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学医真诠
学医第一看药性,有了药性心有定。
某药入某经,某药治某病。
或是温,或是凉,与某症相称;
或是补,或是泻,与某症相应。
各药各有温凉补泻理,各经各有寒热虚实症。
看得到时药分明,此中早已有把柄。
学了药性学脉理,学了脉理方有用。
某经是真虚,某经是真实,用某药相应;
某经是真寒,某经是真热,用某经相称。
各经各有虚实寒热理,各药各有温凉补泻性。
看得到时脉分明,任凭病来如明镜。
有了明镜有把柄,一下笔时便入圣。
不靠汤头歌,不任人家命。
病端虽夹杂,病脉总清净。
药方虽更变,药性总周正。
君臣佐使无参差,便是医中之捷径。
即有天师再临凡,亦难寻找方中病。
汤头歌不可泥
今日治病好依汤头歌,以为十大名医必不错。
岂知妙理皆自脉中得,不得脉理枉用药。
得了脉理细细思,其中自必有主药。
有了主药往下排,此是汤头真大略。
今人动说古方好,不知以古治今多有错。
古人未看今日病,安知今日之用药。
病症皆从气运生,今日气运与古大不合。
古人但知古人病,未知今日之病瘼。
今日病瘼须得今人治,安得妄用古人药。
古人用药条条好,安得今日病情恰恰合。
今日气运已大变,今日脉理甚可愕。
皆因午会火已极,真气往往往上薄。
往上薄入斗牛宫,迢迢中指看落落。
以下三部皆不营,照旧方儿方知错。
真气尽皆走上头,真气上走,火亦随之而升。下边部位皆虚托。
看似阴寒实真热,昆仑顶上通关钥。
古圣真理难豫传,所余方脉尽糟粕。
愿起古人一质证,古人望我如饥渴。
安得对面谈一笑,眼前大道尽放着。
诊脉下药诗
诊脉下药心内裁,手未立方眼已开。
肺实有力宜大泻,前胡枳实橘红偕。
肺虚无力宜大补,党参五味百合辅。
肺实有力夹风火,酒芩全蒌元参佐。辅也。
肺虚无力夹风寒,款冬紫菀麻黄添。
心实有力宜大泻,菖蒲郁金凌霄偕。
心虚无力宜大补,枣仁远志柏子辅。(佐也。)
心实有力夹风火,黄连连翘栀子佐。
心虚无力夹风寒,白附天麻荜茇添。
胃实有力宜大泻,大黄枳壳槟榔偕。
胃虚无力宜大补,白术云苓炙芪辅。
胃实有力夹风火,知母石膏干葛佐。
胃虚无力夹风寒,干姜白芷藁本添。
肝实有力宜大泻,桃仁醋军(大黄)术(莪术)棱(三棱)偕。
肝虚无力宜大补,当归川芎香附辅。
肝实有力夹风火,柴胡生地二芍赤芍白芍佐。
肝虚无力夹风寒,吴萸艾叶首乌添。
命实有力宜大泻,芒硝火麻郁仁偕。
命虚无力宜大补,宿砂益智肉蔻辅。
命实有力夹风火,槐花地榆蒲黄佐。
命虚无力夹风寒,黑姜附子故纸添。
肾实有力宜大泻,木通泽泻车前偕。
肾虚无力宜大补,熟地萸肉山药辅。
肾实有力夹风火,黄柏丹皮萆薢佐。
肾虚无力夹风寒,肉桂巴戟椒(川椒)茴(小茴)添。
此虽守株待兔法,聊训蒙医以开先。
治病皆有主药
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跟着。
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
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
调气必要用木香,槟榔元胡紧跟着。
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
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
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
暖胃必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跟着。
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
陷下必要用洋参,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紧跟着。
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
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
通淋必要用斑蝥,川漆萆薢紧跟着。
清心必要用黄连,连翘枝子紧跟着。
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跟着。
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
定痛必要用良姜,缩砂益智紧跟着。
治疥必要用斑(斑蝥)麻(麻黄),大枫蓖麻紧跟着。
治疮必要用神灯,艾绒乳(乳香)没(没药)紧跟着。
治疔必要用蒜灸,乌金乌金膏,巴豆炒黑研细用,水调涂患处,以膏药贴之。菊花内服甘菊汤,方见卷四疔疮门紧跟着。
治邪必要用铜自然铜砂避阳砂,良姜葛根紧跟着。
补气必要用党参,炙芪白术紧跟着。
补血必要用川(川芎)归(当归),生地酒芍紧跟着。
补阴必要用熟地,山药萸肉紧跟着。
补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紧跟着。
滋阴必要用黄柏,知母丹皮紧跟着。
以上一药为君。
麻黄杏仁疗寒嗽,芥子半夏紧跟着。
款冬紫菀疗虚嗽,百合五味紧跟着。
川乌草乌疗风痹,桂枝灵仙紧跟着。
黑姜吴萸疗翻胃,丁香胡椒紧跟着。
苍术麻黄疗风寒,羌活独活紧跟着。
川贝蒌霜疗火痰,苏子卜子(莱菔子)紧跟着。
乌梅五倍疗虚脱,龙骨牡蛎紧跟着。
乌贼诃子疗带下,阿胶肉果(肉豆蔻)紧跟着。
条参云苓疗阴虚,骨皮枸杞紧跟着。
藿香杷叶疗逆气,赤石滑石紧跟着。
芜花大戟疗水肿,牵牛防己紧跟着。
栝蒌天冬疗结胸,川贝川朴紧跟着。
苦参赤苓(赤茯苓)疗湿痒,蛇床白芷紧跟着。
槐花地榆疗崩漏,荆芥秦艽紧跟着。
前胡元参疗头风,薄荷柴胡紧跟着。
白附天麻疗风痰,僵蚕郁金紧跟着。
桔梗豆根疗喉风,牛子射干紧跟着。
三七莲子疗诸血,黄芩童便紧跟着。
黄芪(用生)防风疗自汗,枣仁麦皮紧跟着。
芦荟胡连疗阴热,泽泻车前紧跟着。
小茴川椒疗肾气,宿砂故纸紧跟着。
菖蒲柏仁疗心疾,茯神远志紧跟着。
葶苈桑皮疗肺喘,礞石朱砂紧跟着。
石膏知母疗热渴,香薷糯米紧跟着。
川楝茴香疗疝气,芦巴巴戟紧跟着。
升麻柴胡疗气陷,干葛潞党紧跟着。
扁豆薏苡疗泻泄,猪苓木通紧跟着。
土碱红糖疗菸毒(洋烟),大黄芒硝紧跟着。
以上两药为君。
此皆治病之大略,小小蒙医有捉摸。
遗泄之症最难治
遗泄之症最是多,不必泥住补益科。
此症虽由肾经虚,实由相火不停梭。
妄想皆自壮盛起,朋从尔思惹么麽。
如用温补泄益甚,但吃清利远娇娥。
茯苓五倍为提纲,知(知母)柏(黄柏)栀子作丸药。
一清相火便好。日服二钱便能止,俟他火起再渐摩。
不可日用常常服,恐戕命元防吃哈。
知柏虽清相火,亦戕命元。若要此病连根除,除非南海大士过。
此与吐血最易犯,皆因情欲起风波。
谁学古人清心理,鸡鸣戒旦药如何。
不然但用此药时一服,亦可一止薤露歌。
如真年长虚弱,亦可加补益,亦可用肉桂,但年长之人有此症者甚少。
老人疼痛多是气虚生痰
老人气虚恒生痰,不流四肢便胁间。
流入两膀痛彻骨,闭塞气道不能穿。
即用热麸热砖拓,两手淅淅生风寒。
流入两腿气滞内,未从走动便筋酸。
流入胁间似有积,出气回气时塞砖。
即用苍(苍术)半(半夏)与陈皮,砂仁芥子当饭餐。
外贴二乌(川乌草乌生用)芎(川芎)归(当归)膏,一切滞气尽皆宣。
时候久了气流通,便无痰涎作祟缘。
间有夹寒夹气夹食积,总以痰症为主权。
治病须要兼风药
治病须要\k兼风药\k,不\k兼风药\k不合作。
人之姿质本五行,金木水火土,皆是实的。
人之运气由六合。风寒暑湿燥火,皆是虚的。
六气皆以风为本,一呼一吸通橐龠。
我初治病不谓然,往往置之于高阁。
孰知人在天地间,无非大造所磅礴。
况属肝木原是贼,每于人身肆狂虐。
素问皆是大圣人,尤于此处言凿凿。
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曾屡言之。
试看一切虚寒症,加上风药便绰约。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之类。一则能升提,二则能挥霍。
