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金榜题名,由主考大人的红绿鼻烟壶随意决定

晚清年间的一位“清流名臣”,也给了我们“三观即碎”的既视感——晚清“清流领袖”潘祖荫。

  

  大清如酱缸一般的权力场上,潘祖荫算是个少见的“干净人”。此人不但学问出众,在诗文书法等方面都有极深造诣,为官也是不贪不占,公认的晚清清流里的领军人物。就连代表着大清“官场净土”,做事相对公正的科举考试,也多是由他来主持。但就在这块“净土”上,身为主考的潘祖荫,也上演了雷人一幕:每次选拔考生时,都在袖子里放一红一绿两个鼻烟壶。看卷子时就往里摸,摸到红鼻烟壶就录取,摸到绿鼻烟壶就黜落,几次充任主考,不知造就了多少“幸运儿”和“倒霉蛋”。

  关乎着大清千秋大业的科场选拔,竟然就由着潘祖荫,一次次上演这儿戏般的操作。

  如此“儿戏”,潘祖荫自己还理直气壮。以他驳斥同僚的话说:“你我入官以后,久不读书,荒疏已极,还真看得出这卷子的优劣?”既然我看不出,那就用这法子“问老天爷”嘛,总算还公平公正。如此辩解,其背后的信息也让人瞠目结舌:在大清朝廷里做官做久了,不但学问不长,居然连“看好赖人”的本事也没了。所谓“净土”的科考,每年选拔出来的都是啥人?如此看来,这让人三观碎的“清流领袖”潘祖荫,还算其中好人。

  但好人都要如此,更何况其他人?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晚清“洋务运动”“新政图强”一拨拨搞,可一代代官员们却是贪得贪懒得懒,要么是贪得无厌的蛀虫,要么是高分低能的清流——连潘祖荫做官,都是混日子到“荒疏已极”,这大清官场的逆淘汰下,剩下的当然就剩了渣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