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校长因一张报纸,无意中发现了一位隐藏36年的一等功臣
1988年的某一天,合川师范学校校长在撰写合川县县志时,发现了一份特别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
按说所有的《喜报》应当都被收藏于革命军人的家中,或者由该军人的亲属保存,不会收藏在县档案室里,除非这份《喜报》在寄出时根本没有找到收件人。
果不其然,这份寄给一位名叫蒋诚的同志的喜报,在“备考”一栏清清楚楚写明:“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
毫无疑问对于正在撰写县志的校长来说,这是一份珍贵的史料,但这名校长对于找到蒋诚同志本人也很有兴趣,因为他恰好教过一名来自合川县隆兴乡的蒋姓学生,他的故乡与《喜报》的投送地址“兴隆乡”仅仅是字顺序不同。
因而,这个校长有些怀疑:是不是当时错将“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所以才没有找到本该收到这封立功喜报的英雄呢?
校长主动联系了自己曾经的学生,请他帮忙查证核实此事。果不其然,在隆兴乡之中正有一名老农名叫蒋诚。
在经过多方核实后确认,他们终于确定了这名在隆兴乡中隐姓埋名大半辈子的老农,正是当年的那封《革命军人立功喜报》上的蒋诚,是朝鲜战场上绝对的英雄!
在他的《喜报》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身负重伤,还不愿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这里所说的“重伤”,正是老人腹部的一道长达六厘米的深深凹进去的疤痕,他自己摸着这道疤痕的时候会笑,老伴陈明秀却不怎么笑得出来,因为她知道这道疤痕背后的故事。
“他原来说过,肠子被打穿了,他就自己把肠子揉进去,还要打!”
老英雄身上的伤疤
恐怕谁也没有想到,网络小说中经常出现,被读者们斥为不写实、太夸张的场景,曾经真实地出现在老人的身上。
当他被敌人的枪支撕裂腹部,甚至肠子都流出来的情况下,蒋诚老人自己将肠子塞回了肚子里,捂着伤口继续打仗!
蒋诚老人的重伤和英雄事迹,都发生在朝鲜战场上最出名的地方之一——上甘岭。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成都,时年21岁的蒋诚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之中。
他入伍之前,家里只有二亩地、两间佃房和一头牛,就这么点家当要养活足足七口人,还要被当地曾经的军阀、后来的国民党政府不断盘剥。
蒋诚早就受够了这样的日子,因而解放军一来他就毅然入伍。他的梦想和当时千千万万的解放军战士的梦想一样:“解放全中国!”
很多很多年以后,已经90岁,神智也不甚清醒的老人在听到有人说自己的战争岁月时,还会用浓重的重庆口音,用自己的拐杖敲着地面,含糊地喊上两句:“解放全中国!”
蒋诚入伍的第二年,中国已经基本解放,但解放军战士又迎来了另一个身份:志愿军战士。他们也有了新的任务:入朝作战,打败雄心勃勃的美国侵略者,守卫祖国领土!