再看一切实火症,加上风药便引却。前胡、柴胡、升麻之类。一则能发散,二则能开拓。
我今始知风药为最灵,不用风药总脱略。
譬如做文章,之乎者也为关钥。
譬如炼仙丹,嘘嘻咨咦为鼓橐。
始知从前治病理,不得精微皆糟粕。
以后要读南华道德经,玄空妙理为上着。
治病风药断不可少
人生治病皆有偏,一切细密难周全。
我初治病脉清楚,虚实寒热得真传。
一看虚实寒热症,便将温凉补泻诠。
至于一切除风药,全不置念在心间。
间有受风甚显然,始加发表四五钱。
中年悟澈五运六气理,始知人生受病风为先。
以后治病开方子,必于风药加检点。
寒症便须苍(苍术)麻(麻黄)羌(羌活)防(防风)用,热症即将二胡干葛添。
只因一身之病皆由气,气若到时风自钻。
必加此味始通灵,好如熊经鸱顾在眼前。
必加此味始有力,好如抽坎填离在心间。
可知妙手空空尔,登场傀儡一线牵。
治病岂必在实际,八万毫毛皆能宣。
但置风药三两味,便是虚医到身边。
如今病以治风为主
如今人心最不平,不得厉气总不中。
况当午会火已极,火已极时尽是风。
今病尽从风上起,不痛治风总不灵。
吾尝诊脉细看症,不是头懵便耳聋,不是喉呃便眼红。
明明皆是风证见,如何皆用凉药清。
治火定然风束住,治风能使火外松。
治火不过为辅佐,治风定然作主盟。
病轻二麻(天麻麻黄)二活(羌活独活)自能已,病重必须蝎子与蜈蚣。
再加金石往下坠。再加金丹往下行。
重用厉剂方能愈,不如此治病难轻。
大抵运会使之然,吾尝以此为先锋。
治今喉症以除风为主
咽喉不利最多端,总以除风为大关。
阴风入骨寒入窍,阴寒在内难骤宣。
时候久了起疙瘩,疙瘩坚硬皮不丹。
或白或紫或淡红,仍是阴寒伏里边。
虽然发热成毒火,因寒作热。总是阴热往外钻。
正当乘机去发散,透出毒火是真诠。
多用风药为上策,少用清凉为正端。
多用风药必上壅,加上蓖(蓖麻)杷(枇杷叶)往下牵。
少用寒凉恐束住,加上肉(肉桂)附(附子)引归元。
此是治喉真妙诀,如今气运最为先。
我尝治眼科,必以此方为神丹。
我尝治头疼,必以此方为仙丸。
喉症亦从头上起,舍了此方必不占。
试观古人治喉咄,必用郁砂往下传。
郁金、朱砂加巴豆霜为丸。
试观古人治肾寒,必用辛(细辛)附(附子)往上宣。
可知少阴通喉咙,少阴肾经上通喉咙。
上焦风火下焦剜。一切上壅下不来,不透肾经总不安。
巴霜、细辛、附子皆能通肾。
我因时下喉症甚是危,不得不将此理再传宣。
治腿以破小肠为主
一身之气注小肠,才有腿疼尿必黄。
纵然不黄尿必热,大抵郁滞在膀胱。
如若湿热陷下焦,腿肿肾亦肿。
大破肝肾加之凉。金丹(紫金丹)和药甚是好,只消一付立除殃。
亦有虚弱用热补,必借十枣为之汤。
斑蟊二枚为引子,大加升提是神方。
脉上部皆空,便加风药升提。
此症出来多左腿,大约肾虚遭祸殃。
间有干枯虚弱甚,必补肾水滋元阳。
归、地、宿砂、故纸之类如滞,膀胱气不通,恐怕不久见阎王。
吾尝治此千千万,温凉补泻细酌量。
注定太阳用宣泄,不滞此窍最为良。
补脾歌
治病须先明主气,主气不明空欷歔。
问是主气何处来,一身之宰曰脾胃。
先天以命门为主,后天以脾胃为主。
胃为水谷海,脾为生化源。
生化旺时病易已,生化亏损病必繁。
凡是久病要扶脾,扶得脾时病不危。
治病以进饮食为主。肠胃通调胸膈利,能饮能啖夫何疑。
我今告你补脾法,胃之真类出肾家。
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水即火之根,火即水之芽。
命火旺时脾自旺,不必离中问生涯。
枣仁、远志、柏子仁能生脾土,不能生胃土。
肾经寒甚脾必寒,肉(肉桂)附(附子)黑姜熟地添。
壮火食气,不可久服。
若但肾虚并脾虚,纸(故纸)砂(宿砂)益智肉(萸肉)地(熟地)居。杜仲、山药、芡实、云苓、紫河车、青盐皆可用。少火生气,可以常服。
至若脾虚火杂疾病攒,无如裴子大补丸。参(党参)术(白术)为君带黄连,枳(枳实)朴(川朴)香(木香)砂(宿砂)一齐安。三消(三消饮)三陈(三陈汤)皆并用,二方俱见《本草纲目》。炼蜜为丸和为先。
不大补泻。以治虚痨百损症,无不应手渐渐痊。
虽然是补能导滞,痞胀疼痛并调剂。
虽然是补能流湿,疟痢痰饮便载戢。
即有虚痨火旺甚量加,补脾带清金。
一切滋阴与降火,虚痨日久总宜慎。
可知参(党参)术(白术)苓(云苓)草(甘草)单脾虚,无病尚可餐。
脾虚有病宜去邪,谁如大明老裴仙。
参(党参)芪(黄芪)归(当归)地(熟地)虽名药,能救气血大虚弱。
若要日用常常服,便将脾胃上关钥。
硝黄枳朴亦名药,胸中垒块立时削。
若要日用常常服,便将先天真气脱。
故曰久病之人宜丸药,无如裴仙那一着。
暴得之症多平肝,吾尝作有降贼篇。
以此相济方无弊,莫谓补脾无真传。
眼科五诀
吾素不精眼科,然治病已久,知目疾却有五种毛病,即以五种药治之,无有不效,故录之以为蒙医训。
一透窍人有九窍,目居其一,忽而合缝不开,以此窍不透故也,故选透窍药数品,以为治目之式。
人之一身有九窍,营卫周流真气到。真气一到,则无病矣。眼为精明穴甚深,窒塞不通甚可笑。眵糊糊眼泪盈腮,谁为拨开见斜照。麝香冰片为通神,至香至臭之药,皆能透窍。竹沥竹黄皆精妙。
二药能利窍明目。痒用白芷治目痒泪出。泪细辛,治风眼泪下。菁子蔓菁子治风泪下流。泽兰治目疼。川椒治目痒。要。远志菖蒲皆通九窍。柏子仁,香能入目。辛夷能通九窍。桔梗宽胸利气。并人尿。引诸药而通窍。却说芥汁与广椒,咀嚼口中亦利窍。
二除风人有风邪上先受之,忽而眼皮下垂,是有风之验也,故选除风药数品,以为治目之式。
眼属肝经多是风,脉透中指往上冲。热风上冲,宜清散。寒风不上冲,但头晕头疼而已,宜温散。荆(荆芥)防防风散头上滞气。二胡前胡降下,柴胡发散。并二活,羌活理游风,独活理伏风。此句治外风。白附天麻僵蚕同。此句治内风。覆花薄荷二味清头目虚火。亦兼用,若要引子酒与葱。
三清热目居清高之地,本坎一之精,今忽发热,是水火不相济也,故选清空数品以为治目之式。 二目通红多是热,须要凉气与凉血。三黄汤中黄柏、黄芩、黄连,皆能明目。加栀子治目赤,木通泽泻皆能明目。车前设。去目障。青葙决明龙胆草,三味去肝经风热,兼治努肉。明粉消肿明目。蒙花治目赤。芦荟清肝肾热而明目。切。若是假热紫滞现,肉肉桂治目赤。附引下温散说。努肉紫色,是风寒凝滞,宜用温散,加上肉桂、附子,便能引火归元。
四定痛疼犯上焦为逆,况目居群阳之首,而可疼痛不止乎?故选定痛药数品,以为治目之式。
二目珠子忽大疼,乳乳香能和血明目。没没药去油和蔓菁。蔓菁子能明目。加上三七(治目赤)。辛夷花,通九窍而明目。苍耳治头疼。蒺藜破恶血。与夜明。夜明沙能攻血积。再看寒热虚实症,元胡香附(皆治疼)。一样同。惟有大补精髓药,大病大年始称情。眼疾不轻用大补药,惟大病大年之人,始一用之,则用大补者亦鲜矣。虽与他症相同,实不相同也。
五去翳眼者人之日用也,恒贞明不息,今忽视而不见,是有物以隔之也,故选去翳药数品,以为治目之式。
目症多端要去翳,去得翳时方无蔽。二蜕蛇蜕、蝉蜕、皆能退翳。变化二贼木贼、乌贼,皆能退翳。磨,琥珀珍珠琥珀能磨翳,珍珠能退翳,二味得金水之精。细细磋。谷精能退翳。菊花得金水之精。茶叶末,清利头目。磁石入肾而生水。朱砂入肝而养血。甘石炉甘石能去翳。多。郁仁治不眠。蕤仁治目肿而虚。养目神,硼砂硇砂治努肉,兼能去翳。可对哈。散大瞳子散大五味能收神,治虚。熊胆清,专能清目热。覆盆枸杞菟丝三味皆补肾经之虚精。款冬润肺羚羊屑。羚羊角专清肝热。金水神品信能通。
如果眉棱骨痛:昆仑,这是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主要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的眉棱骨痛。一侧痛取同侧,两侧都痛取双侧,先用拇指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以活动疼痛处,按压约30—60秒钟,若疼痛减轻,再行针刺,用提捻转泻法,同时让患者继续活动眉部疼痛处,留针30分钟。一般针后即能缓解。若疼痛缓解不明显,则属胃热上攻,起针后再针解溪。
