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古瓷:千峰翠色
“五代十国”指907年后梁建立至979年北汉灭亡这一段分裂、割据历史时期。“五代”指在中原先后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政权,“十国”指建立在南方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等九个政权以及割据于今山西一带的北汉。五代十国由唐朝晚期的藩镇割据演变而来,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多个割据一方、各自为政的政权所取代。尽管战乱频繁,各个区域内部却基本统一,加之等级制度的僭越、思想风尚的开放,使得该时期的文化艺术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一个从整到破再到整的过渡阶段,是衔接唐、宋的重要转折时期。
陶瓷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陶瓷是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极为重要的文化承传的载体……通过一个个、一代代的陶瓷器物,把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意蕴'固化’并世代相承,这种文化历史的链条从来没有中断过……”。
作为实用性与审美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陶瓷十分依赖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文化风尚、科学技术程度、艺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随时代进退而起伏,与中华文明一脉相连。很显然,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与传承价值。
五代十国是中国陶瓷发展到基本稳定时的重要裂变时期。它在唐代瓷窑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利用整体块面的釉色造成视觉冲击的素色瓷在这时达到顶峰。同时南唐的崛起与吴越的偏安一隅使越窑得到了较大发展,青瓷一跃成为全国主流,形成于唐朝的“南青北白”瓷窑格局被打破。这时的统治者大都出身低贱,政权朝不保夕,导致“及时行乐”这一奢靡思想泛滥,上流社会宴饮频次大大提高,宴饮陶瓷器质量随之获得提升:壶、盏、盏托皆出现新器型、新组配。后周统治者柴荣创建之柴窑,对以郑州、洛阳地区为中心的北宋官窑系统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
唐朝的大一统格局在五代十国被彻底打破,中央集权的弱化使得传统的封建王朝制度短暂消失,封建社会严密的君臣等级制度不复存在,僭越礼制已为常事。五代十国陶瓷在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历史地位,这时候的陶瓷既继承了盛唐瓷窑的基础,又被时代赋予了自由的性格,器型大胆,釉色出彩。所以选择该历史时期的陶瓷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一、盛唐气象的延续
胜蓝之青出于蓝,寒水之冰出于水,陶瓷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根据前文所作的唐、五代窑址分布图,唐朝13个窑口中有定窑、邢窑、密县窑、淄博窑、耀州窑、长沙窑、洪州窑、越窑等8个窑口到五代依然存在。五代的陶瓷造型沿袭晚唐风格,如瓜棱形的长咀注子,花瓣形的茶盌、茶托以及盘碟之类多作五瓣或六瓣的形式。唐代出现的喇叭口短流单把大腹壶,到晚唐时发展成为短颈长腹、长颈球腹和长颈长腹三种类型。此三型壶到五代仍有生产,但壶流由唐代的短直流改为五代的弯曲形长流。
唐代流行的盘口瓶、长颈瓶、瓜棱瓶、双系瓶、净瓶等,五代时仍有生产,其形制大体与唐代相似。五代陶瓷应是从唐代瓷窑系统中繁殖出来的血缘产物。生长年限跨过唐、五代的窑口中,越窑、耀州窑、定窑是目前学界公认的五代较兴盛的几大瓷窑。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先民在不断地尝试中创造出了瓷器的前身——原始瓷器,釉色以青绿居多。从这时起,青瓷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至唐时,以越窑为首的青瓷艺术已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中所写到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应是对越窑的精品瓷器较为接近实际的描述。
秘色瓷因其釉色而著名,匣钵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烧窑明火对瓷器表面的伤害,促成了这一让世人为之魂牵梦萦上千年的艺术品。匣缽的使用是唐代瓷业装烧技术的一个重大贡献。越窑在中唐以前,多采取叠烧,用明火烤成。凡碗、盘等圆器,都逐层叠烧,以增加装烧量,所以器底很厚,碗、盘的内外底均留有支烧痕迹,釉面也不可避免有烟炱或砂粒粘附。中唐以后,匣缽的创用,使越窑成为一代名瓷,促成了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的新发展。
