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用支付券简介
一 军用支付券的发行原因及作用
二战结束后, 因维持战后社会秩序的需要, 美军在世界各地驻扎了数量庞大的军队。为了解决驻外人员的薪金支付问题, 美国陆军部(TheWar Department) 发行了军用支付券(Military Payment Certificate), 以取代二战期间盟国发行的盟军军用券(Allied Military Currency),即: 盟军军用(德国) 马克、盟军军用(奥地利) 先令、盟军军用(法国) 法郎、盟军军用(意大利) 里拉和盟军军用(日本) 日元。
盟军军用(德国)5马克
盟军军用(法国)10法郎
盟军军用(意大利)1里拉
盟军军用(日本)5日元
军用支付券是一种用于驻外美军军事人员海外支付的特殊券种, 其作用首先在于限制本币出境, 不同于日本在战争期间发行的毫无信用的军票, 而与我国曾发行的抗美援越军用代金券和喀喇昆仑代金券有相似之处。之所以要发行特定的军用支付券而不是直接使用美元现钞, 原因有三:
1. 相对于当时美元强大的购买力而言, 战后各国脆弱的经济状况加之不稳定的政治形势, 使得各国民众对美元等硬通货青睐有加, 甚至乐于在市场上以优于官方汇率的比价兑换或者接受美元, 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外汇黑市。由于美元参与当地经济流通, 变相增加了货币发行量, 易于造成通货膨胀, 会直接威胁到各国经济的稳定;
2. 二战结束后美苏矛盾、或者说东西方矛盾成为当时国际上的主要矛盾, 冷战的帷幕即将拉开。在这种形势下, 直接以美元支付驻外人员的薪金有可能使美元流入敌对国家之手;
3. 由于在战争期间, 前苏联也参与盟军军用券的发行, 致使发行数量失控。也促使美军采用新的军用支付券以取而代之。
1946 年, 美军正式发行第一套军用支付券#461 系列。根据规定, 所有合法持有该券的美军军事人员可以将该券兑换为当地货币用于消费, 或者在海外服务期满时兑换为美元现钞, 反之则不然; 且驻在国当地普通民众持有则为非法。另外, 考虑到军用支付券的实际购买力, 为了避免驻在国形成针对军用支付券的黑市交易和囤积行为(这一点在越战期间甚为明显), 从而对驻在国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军用支付券实行了不定期更换版次、作废旧版钞票的制度。在换版作业中, 对换版日期(即所谓“C” 日) 不做提前预告, 且在换版当日, 整个军营会被封闭, 全体人员严禁外出, 只有合法持有者才可以进行兑换, 那些无法进入军营的非法持有者手中的支付券则一夜之间变为废纸。从历史经验看, 这一制度尽管无法彻底根除黑市交易行为, 但的确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自1946 年发行#461 系列以来, 军用支付券共计印制15 个系列(#461、#471、#472、#481、#521、#541、#591、#611、#641、#651、#661、#681、#691、#692 和#701), 发行13 个系列(其中#691 和#701 两系列因故未发行), 计八种面值(5 分、10 分、25 分、50 分、1 美元、5 美元、10 美元、20 美元)、94 枚票券(不含未发行的#691 和#701 两系列的各四枚主币), 成为今天军用货币收藏的一个独立门类。
二 军用支付券的票面设计与印制
军用支付券的设计参考了很多其他货币、邮票、雕塑乃至建筑的设计元素, 并且有一图多版的现象。其票面主图多采用女性肖像, 值得一提的是#611 系列10 美元票面正面主图为好莱坞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
1、军用支付券的印制
早期的7 系列(#461、#471、#472、#481、#521、#541、#591) 支付券系由福布斯平版印刷公司(Forbes Lithography Corporation) 和帝舵出版社(Tudor Press) 印制, 从#611 系列开始则全部由联邦制版印制局(Federal Bureau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 印制。
军用支付券的较短流通时间降低了其对于票券的防伪要求, 兼之以成本方面的考虑,军用支付券采用了平版而非美元常见的凸版印制工艺。即便如此, 其印制也采用多层平版印刷构成复合色的技术来增加伪造的难度。
在纸张方面, 军用支付券采用圆片防伪纸印制, 圆片在纸张内部呈随机分布, 而伪钞则一般是以印刷的方式来模拟圆片。由于纸张内加入圆片后会使厚度增加, 所以可以通过透光检验的方法进行真伪鉴别。这一技术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 在民国十九年美钞版关金券上即可见到同样的防伪措施。