对于麦粒肿: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二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1次即 可治愈,最多不超过3次。一是肩胛区反应点。反应点是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起于皮肤,小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用三棱针点刺或者挑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止”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二是足中趾趾腹,一般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血变而止。最好是大趾和次趾一起点刺。
牙痛:一般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两大类,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虫牙痛即龋齿牙痛。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就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从经络学看,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取大肠经穴位,上牙痛多取胃经穴位。
1 是翳风 治疗风火牙痛。特点是遇风发作加重,遇冷减轻痛,受热加重或者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尖周炎初期。
2 是内庭 治疗胃火牙痛。特点是疼痛剧烈,牙龈红肿,可伴口渴、口臭、尿黄、便秘、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此穴对多数胃火牙痛有效,若胃火较甚,可加刺下关、颊车等穴。
3 是太溪 治疗虚火牙痛。特点是牙齿隐隐作痛,程度较轻,午后与夜间或过性生活后可能加重,牙龈多不红肿,常出现牙齿松动、咬物无力或牙龈出血。可伴有腰酸、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状。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牙周病,但年轻人患虚火牙痛者也时有所见。一般多用双侧用补法。肾虚病人太溪穴处外观多呈凹陷,按之虚软,针后针孔也呈凹陷,越厉害,针孔凹陷的程度就越明显,时间就越长。肾气恢复了,凹陷也随着没了。
4 是大杼 治疗龋齿或虚火牙痛。
5 是偏历 治疗各种牙痛,特别是龋齿牙痛,用其它穴位不效时,此穴往往有效。此穴位置: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
落枕:是由于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姿势不良或颈肩部感受风寒,引起颈肩部软组织痉挛疼痛,活动受限的病症。如果经常发生落枕,往往是颈椎病的表现。从经络角度看,后颈是太阳经所经过,病在太阳经,一侧疼痛或压疼明显者是在少阳经,应分别取下穴治疗:
1 是后溪或束骨 《灵枢.杂病》说:项痛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所以主要治疗手太阳经的落枕。但由于后溪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手足太阳经脉气又相通,所以只要是后项部的落枕,不管是在督脉或在太阳经,后溪都是常用效穴。束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所以主要治疗足太阳经的落枕。又因为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落枕又是筋病,所以用之也有良效。
这两个穴位治疗应该注意几点:一是要寻找穴位处的压痛点针刺,二是要配合颈项部的活动。因落枕多见于后项部的一侧,所以可先取同侧穴位,如未完全缓解,再加刺对侧穴位。
2 是悬钟(绝骨)治疗少阳经落枕,即侧颈部疼痛或压痛明显的落枕,多见于侧卧睡眠而致落枕者。
此外,落枕也可以选用落枕穴、中渚及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也有较好的疗效。
颈椎病:是指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变或者劳损等而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
1 是束骨穴, 对久坐俯案,项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的“项筋急”型颈椎病,用之最宜。按全息理论,束骨亦是颈椎对应部位,所以针束骨最为相宜。
2 是昆仑 ,足外踝下有两种说法,一般指仰卧位时的足外踝下,即昆仑穴,也有认为是指站立位的足外踝下即申脉穴。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足太阳经及经筋行于脊项部,此类颈椎病可针足太阳之经穴昆仑。张士杰老师擅长用昆仑和腕骨治疗诸多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纤维环、关节软骨盘以及周围神经等组织,困直接和间接的外力作用,或长期劳损所至的各种损伤,常有针入病好已的奇迹。
3 是后溪 ,手太阳经脉及经筋行于颈项部,且上述症状可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所以对于颈项强痛,牵及肩胛及上肢疼痛麻木者,应取手太阳经穴治疗。后溪为手太阳经的输穴,按全息理论,后溪也对应于颈项部,所以针后溪为适宜。治疗颈椎病时,多先在后溪穴处的第五掌骨侧找到一条索状物或明显压痛点,用1寸毫针针之,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对缓解症状有较好疗效。
4 是腕骨 ,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第4 个穴位,在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5 是太溪 ,对于用脑过度或肾虚症状较为明显的颈椎病,用肾经穴位最宜。太溪为肾之原穴,为补肾这要穴,即可补肾阴以滋养筋骨,也可温肾阳以柔煦筋骨,故颈椎病有椎间盘病变或骨质增生者,用之最宜,可标本兼治。
6 是大钟, 颈椎病本为肾虚,肾经及膀胱经的经筋均行于后项部,所以颈椎病的用穴主要也是膀胱经和肾经。大钟是足少阴肾经的络穴,一穴通肾和膀胱两条经,所以对于颈椎病也是最适宜的。大钟是足少阴肾经的第四个穴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相当于太溪穴下0.5寸稍后。
7 是足跟腱中点 ,此穴为董氏奇穴
8 是笔者在实践中找到一个神奇穴位中渚穴(也叫腰痛2穴),这个穴位上找寻压痛点,针刺0.5到1寸,然后活动颈部,又手都针上,立即见效。
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以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采用一针疗法,多半是从《灵枢》无字中悟出来的。常用穴位有:
1 是阳陵泉 ,病例:一位老职工因右肩周炎来诊,我在她的左侧阳陵泉找到了很显著的压痛点,使劲按压了几下,然后说:你活动一下肩部试试,她试了下说好一点,我说,我数一二三,数到三时候,你大声咳嗽同时活动肩部,等我说到三时候我把针扎了下去,等病人咳嗽和活动完了后,告诉我,怎么这么厉害,一针下去咳嗽几声就怎么活动也不痛了呢?