1951年1月,时年23岁的蒋诚作为一名机炮连战士被编入志愿军12军中,于当年3月由长甸河口入朝参战。
也是在这个时候,这名年龄不大、入伍时间也不算长的年轻小伙子被提升为机炮连副班长。他带着自己的新身份,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迎向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敌人。
时隔多年,蒋诚本人已经无法清楚地叙述出自己当年在战场上的英姿,他的家人知道得也不是很清楚。
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蒋诚老人自己的印象只有:“就是不停地打、打、打!”“要消灭所有敌人!”他的儿子则说,自己小时候每一次问爸爸打仗的事情,他都是叹口气,随便说几句就不作声了。
蒋诚一家
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两个侧面看出蒋诚老人当年在上甘岭做出的非凡的功绩:其一是那封写错了地址,时隔多年后才邮到他家中的《喜报》;其二是他的入党时间:1952年6月,也就是真正入朝一年零三个月后,蒋诚便在朝鲜金城入了党。
入党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战场上若能凭借功勋入党,更说明此人当时绝对立了了不得的功劳。如今,我们只能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中,找到当年蒋诚老人所属部队的战绩,从而推测当年他和他的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姿。
蒋诚老人所在的志愿军第十二军自加入朝鲜战场之后,参加了大小四百余次战斗,重创了“联合国军”中的“劲旅”土耳其旅。
十二军神威尽展的一次战斗,还是上甘岭战役。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曾说过:“12军的参战,是取得上甘岭作战全部胜利的保证。”也一语中的地说明了12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重要作用。
秦基伟将军
1952年11月1日,在十五军的战斗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十二军作为一支生力军加入到了上甘岭战役中。对于十五军来说,当时的战斗已经到了几乎无以为继的程度:作为军长的秦基伟将自己的警卫连都顶了上去。
而此时,“联合国军”又调来了韩9师3个团、韩2师全部的力量、美军空降187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等,称得上是全力以赴了。双方都称得上是进入了决战时刻。
12军31师投入战斗后,用了仅仅20天的时间,就打得敌军将领束手无策。尽管直到11月25日美军都还在不断地使用炮火轰击上甘岭阵地,但任谁都看得出来,对方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程度。
在战役的最后五天,也就是11月21日到25日,敌军已经不再能组织起有效攻势,原本冲在最前面的敌人,因1:2.5的伤亡比损失惨重,不得不将防卫交给其他师团,自己撤下整补。
上甘岭战役
蒋诚老人所在的92团是在1952年11月8日投入到上甘岭的战斗中。刚刚到达阵地,就接到了上级发来的要求:3天时间准备,将在11日发动反击!
彼时,上甘岭最重要的两个高地之一的537.7高地虽然还基本处于我军控制之中,却已经在十分危急的状态。
经过连续4天不分日夜的血战,原本守卫高地的人中只有24个人还活着,此时,这24位英雄已经连续十一天断水断粮了。
92团在危急的情况下建立了奇功,蒋诚老人也能够回忆起自己当年的英姿:手持轻武器击落敌机!
自从飞机被用于战斗以来,这样的事情就被认为不可能发生,因为飞机完全可以飞到轻武器的射程之外,而且轻武器的威力一般也不够击落一架飞机。
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
如果不是朝鲜战场上美军飞机自恃中朝方面没有任何能威胁到自己,也不会飞得特别低,从而给了中国战士们“创造奇迹”的机会。
这或许是蒋诚老人一生之中最荣耀的时刻之一,因而他时刻铭记当时的画面,即便在自己九十多岁的时候依然能够说出来:“敌机要轰炸我们,它冲下来我就打它的头,飞过去我就打它的尾巴……”就是这样,蒋诚老人手持轻武器击落了一架敌军飞机。
他还记得当时他作为机枪手,在轰炸无处不在、掩体很难寻找的情况下,不得已扛着机枪跳进来了一处深坑里。
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不得不站在沟底,把机枪架在沟沟上头随手开始打。他也没有想过一定能打得到,就想着一定要不断打下去。
这种“不知道能不能打得到”的心理,让他本人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打中了多少敌人。但这些都写在了战报里:“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人,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击落敌机一架”
