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钱庄文物趣藏
我的收藏
因为长期在银行工作,所以对宁波钱庄业的历史和发展比较感兴趣,因此也收藏了一些宁波钱庄业的历史文物和资料。我收藏的宁波钱庄业文物主要有钱庄存折、票据、印章、招牌、照片、报纸、刊物等物品。此外还有有关钱庄和金融的书籍及历史资料。
存折
余姚“汇大钱庄”存折
宁波光绪年隆顺钱庄汇票
汇票
此为由河北博陵寅记出票,上海顺号丝栈付隆庆裕记九八规银1000两,由上海慎余钱庄代收的光绪五年汇票(上海慎余钱庄1868年由小港李家在北市开设)
宁波鼎恒钱庄支票簿和支票
支票簿
宁波是我国钱庄业最重要的创始和发源地。北有票号,南有钱庄。自明中期以来,到抗战前,钱庄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宁波商人涉足全国各地经商,足迹遍及京、津、关外和汉口等地,形成强大的宁波商帮。宁波地处浙东沿海,背山带水,港湾众多,有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气候适宜,金融发达。致明万历年间(1573—1619),宁波已成为东南沿海的一大都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宁波钱庄业也随之产生和发展。明代中期,国内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银两、制钱和外国银元。宁波对外开放早,外国银元很早就流通于市场。由于多种货币并存和流通,以及经济的发展,宁波钱庄业有了很大发展空间。从银两的评估和兑换,银两与银元的兑换,银两银元与制钱的兑换,以及银钱的保管、运送、支付、汇兑等业务的产生,钱庄、钱铺、银号就应运而生。到清中期,宁波已经出现了钱庄业的同业组织——钱业公会和钱业公所等组织。同时宁波的钱庄业已经出现了以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为主要业务的“大同行”钱庄。
上海安裕钱庄发给大成纱厂使用的支票簿(上海安裕钱庄在光绪五年由宁波桕树方方家开办和经营) 上海和丰银行划条“凭恒赉庄亲收他人拾得作废”(上海恒赉钱庄为宁波秦家在1929年合资开设) 宁波的钱庄分为“大同行”、“小同行”和“现兑店”三类。所谓“大同行”钱庄,即为组织和把持宁波钱庄业同业公会,经营和左右钱业市场,统揽和实施过账制度。“大同行”平时不经营货币兑换,而主要经营存、放、汇业务和资金的划拨清算及头寸的调剂,资本金大,实力雄厚。信誉好的钱庄才可做“大同行”,又称“汇划钱庄”。自清乾隆十五年(1750)以后的一百多年中,是宁波钱庄业的鼎盛时期。当时钱庄大多开设在江厦街一带,光绪《鄞县志》记载“滨江列屋皆钱肆(即钱庄)矣”。所以江厦街又称“钱行街”,时有“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一说。同时随着商业扩张,宁波商人遍设钱庄于各地商埠。如北京著名的“恒利、恒兴、恒和、恒源”四大恒钱庄均为宁波人开设,历经二百多年。尤其是恒利钱庄实力最强,与清政府往来密切,俨然是清廷外库。随着上海开埠和兴起,宁波人大量到上海做生意开钱庄。1830年前后,镇海桕树方方家就在上海开设了“履和钱庄”,方家先后在上海开设钱庄达31家。至十九世纪末,上海最有名的9家钱业家族中,宁波人就占了5家,即镇海方家、小港李家、镇海叶家、慈溪董家、宁波秦家,而且另外3家钱庄的经营骨干也是宁波人。据1912年底统计,上海南北钱庄仅存28家,资本110.8万两,其中宁波籍就11家,资本51.4万两,宁波人撑起了上海钱业的半壁江山。同时宁波人还创办了上海钱业公会、上海银行公会、上海四明公所等组织。慈溪人秦涧卿连续担任钱业公会会长达20余年。1931年鄞县政府统计宁波全市共有钱庄160家,其中大同行41家,小同行28家,现兑店91家。