《灵枢。终始第九》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肩周炎病在筋,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可以统治一切筋病,所以用阳陵泉治疗肩周炎。
2 是条口, 常用条口透承山穴,简称条山穴。解溪和陷谷是胃经上的穴位所以也有作用。原因是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漏肩风”是由于风寒侵袭肩部,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属于实症。
3 是鱼肩, 是自创一个穴位,此穴在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在第一掌骨桡侧肩部的全息对应部位,可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索状物,并有明显的压痛点。因为此穴在鱼际附近又能治疗肩周炎,故名鱼肩。
4 是三间 ,用火柴头或南少林棍针等在三间穴处向第二掌骨侧按压,可以找到一个王不留行籽大小的显著压痛点,多数病人还有条状物,用0.5寸针先向压痛点斜刺,穿过条状物后再将针直刺于条索状物和第二掌骨侧之间,同时让病人咳嗽和活动肩部,针后再用手沿着手太阳明大肠经自三间到肩偶穴处来回循按敲打数次。然后让患者断续活动肩部,一般留针30至45分钟。
5 是后溪 ,是小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和经筋均行于肩后部,所以后溪穴主要治疗肩周炎肩后疼痛,疼痛牵及肩胛者,具体取穴与针刺方法与三间穴相同。
6 是束骨, 足太阳经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按全息理论束骨穴也正对应于肩部,便先用手按压其同侧的束骨,压痛非常明显,按压数下后询之肩部症状似有减轻,继用针针之,症状立刻缓解。
肩周炎不论其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程度如何,牵挂的经脉越少,治疗效果越好。只有一处疼痛者效果最好,一般一次即可明显缓解;如果疼痛范围很大,说明病在多条经,治疗时应首治疼痛最严重的经脉,但一次治疗一般不超过二穴,用多了效果反而不理想。所以同一肩周炎患者。可能今天针鱼肩,明天就要针三间,总之,辩证病在何经,就针何穴。取穴的准确和针后活动肩部非常重要。新经络公众号提示若想提高疗效,还可针疼痛处的阿是穴。起针时,应先起阿是穴,将主穴行一行针,再让患者活动一下肩部后,最后把主穴的针取出,开始的几次,针后可在疼痛处加拔罐,以提高疗效。
中风手指拘挛:中风偏瘫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病,主要见于脑溢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病,病人以偏瘫为主要症状,有的还伴有失语等。许多病人都会出现患侧手指能屈而不能伸的情况,呈拘挛状,一般的针灸方法较难见效。
腕骨 ,对于中风后手指拘挛者,针腕骨手指可立伸。试针之,果然针后病人手立伸开,屡试屡效。针腕骨治中风是《针灸甲乙经》早就记载:“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腕骨主之。”
乳腺增生病:是30到50岁女性常见病。主要临床特征为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与情绪及月经同期有明显关系,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加重,行经后仲块及疼痛减轻。如连续三个月不能自行缓解。本病即非肿瘤,亦非炎症,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原因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所致。本病机理:是肝脾失调,气滞痰凝。从经脉循环行看,足阳明胃经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是太阳脾经行乳外侧,足少阴肾经,任脉行乳内侧,冲脉散胸中。所以本病病在胃经,涉及肝、脾、肾及冲任二脉。
人迎穴, 乳房在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人迎穴治疗乳腺增生病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穴和标穴是经脉脉气有较强的调整作用。十二经脉皆有标本,足阳明经之本,“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人迎就是足阳明胃经之标穴。
总之,人迎恰在人体的咽喉要道,脾经、心经、肾经、肝经、任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等均与之相通或是相连。人迎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针刺人迎穴应该避开颈动脉,针刺要求较高,手法不熟练者应谨慎使用。
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节等急性损伤,俗称闪腰、岔气。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显著,治疗方法很多,有41穴治疗案例如下:腰部3穴(阿是穴、腰四夹脊穴、腰部正中穴),头项部7穴(人中、睛明、攒竹、百会、天柱、大椎、龈交民异点),上肢部17穴(后溪、养老、中渚、内关、支沟、下廉、手三里、曲池、孔最、腰痛穴、上都穴、扭伤2穴、挫闪穴、扭伤穴、闪腰穴、腰宁穴、经验穴),下肢部10穴(秩边、因门、委中、承山、条口、跗阳、太溪、承中穴、腰伤穴、行间太冲之间穴),耳针2穴区(腰区压痛点、外生殖器),腕踝针2穴区(双踝上5区、双踝上6区)。特点:一是用穴广泛,并有继续增多的趋势;二是多远道取穴,且多取三阳经穴,所取穴位多有压痛、结节、酸胀等明显反应处;三是大都强调强刺激,用泻法,但也有例外;四是皆强调针后配合腰部活动,远道取穴时尤其如此;五是对于获效机理,可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和全息对应来解释。常用穴位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是人中, 人中主要是在督脉上的穴位,是治疗腰部脊柱正中在督脉循行线上的扭伤,对腰部其它部位扭伤效果就差。进针方法有两种:一是横穿人中沟,从人中的一侧进针,另一侧出针。二是朝鼻中隔方向斜刺,以病人眼中流泪为度。两种方法进针时均应让患者配合腰部的活动。针刺人中较痛,站立位治疗时应注意掌握刺激量,防止晕针。
2 是后溪 ,这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对于腰部正中督脉线上的扭伤,也有佳效,尤其是惧针人中的病人,可用后溪穴代替。此外,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相通,所以后溪对腰部一侧或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的扭伤也有良效,疗效尤于人中。
3 是龈交异点 是在龈交穴附近上唇系带上就会出现突出的血肿或硬结,名为龈交异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毫针刺并留针10到15分钟,同时活动腰部。
4 是手三里, 如果扭伤部位,压痛点在腰椎的右侧相当于夹脊穴处,便以指代针按压右手侧的手三里,压痛十分明显,按压同时让患者活动腰部,如果减轻了,再用随咳进针法针之并让患者咳嗽的同时用力跺脚数次,腰部疼痛立即消失,活动恢复正常。
5 是太冲穴压痛点 , 如果针后溪、腰痛穴、阿是穴无效,可在太冲靠近行间穴附近寻找非常显著的压痛点,按压几次后,让病人活动腰部,等疼痛减轻,腰部活动幅度增大,一针下去稍一行针,病人疼痛就会消失,活动自如。压痛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与腰扭伤的程度无关,而是与腰扭伤的部位有关,佛门绝学大悲指调理术提示越离腰椎远,此穴的压痛就越明显,指压与针刺的效果才越好。
6 是腰痛1穴到腰痛5穴 , 如果把双手掌相合,则大拇指一侧对应的是前正中线,小指一侧对应的是人的正中线,腰疼穴则正好是腰部的全息对应部位。腰部正中疼痛,最显著的压痛点在第五掌骨尺侧腰部对应区(后溪与腕骨之间,靠近腕骨处)为腰1穴,主要治疗腰部正中即督脉的腰扭伤和各种腰痛;腰椎一侧相当于夹脊穴的疼痛,最显著的压痛点在第四五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原来的腰痛穴之一)为腰痛2穴,主要治疗腰椎旁相当于夹脊穴处的扭伤和各种腰痛;足太阳经膀胱经第一侧线(距离腰椎三指左右)附近的疼痛,最显著的压痛点在第三四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为腰3穴,主治腰椎旁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的扭伤和各种腰痛;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距离腰椎一巴掌左右)附近的疼痛,最显著的压痛点在第二三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原来的腰痛穴之一)为腰4穴,主治腰椎旁距离腰椎一巴掌左右的扭伤和各种腰痛;距离腰椎更远的疼痛(一巴掌之外),最显著压痛点出现在第二掌骨侧腰穴,为腰5穴,主治距离腰椎较远部位的扭伤和各种疼痛。
