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川沙,我梦中的家园

原创|川沙,我梦中的家园

文/欢爸

时间/2019-10-30 03:58

【引言】向明,亲同学、专业摄影家,每发一图,便配诗赞之,曾以此为乐...~

【正文】原创|川沙,我梦中的家园

想写这个题目好多年了,只是一直也没找对感觉,数次落笔成文,终觉文不对心而放弃。
是老同学向明拍摄的一组照片给了我再写一次的冲动,组图的标题是《川沙镇老街印象》,组图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对准了我梦中的角度,拍出了心中家园的真实意境。
生于北国,却流淌着江南水乡的血脉;
长于江淮,始终难舍梦归故里的情怀。
然而,故乡,之于我,是多么的陌生,缺少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经历和感受,让我无法诉说和表白,唯有心底的一丝愿望,归去、归去,找回我梦中的家园。
正是向明的这组照片,牵引着我去体会家乡的建筑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情融与景,情更浓、景更美,所以,这组照片在我心里的标题是《川沙,我梦中的家园》。
方城浦江东,
川沙寻梦踪。
城厢钦公筑,
家园游兴浓。
日升朝霞涌,
妙境兆祥隆。
人杰灵秀地,
度我夕阳红。
每每和朋友聊起自己的经历,总会被问到回上海和在上海之外的感受,实话实说,没回上海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身为上海人莫名的优越感,回来多年之后,越来越没上海人的感觉了,更喜欢两淮的氛围。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园不在,都变成了人口密度极高的居民区,想找些过去的影子也不能,只好去别人的故事里去寻找了。
另一方面,毕竟两淮有过二十年的生活经历,人生最美好的二十年,多少同学、同事、朋友和故事,刻骨铭心,想忘也忘不掉。
再者,随着大量移民涌入,上海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早已不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状态了,时移世易,时事易也。
人总是缺什么,便会想什么,印象中江南那梦里水乡般的故乡,怕是只能在梦里有了。
梦里水乡并不少,只是浦东保留下来的太少,阡陌纵横的农田、河网密布的水系、白墙黛瓦的乡村、吴侬软语的人家,成片地消失,沟平坑满之后,是林立的商业和居民区,文化和亲情,淡漠了好多。
想起从前,在高庙(现在的浦东大道金桥路)坐着郊区班车上顾线,做到一个叫镇东的招呼站,步行不到500米,从光芒河桥头拐进村头小路,村头到家的那段路,遇到人便会互相打着招呼,即便不太熟悉的也会停下来寒暄两句,然后才各自走开。
他们问我最多的两句,一句是“侬是宝宝啦大儿子?”,还有一句是“侬是玉平的兄弟?”,我只管点头称是就好。
若是碰到两三个人,熟悉些的主动地把我介绍给陌生些的,把我家从爷爷奶奶、大伯二伯、大伯母二伯母、堂姐堂哥等等,一直到我们姐弟仨,细数一遍。
如果有外村来走亲戚的,还会补上一句,你们蔡家宅的人,两极分化,“港督(憨子、傻子的意思)”多,大学生也多,于是把从小爷叔开始的大学生翻出来数一遍,一大半都是我家的,而“港督”,我家一个也没有。
如今,光芒河那样的小河浜,早已被填平了,只剩下赵家沟干流还在,老邻居也住进了动迁房,就算平时在小区里,也难见到,别说我只是偶尔去的了,想听几句道地的浦东话,也没办法喽。
前几日,在郭总那里,问起他为啥在南翔买房,而没在江桥、马陆,他说了一句,南翔有数百年的文化,有存在感和亲切感,会让人觉得离老上海并不遥远。
于是,我就在想,浦东的哪里能找到这种感觉呢?似乎没有。
好在,从向明昨天发的朋友圈里看到了这组照片,让我今后能理直气壮地说,浦东的川沙,也是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我是川沙人的后裔。
择善邻交、选宜地居,或许,可以考虑在川沙附近找个地方养老,这个念头,让我有点儿想入非非了...
文太随意,图却精美,今天的重点,也是美图共赏,这组照片的标题是《川沙镇老街印象》,作者向明,你有印象了吧?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交流。

作者相关文章:

原创|这一次,大家的善意、祝福和期盼,我们照单全收

原创|一起来为年会热身吧

原创|第三届淮北在沪企业联谊年会第一次筹备会

原创|第三届淮北在沪企业联谊年会来了!

原创丨嘉定嗨翻天(淮北人在上海/嘉定/2017.12.31)

原创|高朋满座中青旅(第二届淮北在沪企业联谊年会纪实)

原创|中国·烈山“马未都”

原创|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三勇印务孙继昌)

原创丨舌尖之阿娘味道(周利)

原创|上海之巅访拥军

原创|再上“之巅”访拥军

原创|优秀志愿者、质朴淮北人

原创|“融客”朱容

原创|老乡汇⑴《人生难得是痴迷之标哥自述》

原创|他养的那只活了1750年的黑鸡叫尼雅

养成阅读后,点“在看”的好习惯,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