白釉瓷出现于南北朝晚期,隋唐时期发展臻于成熟,唐代邢窑白瓷与越窑并称“南青北白”,以其“类银”、“类雪”闻名于世。到唐末五代时期,因矿石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内丘邢瓷走向衰落,与之毗邻的定窑一跃而起。邢窑的繁盛时期正是定窑的初建时期,距离相隔之近,应有许多交流和学习,目前学界对定窑初期借鉴、吸取邢窑工艺已达成一致。所以尽管邢窑到五代时已接近没落,但其工艺并没有断线,被定窑很好地吸收、继承,定窑从五代发展到宋成为“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是离不开对邢窑的继承的。
开封、洛阳地区在五代一度是中原各王朝的都城,除去耀州窑、越窑等地的贡瓷,该地区以定窑、密县窑、登封窑为主进行陶瓷创作、生产,以满足京畿地区王公贵族的使用,从唐至五代该区域窑口虽有增减,但总体并无多少变化。
唐代 邢窑白釉穿带壶,高29.5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13.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盛唐的制瓷工艺、艺术风格、审美观念等在五代时期很好地被去粗取精,唐、五代的陶瓷发展并没有因为战乱而割裂,而是井然有序地生长,五代短短几十载,却丝毫不容许被忽视。
二、社会裂变中思想与精神的解放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安史之乱以后的唐王朝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树旗为政的各节度使一面互相牵制,一面对长安城觊觎已久,在这最后的几十年中,唐皇室虽被奉为“天子”,却只能是作为傀儡的最后残喘。中央集权的弱化造就了地方势力的进一步壮大:军力、财力、藩镇等,而这一切所发展的结果则对皇室的藐视、对以往严密的等级划分制度的僭越。至五代,尽管中原有梁、唐、晋、汉、周五朝被溯为正统,除后周世宗连年征战,有一番宏图伟业之心外,前四朝对其他政权无力、无暇过多干涉。
五代 越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盖罐,上海博物馆藏,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惟有南平始终称王,其他统治者纷纷自立为帝,顿时小国林立,天下扰攘,虽然各个大、小政权内部依旧以封建制度来维持运营,但从当时整个中国的大版图来看,可谓礼乐崩塌,再无君臣尊卑、人伦束缚。此种情势,一方面造成了战争和割据,于历史的进程来看是消极的;另一方面,则导致了大一统被打破后从上至下的自由。
吴越钱氏虽岁岁皆大量进贡,积极讨好中原政权,也有“命所居曰宫殿,府署曰朝廷,其参佐称臣,僭大朝百僚之号”之举。故过去帝王之家所专属之物,现在也被各武人政权的武将统治者使用。如民间歌舞在唐朝十分普及,上流社会家中一般都有自己的私家伎乐,但朝廷有明确规定“三品以上,有女乐一部,五品以上,女乐不过三人。皆不得有钟磬乐师。”又如“凡私家不得设钟磬。三品以上,得备女乐。五品,女乐不得过三人。”在礼乐破坏的五代时期,这一等级区分则被打破。
在五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与宾客坐姿散漫放松,韩熙载作为南唐大臣,哪怕饮酒作乐之时,必然也不会在客人面前如此无礼,只能理解为当时世风烂漫,礼制模糊,无不反映出一种自由、开放的文化状态。这时候的陶瓷艺术,继承了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遗韵,在这基础上,加入了自由和秀美的元素。
唐末由节度使引发的藩镇割据局面最终演变成了五代十国,政权割据为各地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生存环境,各国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各自实力采取了鼓励生产、恢复经济、缓解矛盾、发展军力等一系列政策,以南方尤为明显。陶瓷艺术在承接唐朝的基础上,发生了属于这一时期的特有裂变。
五代 越窑秘色瓷莲花碗,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现藏苏州博物馆因战争的纷乱与年数的短暂,五代十国陶瓷的相关遗存、图像、文字、信仰与文化意识等并没有相对完整地被保留下来。这时候的陶瓷既继承了盛唐瓷窑雍容浑厚的基础,又被时代赋予了自由的性格,器型大胆,釉色出彩。后周柴窑与北宋中原以开封、洛阳为中心的京畿地区的名窑系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的传承关系。正是这一传承,直接影响并开启了北宋社会全新的陶瓷审美观念。之后直到清代、民国时期,我们才十分清晰地看到有关五代十国陶瓷艺术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五代十国的陶瓷内涵是曾得到五代之后的社会认可的。收藏研究所:专注于探索古物,致力于将古代艺术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融合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