7 是笔者实践中治疗得出奇穴:腰痛1至4穴(后溪)、手三里寻找压痛点针刺后活动腰部,出针即效。
膝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致软骨丢失、破坏,伴有关节周围骨质增生反应的疾病,主要症状是膝关节酸痛,活动不灵活,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该病的特点是:清晨起床或久坐后感觉关节僵硬疼痛,稍活动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过久又觉关节疼痛需要坐下休息;上台阶费力,下台阶腿软;下蹲困难,有时需要扶持才能站立起来;膝关节伸屈活动时会听到“喀嚓”的摩擦声;活动过度膝关节会肿胀疼痛加剧。X线摄片检查显示“骨间隙变狭窄,有骨刺形成(骨质增生)”,也叫长骨刺。
中医认为:病在筋骨,与肝肾亏虚有关。主要穴位为:
1 是大杼 凡是膝关节疼痛者大杼穴都有条索状物的压痛,先按压再针刺,或用三棱针刺络拔罐,同时令病人活动膝关节,大多都能即刻减轻。针刺时注意不可针刺太深,一般是向下斜刺0.5寸左右即可。
2 是尺泽 膝骨关节炎疼痛部位比较明确和局限者,可采用关节对应取穴法,在对侧的肘关节附近找到对应的压痛点针刺。具体方法见第四章之缪刺与关节对应取穴法,新经络公众号提示对于疼痛在膝关节内侧为甚者,可在对侧的尺泽穴处寻找对应的压痛点针刺,即左膝疼痛针右尺泽,右膝疼痛针左尺泽。取站立位,用随咳跺脚进针法针之,多能立刻减轻。但难以除根。
腓肠肌痉挛:中医叫“转筋”俗称小腿抽筋或小腿肚子转筋。常是睡眠中小腿肌肉突然抽掣拘挛,扭转急痛。此症多由气血不足,寒湿侵袭或局部肌肉过劳(游泳、过度运动等)所致。
选穴:承山 《灵枢》说凡是经筋病的治疗,都应该以局部取穴为主。腓肠肌痉挛的部位正好是承山穴,临床上多刺承山穴,用湿补手法。常一次见效或痊愈。
癔病性失语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多见于青年女性。常因突然而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表现为一系列精神的、神经的、躯体的症状,但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癔病性失语是属于癔病的一种表现,以遭受到各种精神刺激后(如惊恐、暴怒等)突然失语为主症。
中医认为卒然失语,病位在会厌,是由于会厌不能开阖所致。会厌位于舌部及舌骨之后,形如一树叶,柄在下,能张能收,呼吸发音时则会厌开启,饮食吞咽或者呕吐时则会厌关闭,以防食物误入气道,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行于会厌的经脉主要是足少阴肾经,此外,会厌之脉还上络任脉;所以主要从足少阴肾经论治本病,也可取任脉天突穴。“两泻其血脉”,当指舌下近舌根处两脉络,相当于金津、玉液或稍下处。临床治疗上因考虑舌下刺血操作不方便,病人有恐惧感,所以取足少阴之根穴涌泉,强刺激,配合心理诱导,可一次治愈。
腕、踝、膈、脐四关可治五脏之疾。膏肓俞穴、无所不治。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的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名曰脖泱,脖央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即:病在心针大陵(心包代君受邪),病在肺针太渊,病在脾针太白,病在肝针太冲,病在肾针太溪。肓之原脖央是在脐下1.5寸的气海穴。此外,我们前面已经提过五脏在肚脐周围都有对应点,所以也可以针这些对应点以分别治疗五脏之疾。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即放腑有病取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治疗胃腑病好理解,为什么能治疗六腑的病呢?《灵枢》说:治疗大肠小肠病: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邪在大肠,刺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气在胃肠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邪在胆,逆在胃,胃气逆则呕苦,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治膀胱三焦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肚腹三里留。
合治内腑 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良好,常用的穴位有天枢、上巨虚、阿是、曲池等。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曲池是大肠的下合穴,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合治内腑所以针之。
关于合穴和下合穴的治疗六腑病的区别,一是普通列车每站要停,比较慢,一是直达专列,一站不停快。
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 灵枢中说:内阴阳、外也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者之阴者,刺阴之荥输。”所以阴之阴是指内为阴,是指五脏为阴。也就是说病在五脏者,可取阴经的荥穴和输穴。大悲指调理术提示阳经和阴经的荥输穴主治特性有异,阳经的荥输穴主要治疗外经病,阴经的荥输穴则主要治疗内脏病。灵枢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之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所以五脏的病取所属的阴经,而不是阳经,如肺病就应该取手太阴肺经,而不是其它阳经,因为肺经属阴。五脏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病,而在阴经中,输穴即是原穴,所以阴经输穴治疗五脏病就好理解了。
阴经的荥穴:井、荥、输、经、合合称为五输穴,阴经和阳经五输穴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从井穴到合穴,阴经是木、火、土、金、水,阳经是金、水、木、火、土。阳经的荥输穴主治外经病,阴经的荥输穴则主治内脏病。如《灵枢》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这是阴经的荥输主治五脏病。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之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这就是阳经的荥输治疗外经病。
十二井穴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有一天值夜班,来了一位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我看了一下患儿,立即点刺十二井穴出血,术未毕,患儿已经停止抽搐,大声啼哭,神识清楚,面色转红。十二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刺激井穴具有很强的醒脑、苏厥、开窍作用。历代医家皆常应用,如《针灸甲乙经》载:“隐白、大敦治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凡初中风跌倒、暴卒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仍起死回生妙诀,新经络公众号提示井穴点刺出血在临床中有很好的清热泻火的作用,所以临床上对于五脏的实热证,也常取井穴治疗。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募穴的应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注于背腰的部位,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部位。脏腑之气不是经络之气,临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心肌梗塞,会出现上腹部疼痛,不少人误以为是胃痛。正常的胃痛,双手拇指按压其至阳、灵台穴约数秒至5分钟就会疼痛缓解、止痛。如果没有明显效果有可能是心肌梗塞。可用双手按压内关、郄门穴。立即去医院进行抢救。这种疼痛反应多在中脘附近的巨阙穴,巨阙穴在脐上六寸,前正中线上,是心的募穴。巨阙穴下2寸就是胃的募穴中脘,所以需要仔细观察,莫把心痛当胃痛。