资本总额419.91万元。 宁波钱庄大多由信誉卓著的富商大贾开设,独资或合伙经营,负无限责任。内部设经理、协理、账房、跑街、银房、信房、学徒等职,一般二十人左右。钱庄多与商人往来,经营灵活,服务不拘时间,经常上门服务,收解现金和票据。跑街即为现在银行的外勤,招揽存款和放款。我国货币制度废两改元以前,宁波已以“元”为本位,而上海则仍以“两”为本位。银元一元值银两为七钱二分。宁波商人要到上海办货,携带现银不方便,因此就既要委托钱庄为他们购买上海“规元”,又要钱庄开出“庄票”,以方便在上海的采购。由于宁波与上海及各地商埠的经济金融往来密切,所以钱庄业就出现了一个交易所性质的钱业公所,交易各 种制钱、银两及银元。每天上午,各钱庄派出自己的代表,各自填写好需要卖买的银钱、银两,主要是上海的“规元”,经钱业公所评议后确定买卖的价格。这种评盘形式叫场内交易。场内交易不敷之数,可向场外“伸手”,各庄代表以伸出的手掌正反面来表示买进和卖出。这种规元交易市价随时不同,有时差距很大,但一经成交,都要恪守信用,不能赖帐。这样不但个人和商家需要买卖上海“规元”,钱庄自己也买进卖出,平衡供需,从中牟利。而且个人和商家为避免“甬洋”与“规元”等货币的波动风险,就采取低时买进高时卖出的办法,这就产生了专门炒作银钱的“卖空买空”盘。目前藏在宁波钱业会馆的清同治十二年五月宁波道府县会衔勒石禁止卖空买空告示,说明当时的钱庄业买卖银钱、银两十分繁荣,“一天进出多至数十百万者”,且出现卖空买空行为。宁波钱庄这种银钱的买卖和交易与现在的外汇买卖差不多,不过是国内不同货币的交易汇价。
宁波钱庄商号使用的印章
宁波作为钱庄业的发源地,业务发展全面发达。清咸丰年间(1851--1861)鄞县知事段光清在《镜湖自撰年谱》中称:“宁波殷商富室所开钱庄,凡有钱者皆愿存款于庄上,随庄主略偿息钱”。同时由于宁波钱庄业首创了过账制度,使宁波钱庄业发展一直名列全国之首,素有“多单码头”、“信用码头”、“过账码头”之美誉。所谓“多单码头”是指宁波人在外面做生意的人多,每年从外面汇进来的钱多,资金实力雄厚。同时宁波钱庄业向外拆出资金和外地放款多,主要是上海及省内。民国初期仅上海放款就达2000—3000万元。二十年代时达4000万元,与本地放款相当。“信用码头”即指宁波钱庄信用过硬,“大信不约”“重然诺”,即使经营亏损都会对存款户照单全付,不欠一分钱。光绪二十六年(1900)宁绍道台致函浙江巡抚称“溯查数十年来,宁郡钱庄虽间有亏本歇业,他人之欠该庄者,未能按户收足;而该庄之欠他人者,必须扫数全还,绝无吞蚀,逋逃情节”。“过账码头”是指宁波钱庄业在清中期首创的“过账”制度。根据清同治三年以前宁波钱庄业的旧有庄规(这是目前所见比较完备和最早的庄规)记载,当时宁波钱庄业已经实行了过账制度。这是一种把结算和票据交换制度结合起来的汇兑划拨及清算结算制度。它实行时间应该在清中期,到1941年宁波沦陷时才告停止,时间长达一百多年。这比上海钱庄“汇划总会”早40多年,比国外银行城市票据交换所都早,是我国近代金融史上值得一提的结算清算制度。简略说就是钱庄中的大同行把“过账簿”、“过账折”发给客户使用,客户在收付款时将货款总值(一收一付)登记在各自的过账簿(折)上,傍晚送各自开户钱庄核对和记账,次晨由各钱庄分别核对各自的收付款总额,无误后,再由客户领回过账簿。小同行需要依托大同行才能办理过账。此外还有庄票和信札都可以办理过账。由于过账制度的实行节约了现钱的使用,方便了客户,做活了生意,使宁波钱庄业资金充裕,成为金融业的“多单码头”。
宁波滋康钱庄招牌
历史的意义
宁波钱庄业的信用、理念及经营和办法等不少现在都可以借鉴和学习。但由于政治、经济、金融、军事的影响,宁波钱庄业也几经起落,特别是新型金融机构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及交易所的发展,钱庄业告别昔日辉煌,最终被银行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