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以“渐入佳境”为胜,若一览无遗,则败矣
导言: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是需要文化底蕴的,山水画作品也是有境界层次高低的。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那些精工细描、一览无遗的山水画,在他们的眼里就是最高水平的作品了。其实,真正的高层次的山水画作品,却不是这样的,往往具有“渐入佳境”的特征。但这样的山水画作品,只有艺术修养达到一定水平的欣赏者才能识别。所谓的“曲高和寡”、“知音难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关键词:山水画;渐入佳境;一览无遗;欣赏;
如想了解更多的书画笔墨知识和用笔技巧,点击加关注,下期更精彩!
石涛《为抱瓮作了法章山水》
一、何谓山水画中的“渐入佳境”?
山水画中所谓的“渐入佳境”中的“渐”,说的是层次的山水画作品,往往初看不入眼,进一步观看还不错。于是,停住脚步细看,越看越有味道,最后舍不得离去,在那里一看就是一整天,甚至几天几夜。
这样的山水画就是“渐入佳境”的作品,历代达到这样层次的山水画非常多,古人能够流传后世的作品,几乎都带有这样的特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王习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容膝斋图》等,无不如此。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二、如何创作才能达到“渐入佳境”?
1、要对笔墨和丘壑布局烂熟于心,历代各门各派的用笔及丘壑布局的特点犹如眼前,历历在目,这是第一境界。
只有对笔墨和丘壑烂熟于心,古人的实践和研究心得了如指掌,才可能创作出“渐入佳境”的好作品。
2、在第一境界的基础上,落笔干脆果断,不拘小节,从大局着眼,从小处着手,这是第二境界。
要达到“渐入佳境”的创作境界,在用笔上就不能畏手畏脚,犹豫不决。在创作时,一定要有舍我其谁、非我莫属的豪迈气概,不能斤斤计较于一些枝末细节。要一边不断随机生发,一边不断的细心收拾;一边不断制造矛盾差异,一边不断的调和矛盾冲突,使之统一于一个有机整体。
当你一笔下去,不小心画坏了,一定不要纠结,要继续画。通过接下来的笔墨线条来进行补救,如果画得过直了或平行了,就在该线条的旁边加入一些曲线条或粗实的笔墨来破除,这样整体感觉就不显得太过于突出,达到“求大同,存小异”的整体效果。
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
另外,山水画的用笔,要随着个人情感的起伏,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画得如排电线杆一样整整齐齐、笔笔直直的。但也不能过于杂乱无章,要 “乱中有序”。
山水画创作,最怕的就是不动脑子,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自己脑袋空空的,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感悟。一旦脱离了参照物,就不会创作,只会依葫芦画瓢,不懂得变通。别人怎样画,他就怎样画,别人不这样画,他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且画的东西,往往一览无遗,让人一眼看穿,没有内涵,经不起推敲,并且用笔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病笔太多。看过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这样的山水画,就属于低层次的作品,还在初学阶段,连门都没入。
元 王蒙《春山读书图》ok上海博物馆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是以“渐入佳境”为胜的,那些一味求工求细、一览无遗的创作方法是不值得提倡和学习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味求工求细的和一览无遗的创作方法,其意趣之薄、寄寓之浅、品格之低、韵致之乏不言自明,已经违背了山水画创作的初衷,不能达到畅神和写心的目的。而“渐入佳境”式的山水画,就能满足这样的创作宗旨。因此,如果真正有志于山水画的创作人士来说,就要好好领悟“渐入佳境”的创作方法,这对你以后的成长是极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