胃脘痛, 胃脘痛又叫胃痛,是指以脐以上,剑突心口以下部位的上腹部疼痛。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胃痉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
胃痛的病位在胃腑。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起居不时、感受寒邪等均可引起胃痛。治疗选穴:
1 至阳或灵台
以指代针,按压至阳、灵台穴,治疗针急性胃痉挛有特效。方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于至阳穴和灵台穴上,行圆圈状按揉,用力要垂直朝向腹部方向,用力大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按压时间一般为3—5分钟,按压时应嘱咐病人进行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以活动胃部,提高疗效。
临床上治疗各种胃病,至阳,灵台也多常用针刺或者针后拔罐。
2 中脘
针刺中脘穴对急慢性胃痛都有效,对急性胃痛效果更好。中脘是胃的募穴,是胃腑之气输注的部位,又是腑之会穴,胃痛是六腑病,六腑属阳,中脘在腹部,腹部属阴,所以胃痛针胃的募穴中脘。
3 内关
内关即能理气止痛,又能和胃止呕,对胃痛伴有恶心呕吐者最为适宜。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一穴通心包和三焦两条经,内关穴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心痛就包括胃痛,所以内关穴是治疗胃痛及所有胃病的常用穴。
4 足三里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不仅所有的胃病可用足三里,六腑病可用足三里,而且所有的脾胃病,不论是其寒热虚实,也可用足三里。足三里和膏盲、涌泉这三穴都可以主治百病。
5 公孙
中脘、内关、足三里称为胃病三要穴,但是是公孙穴的疗效最好。一般针后即可止痛,这个穴位有一个特点就是针刺是较痛。
6 尺胃
这个穴位是临床上个人发现的,位于上肢太渊与尺泽连线的中点,即孔最下1寸处。
7 脐胃
脐胃在肚脐左上方(相当于时钟的1—2点处)0.5—1寸压痛点处,因为是脐部又可治疗胃病,所以叫脐胃。临床上发现胃病患者在脐胃都有压痛点或可以按及动脉的搏动。针法:脐胃穴针刺时可直刺1—2寸,对胃痛和各种胃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腹痛 俗称肚子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等多种疾病都可以出现腹痛。腹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腹痛包括上腹部的疼痛如胃脘痛,狭义的腹痛则不包括胃脘痛在内。
1 足三里或中脘
主要治疗上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的疼痛,即胃脘痛。
2 上巨虚
脐周疼痛,以双侧天枢穴为中心的疼痛,属大肠病,应取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此种疼痛多见于急慢性肠炎。只针上巨虚即可,也可配合天枢一起应用,效果更好。
3 下巨虚
脐下疼痛,特别是以关元为中心的腹痛,属于小肠病,应刺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脐下腹痛只针下巨虚就有效,临床多配合关元、太溪穴用补法,效果好。
4 曲泉
肚脐下腹部两侧叫少腹,是肝经所过的地方,如果两侧或一侧少腹疼痛,多与肝经有关。都可以针刺肝经的合穴曲泉。在临床上可配阿是穴一起应用。
曲泉在膝关节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
妇科病人可见两侧少腹疼痛,但也多是以左侧少腹为重,此与肝气行于左有关。凡是左侧有病痛,许多都与肝有关。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常规治疗无效时,结脉症,此类病人多是胀大于疼,多有走窜或起包块,伴心烦,左关脉大于其它部位,每遇生气时加重者,属肝郁无疑,当从肝诊治,可针可药,多收佳效。
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俗称“打咯”。本病在临床中常见,轻重则并见于其它急慢性疾病以及癌症、中风、流行性出血热等危重疾病中。常顽固难愈,称“顽固性呃逆”。
胃居膈下,胃气上逆动膈就会呃逆,所以针灸治疗,常规针法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再加上治隔的膈俞。但这些针法有时也不好用,只好按下面的方法进行治疗。
1、攒竹 攒竹穴治疗呃逆:让病人端坐,用双手拇指重按双侧攒竹穴,其余四指紧贴率谷穴,由轻到重持续按揉5—10分钟,一般呃逆当即停止。有的效果不明显,可按压攒竹穴稍下的眶下缘,效果比攒竹还好。
2、翳风 如果按压攒竹无效,可按压翳风。按压时,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连续按压约5分钟。
3 、太渊 针刺太渊穴,稍一捻针,呃逆立止。
4 、乳中 乳中穴一般不针灸,用激光治疗仪照射之。
5 、中魁穴 中魁穴是经外奇穴,位于手背,在中指近端指关节的中点,有降逆止呕止呃作用,主要治疗噎膈、反胃、呕吐、呃逆等,一般多用灸法,也可针刺。
6 、太溪 太溪治疗肾虚冲气上逆动膈引起的呃逆。
7 、已故名医冯鸣九先生之验方:白蔻仁9克、山楂核30克,研末吞服。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以急腹痛、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血与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治疗穴位:
选用直刺双地机穴,行龙虎交战手法。一两分钟就会疼痛渐缓,30分钟左右疼痛就会全部消失。
支气管哮喘 单穴治疗本病的穴位有:天突、膻中、鱼际、孔最、定喘、大椎、内关、身柱、扶突、哮喘区(第7颈椎棘突到12胸椎棘突宽0.8—1寸的脊背中线长方型区域)、清喘穴(奇穴,位于前正中线,天突穴和甲状软骨之间,相当环状软骨与气管的交接处),头针胸腔区、食中根(奇穴,位于食指间的根部)等。临床上常用孔最、鱼际、神阙3穴。
1 、孔最 对花粉过敏突发哮喘,呼吸困难,为针双孔最穴,未及半小时哮喘自止。
2 、鱼际 鱼际五行属火,有通达肺经阳气之功,对于寒邪束肺,气管痉挛的哮喘用之最宜;对于肺经火热引发的哮喘,亦可收泻火止喘之效,新经络公众号提示以上两种情况哮喘,单用鱼际即有良效。若肺气虚,当加太渊;阳气虚或肾不纳气者,宜配太溪。
3、神阙 以拇指按压神阙穴,每次500下,每日1次,连续2—3个月,可补益人体的元气,改善过敏体质,预防过敏性哮喘的发生。
也可在肚脐拔罐,方法:拔罐5分钟即将罐取下,再拔5分钟再取下,连拔3个5分钟为一次,每日拔罐1次,坚持拔2—3个月,可改善过敏体质,大悲指调理术提示以上方法不仅对过敏性哮喘有效,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也有效,关键是要长期坚持,至少需要2—3个月,时间短了难以取效。
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和痉挛,心肌发生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综合症。疼痛的性质带有一种压迫和紧迫感觉的持续性闷痛,常伴有窒息感,有时可有濒死的恐惧感,伴面色苍白、冷汗等。发作的诱因最常见是体力劳动,其次是情绪激动。疼痛多持续2—3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1 内关 内关对心痛有确实的效果,所以人们把四总穴歌变成了五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内关谋。
2 至阳 此穴治疗心痛、心绞痛和胃脘痛效果是最明显的。一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二是寒主收引。有寒故痛也,需要温通阳气,督脉为阳脉之海,至阳穴又为阳气至盛之处,所以按压至阳穴可温通心阳,散寒解痉,阳气通阴寒散,则绞痛自止。
喜笑不休 每日上午针刺双神门,用泻法,留针1小时左右。笑不休是心的实症,心五行属火,火生土,即土为火之子,所以心经的实症就应该刺心经的输士穴神门。
脏躁 “脏躁”是中医一个病名,其主要症状是悲伤欲哭,不能自己。治疗此症,针刺少海、少冲。治疗取双少海穴,用补法,留针30分钟至1小时。
慢性胆囊炎 常见症状是右胁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不适感,多呈胀痛或闷胀感,可向右肩部放射,症状在多食油腻及情志不畅后发作或加重。腹部B超可以确诊。
1、阳陵泉或胆囊穴 胆囊穴在阳陵泉下2寸,虽是奇穴,也在足少阳胆胆经上,主治各种胆囊病症。阳陵泉则是治疗胁痛的要穴,临床治疗胆囊炎方法:在阳陵泉及其下方找压痛点,哪儿压痛明显,就在哪儿针刺。《灵枢》的观点,压痛点是人人有异的,只要出现在阳陵泉穴的附近,就是胆的下合穴阳陵泉的所在。这是合治内腑。