蒋诚老英雄
时隔多年看到《喜报》上的文字时,他自己都不太敢相信自己当年打死了那么多人,甚至击落了一架飞机。
蒋诚老人的辉煌战绩是我军在战场上不畏生死、只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代表。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年我国志愿军战士们在朝鲜面对的情况:敌人的数量比我们多、敌人的武器比我们先进。战士们能做的只有拼命、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才能跟敌人有得一拼。
也是在这场战役上,蒋诚老人创造了另一个神话:前文所述的肠子被打出来,自己塞回去捂着伤口继续打。
蒋诚用这样骇人的壮举,完成了掩护步兵的任务。用《喜报》上的话来说,“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战役结束后,蒋诚老人因重伤被送医,也因功劳巨大被授予一等功。这样令人激动的场景和功勋,在他的口中,只是一句简单的“我打的敌人多些……”
蒋诚老英雄
朝鲜战争结束后,蒋诚随自己的部队来到浙江省江山市驻扎。当时华东军区的营房紧缺,1954年5月,各区部队接到了尽快着手兴建各自营房的要求。
这样一个比起战场的惊险来说难度小得多的任务,作为功臣的蒋诚也没有懈怠。秉承着一个战士完成任务的使命感,他在兴建营房的任务中同样表现出色。
在当年蒋诚的“立功事迹”一栏,洋洋洒洒写了近五百字陈述他在江山市驻扎期间的功劳:“在营建任务中……表现得吃苦耐劳、肯钻研技术,对工作负责,真正起到了一个班长的作用。”
作为一个从前对基建毫无了解的人,蒋诚一开始只能完成5平方米作用的铺夯石任务,甚至不能达到“及格线”。
但他勤奋学习,在不久之后就能保质保量每日铺设12平方米,达到两个人的工作定额。凭借勤奋和努力,在这个相对平凡的岗位上,蒋诚又因为贡献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
蒋诚老英雄
可惜,新的营房建好的时候,为此付出过许多努力的蒋诚却没能住上。1954年12月,26岁的蒋诚复员返乡。
走的时候他只带走了五样东西:便衣一套、鞋袜各一双、毛巾一条、肥皂一块、布票16尺。一名曾经先后立下一等功、三等功的英雄,离开部队的时候只带了一些自己生活必需的物品。
回到老家后,蒋诚成为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农民。除了妻儿对他的过去知道得稍多一些外,其他人丝毫不知道他曾经是以一人之力灭敌400人的英雄。
就连他的亲侄儿也是在《喜报》公布、媒体记者找到老人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亲伯伯是在战场上立过大功的人。此前他只知道蒋诚参加过朝鲜战争,上过战场。
从1955你那退役,到1964年4月,这近十年的人生经历中,蒋诚没有写上新的东西上去,安安稳稳地在家做了一名农民。
直到1964年,因一手蚕桑养殖技术十分出众,他才临时去到隆兴乡从事蚕桑工作。原本是一份临时性的工作,他却干了足足24年,将自己的技术传给了十里八乡的农民们。为此,就连自己的前妻因病去世,他都没能及时赶回来看上一眼。
这也说明,作为一名功勋战士,他就连正常的安排工作的要求都没有向组织提出,而是秉承着完全不给组织添麻烦的精神,再一次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精神,在一项技术上达到了专精,从而自己拥有了一份工作。
无论是做农民,还是做蚕桑技术员,都不是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蒋诚一家人的生活当年清贫得很。
就算是这样身份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蒋诚,也不顾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做了一件为当地的村民谋福祉,却差点把自己的儿子压垮的事情——牵头修路。
那是1983年的冬天,当地政府决定修建一条从隆兴乡到永兴乡的道路。蒋诚自认在当年修建营房的时候学了不少相关技术,就抛下了已经很稳定的蚕桑技术员的工作,主动请缨牵头修路。
这绝不是什么可以从中谋油水的工作。在当时,修建一条路的牵头人没有报酬,修路的人都是当地农民,大家只是按工分来兑换工钱。
虽然说没有报酬,但原本也不至于需要牵头人搭钱的。只是这一次路修建到一半的时候,乡政府修路的钱就用完了。
拿到了工分也兑不到工钱,乡民们自己自然是不愿意继续干的。他们还需要耕种自己家的田地,以保证能交上公粮,能养活一家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牵头人的蒋诚也愁得很。但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半途而废”这四个字。修路的钱不够了,路还是要修。于是他自己跑出去,以个人名义向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贷了2400元。
这个数字现在看来不多,但在当时足够修建完毕剩下的半条路,就可以想见到如今相当于多大的一笔款项。