防伪圆片(军用支付券与关金券对照)
在印刷油墨方面, 军用支付券自#461 系列起即采用紫外荧光油墨印制, 这种油墨在日光和灯光下均不可见, 只有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见。在今天看来, 这项技术司空见惯, 普遍应用于各国纸币甚至商业证券的印制, 但在发行军用支付券的1946 年还是一项技术创新。
2. 编码
军用支付券上共有三种编码: 系列代码、流水码、位置编码。
系列代码
系列代码共三位数字, 前两位代表印制年份, 第三位代表该年份的印制序列。多数军用支付券的第三位均为“1”, 显而易见是该年份印制的第一套支付券(多数情况下也是唯一的一套), 若某年份的印制套数大于1 时, 则顺次向下编码2、3 等, 如#472、#692 等。也正是基于这一规定, 当#692 系列发行时, 尽管未见#691 系列面世, 仍可以判定其确定存在。
除#691 系列外, 还有#701 系列亦印制而未发行, 究其原因, 目前尚未见到权威资料, 但经与国外泉友通信讨论, 普遍认为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及美国的全球战略有关。如:
#701 系列原定在越南发行, 但尼克松政府自1969 年起即计划从越南逐步撤出美军部队,同时开始与越共谈判并最终于1973 年1 月签署停战协定。故可判断当时已无继续发行新版军用支付券的必要, 由此导致了#701 系列的流产。
流水码
流水码共计10 位, 即: 1 位前缀字母+8 位数字+1 位后缀字母(前后缀字母相同), 补号券则只有1 位前缀字母+8 位数字, 没有后缀字母(彩页8 图6), 这一点显然有别于当代美元以“星号” 标示补号的做法(各券别冠字见附表一)。
#481系列
位置编码
位置编码的功能类似美元纸币的“四开号”, 用于确定该钞票在印刷全张中的位置, 如
位置编码“1” 代表在印刷全张中的左上角, 很显然, 同刀的钞票具有相同的位置编码。在所有军用支付券中, 最为特殊的是#481 系列的1 美元券, 其位置编码有位于左侧和右侧的两种不同变体。对于不同面额的支付券而言, 每一印刷全张的票券数量为: 辅币券84 张、1 美元券70 张、大额券(5-20 美元) 50 张。
三美国军用支付券的收藏
时至今日, 除#691 和#701 系列因未发行收集难度较大外, 在已发行的13 个系列中,多数票券比较容易收集到, 只有少数早期大面额钞票由于回收比较彻底而收集难度较大,
如: #471 系列5 美元/10 美元、#521 系列5 美元/10 美元、#541 系列5 美元/10 美元、#591 系列5 美元等, 其未流通品票券的价格在数千乃至近万美元不等; 此外, #651 系列的辅币券则堪称军用支付券里最为神秘的券种, 相当一个时期内未见其存在, 以至于藏家普遍认为这四枚票券根本未曾发行过, 直至1985 年, 才有第一套#651 系列的辅币券面世。尽管后来又有多套/枚陆续在拍卖会上出现, 但时至今日, 其存世量仍不过几十套而已。
美军军用支付券前后共发行13 个系列, 历时27 年(1946-1973 年)。总的来看, 美军军用支付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 后二战阶段(#461、#471、#472 系列)、朝鲜战争及驻韩美军阶段(#481、#521、#541、#591、#611、#651 系列)、越南战争阶段(#641、#661、#681、#692 系列)。伴随着美军在全球的军事行动, 这些支付券在至少21 个国家流通使用, 另有少数国家也见有报道, 但未得到官方证实(详见附表)。
由附表二可见: 军用支付券的发行量与美军军事行动规模呈正相关, 二战结束后的#461 系列发行总额在4.5 亿美元左右, 而随后的#471 和#472 两系列则减少到1.5-2.0 亿美元的规模; 朝鲜战争爆发后, #481 系列的发行量重新跃升至3 亿美元左右, 其后续系列的发行量则随着朝鲜局势的进展而逐渐降低, 直至#651 系列的约0.5 亿美元; 与此同时, 由于美军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自#641 系列开始, 军用支付券的发行量重新回到2-3 亿美元的规模, 直至战争结束。越战后, 随着电子支付手段的发展, 军用支付券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被储值卡、借记卡所取代, 进入收藏界, 成为战后美军全球扩张和军事存在的历史见证。
(本文选自《中国钱币》杂志201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