2、丘墟透照海 丘墟是胆的原穴,五脏六腑的病,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胆囊炎是胆腑的病,自然也就可取丘墟了。用丘墟治疗胁痛的方法是丘墟透照海穴,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胁痛有明显效果。但一定要坚持长期治疗2至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患者勿食辛辣油腻,少饮酒,保持心情舒畅。用上穴治疗时可配合支沟、日月、胆俞等穴。
痛经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为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未婚或已婚未孕者。继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常规针灸方法: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如果上述效果不理想,可用:
1、十七椎 在十七椎上找到压痛点,进行按压、针刺。如果疼痛时间长,可同时加刺承山穴,用3寸毫针向上斜刺,起针后可在十七椎拔罐5至10分钟,效果更好。特别是对寒凝血瘀的痛经,用之最宜。
2、神阙 治疗痛经采用脐疗疗效颇佳。从理论上讲神阙穴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病症。
急性扁桃腺炎 主要病症是咽喉疼痛,可伴有发热,口腔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扁桃体肿大。本病属于中医“乳蛾”、“咽喉肿痛”等病范畴。中医认为,咽通于胃,喉通于肺,咽喉为肺胃之系,虽然病在咽喉,但病却在肺、胃。多由于风热或肺胃之火上攻所致。针刺效果很好。
1、少商 取穴都可点刺出血。急性扁桃腺炎临床上有两种情况:一是风热毒邪客于咽喉;二是过食辛辣烟酒等,胃热火毒上攻咽喉。前者病在肺,后者病在胃。点刺少商不仅可散肺经之风热毒邪,还可清胃肠腑热,对急性 扁桃腺炎有良效,针刺后疼痛立即减轻。方法:点刺同侧少商穴,挤血10余滴,疼痛立止。并嘱多喝水。
2、商阳 如果是过食辛辣烟酒等,胃热火毒上攻咽喉导致可取商阳穴点刺出血。
上述两个穴位治疗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点刺前宜先用手分别沿拇指和食指向末端快速推挤血液数次,并用手捏紧,使穴位处充血;二是点刺时多用三棱针或采血针,点刺要快、准、点刺的深度要适当,以能挤出较多的血液为度;三是出血的原则是“血变而止”,男科徒手一指行阳归根术提示血色越深,说明热毒越重,出血以血液颜色变为正常为度。没有变为正常还需要再次治疗。四是点刺后嘱患者多饮水,忌食辛辣及牛羊肉等温性食物。五是一般情况下只是点刺即可,若已化脓,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可配合内服清热解毒或抗菌素。
美容 头面部为诸阳之会,诸阳经皆上于面部,尤其是足阳明胃经的脉气虚衰,面部得不到足够的气血的滋养和温煦,那么面色也就变得憔悴了。许多胃病的病人,大都面部萎黄无泽,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想面部美容就应该从三阳经、足阳明胃经入手。
1足三里 是胃的下合穴,也是胃经的合穴,是调理胃气的要穴。只要是病在胃腑或胃经,不论其虚实寒热,皆可取足三里治疗。此穴对面部皮肤气色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凡是外在皮肤的病都可以取阳经的合穴治疗。所以皮肤病通常选用曲池、足三里、委中等合穴的原因。针刺胃经的合穴就可以治疗胃经的“阳之阳”,即面部皮肤的病症,自然也有美容作用,新经络公众号提示胃经气虚的病人,足三里按之虚软,针刺时针孔多呈凹陷。使用补法透皮后缓慢进针,若能出现针下搏动感,患者也会感到足三里到解溪的一过性跳动感多数情况下,出现了这种反应效果是最好。
一般针10到15次左右面色即可开始好转,凹陷减轻或消失,针1至2个月,面色就会鲜明而有光泽了。
2 人迎 无论何症,皆让病人仰卧于床上针其人迎穴,疗效好。在临床进行针灸美容时,最好足三里和人迎交替或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养生保健 人要想长寿必须做到:一是心胸宽,精神愉快,心境安然;二是生活极具规律。达到内心静而不止,外体动而无过。精、气、神是人之三宝,三者密不可分。
需要三个穴位:足三里、涌泉、膏肓俞。
针灸足三里时多用补法,灸的补法更好。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是调理胃气的第一要穴,此穴多补法;涌泉是肾经的井穴是调补肾气的要穴;太溪是肾的原穴,是补益肾气的要穴;气海是原气之海,是原气汇聚之处调整原气不足者是最好的;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里经的交会穴,是原气之关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通过调理原气和肾、脾、肝三脏而实现,关元保健多用灸法;神阙多用灸法,最好以指代针,晚上睡前仰卧,用拇指指腹按压,按压数秒再抬起,反复300次以上。
怪病疑难病辨治水平是衡量中医临床医师学术造诣和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尺度。畅达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怪病、疑难病不断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关于“怪病”“不治之症”论述。畅达老师认为所谓“怪病”“疑难病”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它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名词,而仅仅是医学界和民间广泛流行的口头术语。可以说疑难病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了人体的许多疾病,概括了临床上众多的奇病、怪病、宿疾、顽症,以及病情复杂的疾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也包括某些功能性疾病、慢性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和诸多诊断不明的疾病、恶性肿瘤及众多的综合征等疾病。
畅达老师认为“怪病”在临床应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自己所了解疾病知识以外的病证。由于医生专科所限、或由于医生本人资历、阅历所限,对所面临病症没有任何知识积累,无法做出判断。二是业内公认的非同寻常的病证。怪病即罕见病。在一般医学常识范围内,没有相关记载,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和判断。他指出怪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病状怪异、奇特、繁杂多端; (2)病程缠绵、迁延不愈;(3)多因复合,病机交错,多脏相关;(4)治疗方向迷茫。
一、怪病、疑难病临床辨治思路
中医治疗疑难病,辨证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难治病就只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中药整体调理,才可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即中医所谓的“带病延年”。畅老曾经治一女性,32岁,患直肠癌,手术后一面用中药调理,一面化疗,经半年的治疗,一切正常,临床痊愈出院。随访4年,健康状况良好。
畅达老师在遇到怪病、疑难病时,临床辨治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是疑难病临床辨证的切入点
虽然怪病、疑难病临床表现奇特、少见,但在繁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主症仍然是临床辨证的切入点,而能否在众多的临床表现中寻找主症则需要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支持。主症不应仅局限于病症表现,还包括以发病时间和部位作为切入点进行的辨析。应注意特征性的舌象和脉象在怪病的辨证思维中所具有的重要的提示意义。
2.病证范围清晰,从“病”切入进行辨证
面对无证可辨,从西医的病和临床检查结果切入进行辨证。
3.体质是临床重要的辨证切入点
在病人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征,无法作为辨证根据时,体质便可以作为辨证的切入点。
4.应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思考
全面应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思考是最基本方法,基本理论越熟悉,思路越容易豁然开朗。
5.层次思维分析的辨证方式
