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一方【三仁汤】
三仁汤
《温病条辨》
三仁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组成]
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 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用法]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临床应用]
1、急性黄疸性肝炎
用本方去半夏、厚朴、滑石,加丹参10g,茵陈、虎杖各15g,重症时剂量加倍,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本病72例。结果:痊愈64例,显效7例,无效1例。
2、胆囊炎
以本方为主方,畏寒口苦者加柴胡、黄芩;胁痛者加延胡索、郁金;腹胀呕吐者加藿香、佩兰;黄疸者加茵陈;厌油腻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大便难者加枳实。水煎服。治疗本病38例,其中急性胆囊炎18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0例;合并胆管结石7例,合并胆道蛔虫5例。中医辨证属于湿热中阻,三焦不利者。结果:痊愈15例,好转23例。
3、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用本方为主(杏仁、竹叶、半夏各10g,白蔻仁、厚朴、通革各6g,滑石、薏苡仁各20g),伴鼻塞者,加麻黄、菖蒲;中耳腔积液较多者,加泽泻、车前子、葶苈子。水煎服。治疗本病110例,其中发病年龄最小5岁,最大67岁,以青壮年为多;病程最短3日,最长不超过3个月。结果:痊愈66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本组病例服药最少4剂,最多21剂[3]。
4、急性高山反应
用本方为主(杏仁10g,飞滑石20g,白蔻仁6g,白通草6g,生苡仁20g,淡竹叶6g,厚朴6g,半夏10g),脉儒数者加北沙参;先感冒而后进入高原者加柴胡、防风各10g;通宵不寐、心动悸不安着加五味子6g,丹参10g,夜交藤20g;衄血严重者去半夏,加白茅根、旱莲草;咳甚者加葶苈子、川贝母;胸闷甚者加瓜蒌。水煎服。治疗50例乘飞机急速进入拉萨而致急性高山反应患者,其中男性31人,女性19人;年龄最大57岁,最小4岁,其中20-50岁42人,占全部病例的84%。
[药理作用]
1、抗菌:厚朴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百日咳杆菌、枯草杆菌均有抗菌作用。
2、解热:薏苡仁可使酵母混悬液引起致热的大鼠体温降低。
3、止咳:杏仁、半夏有止咳作用。
4、止吐:半夏具有止吐作用。
5、利尿:竹叶有利尿作用。
[经验]
例:李某,女,48岁,2011年5月3日初诊。上腹胀满不舒、夜间隐隐疼痛11年。偶有剧烈疼痛,10余天发作1次,伴心悸、汗出,但可自行缓解,无反酸、嘈杂及呃逆,纳差,口苦,大便4~6次/日,质稀色黄偶有黏液,头晕,乏力,舌淡红、苔薄腻,舌下脉络迂曲,脉弦细。
2010年曾在华西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伴胆汁反流”。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辨证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治以宣气化湿,疏肝和胃止痛。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薏苡仁、厚朴各20g,姜半夏、佛手、茯苓、延胡索、黄芩、大腹皮、柴胡各15g,杏仁、五灵脂各10g,白蔻仁8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用上药后,胃痛明显缓解,大便成形,次数减少。考虑患者患湿疹,皮肤瘙痒,故原方去佛手、五灵脂,加土茯苓、白鲜皮各15g,3剂,继续服用。经上方治疗10天后,患者上述症状明显缓解,基本痊愈。
按:本案患者上腹胀满,夜间隐痛,口苦,苔薄,大便质稀,脉弦细,辨证为湿热阻滞气机,湿重于热,故以杏仁、蔻仁、薏苡仁合用宣气化湿;厚朴、半夏、大腹皮、茯苓合用行气消痞;患者上腹隐隐疼痛11年,偶剧烈疼痛,头晕,乏力,脉弦细,考虑肝郁脾虚,故以佛手、延胡索、五灵脂以疏肝和胃止痛;患者口苦,故选柴胡、黄芩以利胆和胃。本型证候以湿热阻滞气机为主,湿重于热,夹肝郁脾虚,证候较为复杂,但综合考虑,加减灵活,故而收效显著。
例:赵某,女,54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腹泻、腹痛8个月,加重1周。大便质稀色黄,夹杂未消化食物,每日5~8次,无黏液脓血便,伴脐周疼痛、肠鸣,大便后缓解,无其他部位牵涉痛,无里急后重,口苦,口干,喜热饮,厌油腻,小便正常,纳食可,夜寐差,近半年来体重减轻20kg。舌质淡、苔白腻略干,脉濡弱。1年行前胆囊切除术,有慢性胃炎史10年。
中医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脾虚湿盛。治以化湿行气,健脾止泻。方选三仁汤加减。药用:生薏苡仁、白扁豆各20g,厚朴、木瓜、焦白术、大腹皮各15g,茯苓10g,杏仁、法半夏各10g,白蔻仁8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用上药后,大便次数减为3~4次/天,腹胀、肠鸣明显减轻,考虑患者厌油腻、口苦、腹痛,上方去半夏,加郁金、柴胡、延胡索各15g,3剂。后以上方为基础,略作调整,共治疗12天后,患者上述症状基本好转。
按:本案患者质稀色黄,夹杂未消化食物残渣,每日5~8次,肠鸣伴脐周疼痛,口苦,口干,喜热饮,厌油腻,舌质淡、苔白腻略干,脉濡弱。辨证为脾虚湿盛。患者泄泻日久,化源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干喜饮。久泻不可分利太过,故治以化湿行气,健脾止泻,三仁汤去滑石、通草、竹叶之淡渗;加白扁豆、茯苓、白术以健脾止泻,木瓜生津健脾;全方共奏化湿行气、健脾止泻之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