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章历史(玺印的传说,玺印的起源,印章的种类等)

考古证明 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坯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中国印艺术的渊源 陶经即由此脱胎而出。陶玺应该有两种涵义。其一指玺印的质地为陶 由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结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压泥陶上文字或徽记的经印。这些文字或徽记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称或标记。

最早的中国印是印玺是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 印玺的形成与货物、与属于私有财产的奴隶密切相关。 《后汉书·祭祀志》指出 “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诈伪”、 “奸萌”显然是私有制出现后的诈骗、 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的行为。 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 以证明物归谁主的中国印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仅仅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宫”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即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他们主要为封建领土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 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 当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业极少的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才有了凭信的作用。

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 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 “印章”、 “印信”、 “记”、 “朱记”、 “合同”、 “关防”、 “图章”、 “符”、 “契”、 “押”、 “戳子”等各种称呼。

玺印的使用

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这种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 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 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玺印的流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惯例凡在战场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