儿子蒋明辉听到的时候,被“2400”这个数字几乎砸晕了:他自己工作三年,省吃俭用才攒下了一千多块钱。要想还上这2400元,就意味着他要再工作至少三年时间。
将还款的压力带给儿子并非蒋诚的本意,他也是没有办法。以自己微薄的工资,勉强维持家庭已经很不容易,直到儿子工作才算减轻了他的一些压力。
但这笔款子还是始终压在蒋诚心头,直到贷款时间已经过去了8年,他才不得不对当时刚刚23岁的儿子说出来。
蒋明辉当时正在筹划和自己的女友结婚,父亲带给他的这一笔巨款的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但作为儿子,他义无反顾承担起了替父还债的责任。
赔上了自己辛苦攒下的一千多元,又瞒着女友卖掉了自己的一栋小房子换了400元,再加上和朋友借了一部分钱,蒋明辉终于将父亲欠了8年的这笔钱还上了。
纸里包不住火,女友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情,一气之下她险些和蒋明辉分手,只身一人到重庆主城打工去了。
后来,蒋明辉花了很大的力气将女友哄回来,最终还是娶了她回家。但因为婚后没有房子,两人只能住在了女方父母家。
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常见,会听到很多“倒插门”的闲话,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些蒋明辉都忍了下来。多年后他提到当年还债的事情依然不后悔,他说:“父债子偿,天经地义。”
对此,蒋诚也有一些抱歉。可他本来就是话少的人,对儿子也说不出口。自己借款替乡亲们修路这件事,他也从未后悔过。
后来,蒋诚还将自己的大儿子蒋仁君也送到了部队中。他没有找过去的战友照顾一下儿子,也没有翻出自己的军功以此提升儿子的地位,只对自己的儿子说了三句话:“当兵就要准备牺牲;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蒋诚(右)
这三句话是蒋诚自己在部队的“经验之谈”,他也从各个方面实践了这句话:从未害怕牺牲,从来严格要求自己,从不给组织添麻烦。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三十六年之后,他当年的立功喜报才因意外被翻了出来,人们才得知,在重庆市兴隆乡还有这样一个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立下一等功的老英雄。
查找到蒋诚身份后,当地政府急忙给了蒋诚应有的待遇。1988年9月23日,在蚕桑站以技术员身份默默工作了多年仍旧是一名“临时工”,没有编制的蒋诚,被转成了正式工人,拥有了“全民职工”的身份,每月有80元工资。
这原本是他退伍后就应得的,但在他“坚决不给组织添麻烦”的思想下,直到36年后他才拥有了这一身份。不过此时他已经60岁了,到了退休的年龄。
蒋诚老英雄
蒋诚并不以此为遗憾,他也不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金钱、待遇,还有鲜花和掌声在他眼中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当别人问起他时,他会说,自己有那么多战友牺牲了、残了,自己活着就很好了。他满足于党和国家给他的生活,并不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英雄,自己没有得到英雄的待遇而遗憾。
军人退伍依然保持着一个军人的精神和魂魄,退休更不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坚持一辈子的信念。村党支书回忆道,在当年老人的神智还十分清楚的时候,德高望重的蒋诚是调节村民矛盾的一把好手,基本上他出马都可以解决。
2015年,86岁高龄的蒋诚在村里脱贫攻坚发展油橄榄种植项目时,又第一个带头把自己家的地全部流转出去,还帮着工作人员给村里的人们做工作。真正实现了他自己说的那句话:“我是国家的人,我要为国家做事的!”
蒋诚老英雄
直到蒋诚甚至不清之前,哪怕家庭条件再困难,他也没有漏交一次党费,没有缺席过一次组织生活。
当地支部书记得知蒋诚的英雄事迹后感慨:“英雄就是英雄,放在哪里都不会褪色!”
如今,93岁的蒋诚老英雄身体已经不算太好了。他的记忆力下降得很快,有些说不出来话,在有人跟他沟通的时候,他基本上都无法做出任何回应,甚至连自己的小儿子都认不出了。
但是当身边的人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时候,他仿佛一瞬间由“雕塑”变成了活人,艰难地吐出了开头的六个字:“雄赳赳,气昂昂……”
那群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士,即便没有埋骨在异国的土地上,也大多九十多岁了。
他们中少有居功自傲者,大部分人都是藏起自己的奖状,退伍后就埋头乡野,平凡一生,直到他们的事迹从蛛丝马迹中被发现,才以一个不经意的口吻,提起当年那段英雄热血的往事。
时势造英雄,这些普通人,因保卫国家而开赴朝鲜战场,成为了为国家安全、人民和平付出巨大的英雄。
我们应当记住他们,记住英雄们的付出、以及他们的事迹,因为有他们,才会有现在的生活和安宁。
他们是这个国家的榜样,也是我们永远值得学习与追捧的,真正的偶像。
蒋诚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