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的发病原因和起因
炭疽病因概要:
炭疽的病因主要分为4大方面:炭疽是一种有高度传染性和潜在致死性的疾病。本病通常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特别是由生、山羊和绵羊;炭疽杆菌属需氧芽胞杆菌,炭疽的致病性在于荚膜和外毒素;病理特点为水肿、出血、坏死和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
炭疽详细解析:
炭疽的病因:
炭疽是一种有高度传染性和潜在致死性的疾病。本病通常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特别是由生、山羊和绵羊。静止期细菌(芽胞)能在土壤和动物产品如毛制品中生存数十年。虽然人常常是经皮肤感染,它也可通过食入污染的肉食或吸入芽胞或细菌而受染。
炭疽杆菌系革兰氏阳性杆菌,能在不利环境下形成芽孢,对外界有极强的抵抗力。传染源为染病的马、生、羊、猪,传播方式为接触病畜皮毛,吸入含菌尘埃、进食病畜肉、奶等。人群普通易感,痫后免疫力不持久。
发病机制: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粗大杆菌,在生物体内能形成荚膜,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致病性较强,无毒菌株不产生荚膜。炭疽杆菌属需氧芽胞杆菌,在体外培养或不适宜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抵抗力很强,对热及化学消毒剂不敏感,干热140℃3小时或160℃1小时,湿热100℃10分钟才能杀死,但对碘及氧化剂敏感,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旺盛,在皮毛上可存活数年,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是该菌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的主要形式。但其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加热60℃15~30分钟即死亡,也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
炭疽的致病性在于荚膜和外毒素,炭疽杆菌芽胞进入人体后,其形成的荚膜即成为抗原,能抑制调理素作用,使细菌不被吞噬;其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明显的水肿反应和组织坏死,细菌被局部巨噬细胞吞噬后,向局部淋巴结蔓延,并进一步产生毒素,引起出血性、坏死性和水肿性淋巴结炎。炭疽杆菌能产生三种外毒素成分:水肿因子(edema factor,EF),对动物引起水肿反应;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对动物具有明显免疫原性;致死因子(lethalfactor,LF),是对动物致死所必需的毒素成分。三种因子单独注入动物体内,不产生毒性;两种因子同时注射,可引起皮肤坏死和水肿,甚至引起中毒性休克和死亡;三种因子同时存在方能产生炭疽典型的临床表现。感染炭疽后可获得抵抗再感染的免疫力。
流行病学:
炭疽原为家畜草食动物的传染病;主要是患病的羊、生、马、驴、骡、骆驼等,此类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动物感染由饲食含有芽胞的食料而来,排泄物污染泥土草料而传播,污染物和污染场地数年内具有感染性,死畜未经深埋或火化也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本病系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炭疽主要是由于接触病畜、死畜或皮毛而感染。主要发生在放牧、饲养或屠宰马、生、羊、骆驼、猪等人群,或从事肉制品、骨及骨粉加工、制革、兽医等行业和工种。食用污染病菌而未经煮沸的水、乳或病畜肉可经消化道传播,引起肠型炭疽。人与人间经分泌物传播者极为少见发病夏秋两季多见。
病理:
炭疽杆菌并不引起化脓性感染,其病理特点为水肿、出血、坏死和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炭疽杆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有关。病原菌有荚膜能抵御机体的吞噬作用。炭疽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才能使其感染,暴露部位的皮肤感染机会较多,故临床上皮肤型炭疽最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