怪病、疑难病很难有“顿悟”、直觉思维存在,只能进行层次分析,按照主症- 病位- 病因- 病机进行逐一分析。脏腑辨证是最典型的层次分析的思维方法,它根据临床脉证,首先辨识出其脏腑病位,再辨识出气血阴阳盛衰,然后再分辨其寒热属性,待确立病机之后,最后立法、处方、用药。
二、怪病、疑难病的辨证要点
畅达老师强调怪病、疑难病的辨证要点有:
1.细心观察,认真倾听,问诊注意细节,注意脉、舌细小变化,注意既往治疗过程。
2.注意服务态度,争取患者信任,赢得治疗依从性。
3.随访观察,重复辨证,反复思考。
4.遣方用药时注意不要用大处方,不要开很多药,确定一个思路后要果断用药。
三、怪病的几个特殊思维路径
1.疑病多郁
遇到疑似难辨之症,当以郁为思考的切入点。郁虽有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之分,但是疑难杂症中当以气郁最为常见。因六郁以气郁最为常见,也是其他五郁之基础。所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从临床角度观察这类病大多数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往往自觉痛苦多,症状繁杂多变,但大多查无实质性病变,或虽为实质性病变,而不能定性、定位、明确诊断,临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或亚健康状态者为主,多无形可辨。亦有部分病人因失治误治,年深日久可发展为器质性病变。其病变以肝为主,涉及心脾。肝病最易延及他脏,故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认为肝属“厥阴风木”,并提出: “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中云: “肝为万病之贼……”肝气一郁,即克脾土,腹痛、腹胀、腹泻,克于胃则气逆作呕,两胁痛胀;化火上冲于心则心烦悸动; 反侮于肺则呛咳不已; 下夺于肾则视物模糊、耳鸣。
风依于木,气郁易于化火、动风,表现为眩、晕、麻、痉、颤、类中风。情志郁结,气滞久则脉络瘀阻,气不布津还可液聚成痰,痰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既可以内及脏腑,亦可以外流骨节经络,因之表现出不同的脏腑经络病变,从而使临床疑似症状百出,复杂难辨,故有“诸病多从肝中来”之说。故疑难杂症在疑似难辨之际,应着重从肝入手,首辨气郁,并注意到化火、生风及夹痰、夹瘀等情况,从而在疑难杂症辨治中执简驭繁。特别是对女性患者更是如此。
2.怪病多痰
怪病多痰是指将一些症状怪异的病证从痰论治。之所以将痰引进疑难病证的诊治,是因为一些怪异、奇特的疑难病证的表现和中医所说的痰证相类似,用治疗痰证的方药常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痰是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痰浊可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上至脑髓,中至胸膈胃肠,皮肤腠理,脏腑经络,下至四肢肌肉筋骨,无孔不入。“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因此,痰浊可以引起多种疾病,而且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离奇古怪,辨证似是而非,颇为棘手,故有“怪病多痰”“百病兼痰”“痰瘀同源”之说。
痰的生成涉及外感、内伤等各个方面,是遭受多种致病因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另一方面,当因痰导致某一病证之后,则痰已成为直接发病原因,每与原始病因或其他病理产物合而致病。故在疑难杂症辨治中,必须分别考虑痰的先后双重因素以为辨治根据。
对痰的辨治还应注意到与它同源的其他病理产物相区别。如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为津液停积所成,但源虽同而流各异,各有不同的特点。痰之为病无处不到,湿系导致发病之因,二者为病多端,涉及病种更广。痰、饮、水、湿四者源出一体,又可以互相转化,故有“积水不散,留而为饮”“积饮不散,亦能为痰”“痰从阴化为饮,饮从阳化为痰”“水泛为痰”“痰化为水”“痰属湿”“积湿生痰”等论述,指明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转变。彼此之间虽可以互相相通地治疗,但四者之间又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治痰原则须以化痰、祛痰为大法。化痰能使痰归正化,消散于无形,或使其稀释排出体外,其适应的范围最广,可用于实证病势不甚或脏气不足,因虚生痰者。祛痰能荡涤、祛除内壅的积痰,包括涤痰、豁痰、吐利等法,适用于邪实而正不虚,病势骤急或病延日久,顽痰、老痰胶固不去者。如中风后遗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痰象特别明显,中风病人在神志恢复之后,所出现语言謇涩、口眼歪斜、舌体不正、口角流涎等症,治疗以清热化痰为主,用黄连温胆汤加菖蒲、郁金、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僵蚕、地龙、全蝎等,连续使用,直到语言基本清晰,再配合活血化瘀药,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畅达老师主张在痰涎壅盛情况下,不宜过早用大量的黄芪,因其可补气,亦可产生壅气、滞气的弊端。再如对癫痫,治痰是第一选择,一般是清热化痰,佐以镇静息风,亦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清热药,加镇静息风药,有时也可配合柴胡龙骨牡蛎汤同时使用。
3.久病多瘀
因疑难杂症一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瘀滞,也就是古代医家所说的久病入络。
“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素问·痹论》); “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病之胎也”(《证治准绳》)。瘀血与痰浊一样,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在临床上涉及的范围也甚为广泛,不论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的病理特征,都可按照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或佐用) “活血祛瘀”法。在疑难杂症中,虽为同一血瘀证,由于病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致病因素多端、标本邪正虚实有别、脏腑病位不一,症状特点各异或为主症,或仅为兼夹症,并可因病的不同而反映出各自特殊性。在应用活血祛瘀这一治疗大法时,还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病情轻者,当予缓消,采用活血、消瘀、化瘀、散瘀之品; 病情重者,当予急攻,采用破血,通瘀,逐(下) 瘀之品。依此准则,选方用药自可恰到好处。临床对活血祛瘀法的应用,虽然甚为广泛,并有一定的独特效果,但必须注意人身之气血宜和而不宜伐,宜养而不宜破。对活血祛瘀药的选择,必须符合辨证要求,尽量注意发挥各个药物的特长和归经作用。特别是虫类祛瘀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形胜于气,走窜善行,无处不到,如水蛭、虻虫、地鳖虫、穿山甲、蜣螂虫等,均属祛瘀之峻剂,性虽猛而效甚捷,必要时可权衡用之。
四、疑难病辨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疑难杂病的诊治,应以动态平衡为原则
把握人体阴阳平衡,可“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如伤寒少阴病,患者腹泻不止,干呕心烦,四肢发凉,脉微欲绝。此乃真阳不能固守,而阴液随之内竭,阴寒极盛,逼迫虚阳上越所致。应急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但为防止阴寒过盛对清热的格拒,故加入咸寒苦降的猪胆汁配合人尿用以反佐,即“甚者从之”,以期达到调和阴阳、回阳救逆的目的。
2.治疗疑难病要有方有守
中医有两句名言:“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这是经验之谈。临床上疑难病多是慢性病,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方有守”的原则。所谓“有方”即是说在辨证的基础上,应有一个符合病情的方药,这个方药是由理、法组成的。具有治疗作用,或辅助调理的功能,而不是无章可循的“大杂烩”。所谓“有守”,是指有效的方药要坚持服用,不要随意更改。即使是变通,也应根据病情随症加减,不能把主方三天两头改得不成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