邻居们,这是那个贫困年代母亲最慷慨的慈爱,一直温暖着淳朴的乡情。
@艾草&菖蒲 我的故乡氤氲在盛装的节日里。女孩子是这个节日的主角,在我故乡的风俗里,端午节也是“女儿节”。未出阁的小姑娘,母亲用五色丝线编成彩环,端午节的早上戴在手腕和脚踝上,小小的心灵立刻绽放美丽的欲望,妩媚的笑魇灿烂了整个夏天。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各色的花布缝制香囊,形状各色各样,形态惟妙惟肖,有猴子望月、金鸡报晓,搬脚娃娃、菱角鸡心等,每个香袋都配以丝线吊坠,煞是可爱。大队卫生室的香料是不收钱的,所以母亲们在香袋内装上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香气馥郁,小孩子戴在颈项上到处招摇,整个五月都弥漫在这旖旎的香风里,直到六月六日解下来挂到茄子上,“五月端午人娃戴,六月六日茄娃戴,人娃有灾茄娃害。”因为五月是黑色的毒月,惧怕五毒侵袭孩子,母亲用五彩丝编成“长命线”栓着孩子消灾驱魔,保佑平安。“送端午”是我的故乡隆重的风俗。如果有出阁的姑娘,娘家要连续三年“送端午”,“送端午”又叫“送扇儿”。“送扇儿”很有讲究,娘家的至近亲戚用精致的竹编小食篮装上时鲜的花样食品,外搭两把小折扇,两条毛巾,如果有了小外甥,外婆还要送上一件红肚兜,寓意消灾辟邪,保佑孩子平平安安。直到六月六日,姑娘回娘家“望夏”回赠娘家亲戚礼品,亲情在你来我往中越走越浓。时至今日,虽然保持这样的风俗,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送扇儿”已由六七十年代的送折扇,演变为送电扇,送空调,礼物越变越重,亲情却越来越淡。这些用聘金彩礼置换的“送扇儿”,在速递中跑丢了浓重的节味和情意。
@粽子端午节其实也是舌尖上的节日。端午的清晨,母亲早早的把我们叫起,到清澈的泉水边去洗过眼睛,格外的神清气爽。然后采回一些蒲艾,线柳,金银花,竹叶等草药煮上新蒜和鸡蛋,不一会儿,场院的石桌上摆满了丰盛的早餐,清香的槲坠、略带药香的鸡蛋和飘着淡淡蒲艾苦味的大蒜,勾引着人们的食欲。这是一场飘着童年快乐的盛宴,一段温饱之后充满遐想的时光。守望幸福。渐行渐远的乡愁淹没我的文字,缠绕彩丝的臂腕在时空里摇曳,飘着药香的搬脚娃娃行走在城市的街巷,古老的文明与繁华的欲望相撞,我于孤独中寻找童年的意象,于繁华里厮守一抹历史的净香,守望美好。
作者介绍:杨娥:河南鲁山人,鲁山三十五中教师,喜读书,爱文学,有作品在《作家选刊》《散文在线》发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主编:诗人思归微信平台责编: 梦儿图片来源:网络投稿邮箱:271068608@qq.com邮箱。编者寄语:1、《华夏思归客会员》继续火热办理中,会员作品优先平台推出,文章足够优秀,还可以刊登《思归客》诗刊,成为思归客特邀作家;费用300元,(包括洗照片,证件,和全年杂志)。2、古韵、现代诗词,简短散文,题材不限,必须原创首发,作品图文并茂,文笔精美,优先采用,请自行校对,一经发出,恕不更改,文责自负!请朋友们把诗作、个人简介、清晰近照发送至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