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妙招!让小学生快速成文
让小学生快速成文
文/陆生作
在Q群“作文聊天吧”看到一篇五年级学生写的习作:
《桑叶的生命之旅》
清明前后,小桑叶从绽开的桑苞里探出头来,在雨雾中,它快活地成长。终于,它长成了一片油亮亮,肉质肥厚的桑树叶。
桑叶渴望去人们那,做一点贡献。可它只是一片叶子,没有脚,于是它便求蛇:“蛇啊,蛇啊,求求你把我带到人类的地方去。”好心的蛇把它顶在头上,送它到河边。桑叶对飞过的麻雀说:“麻雀,带我飞过这条河吧,我要去和那边给人类做一点贡献。”麻雀衔着桑叶,刚飞过河,一只不知从哪里来的老鹰,把麻雀吃了。
桑叶从天空飘落下来,它央求毛毛虫:“好心的毛毛虫,请你把我送到人类的地方吧!”毛毛虫转着眼睛,一个坏念头浮上心头。它说:“好!不过,作为报酬,我要在你身上咬一口。”桑叶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只好点头同意了。毛毛虫狠狠地在桑叶上咬了一大口,痛得桑叶直打抖。毛毛虫感觉很好吃,露出邪恶的本来面目,恶狠狠地说:“我饿了,不如,你把自己贡献给我吧。”它贪婪地继续咬。
一只甲虫看不下去了,救了桑叶,并把它放在一间小茅屋门口。一个小孩子出来了,把桑叶轻轻捡起,放在蚕床上,桑叶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我觉得写得挺好的,情节线很清晰,有波折。但开口就是“贡献”,给人感觉怪怪的。只要给桑叶安排一个去到人类地方的“正常任务”,比如:听说,桑叶生来就是要被蚕吃掉的,它不信!它想去看看,可它只是一片叶子……相对应的的结尾再改改,就不一样了。
这样写故事,有一个套路“1.给主人公设定目标——2.为目标努力——3.出现波折、解决——4.结局”,学生容易操作。
来看一个例子。我给三年级的学生上作文课。
第一步,我在黑板上写下套路“任务——努力——失败——成功”,这么写,方便三年级学生理解。
第二步,我问学生:什么是任务?学生答:需要去完成的一件事情。我说,回答得很好!完成一件事情,肯定有一个主人公,在你们心里,这个主人公是谁?你们想写谁?有的想写人,有的想写树,有的想写鬼,有的想写竹子……各不相同。这样的写作练习,并没有命题,而是从“写作套路”入手,是一次“群文写作”。
第三步,在各位学生确定了自己的主人公之后,要给自己的主人公安排一个任务。以下以“树”为例来谈。
问1:树的“任务”是什么?
答:长大结果实。
问2:它是怎么努力去完成这个“任务”的?
答:把根扎深一点,吸收营养;叶子长多点,好光合作用;树枝长粗一点。
问3:它很顺利就完成“任务”了吗?
答:不是。
问4:那它遇上了什么困难?
答:根扎下去的时候,碰到了一块大石头;叶子被虫子吃了;树枝被人砍了一根。
问5:那它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
答:根扎不下去了,它就往旁边长;叫小鸟来吃虫子。被人砍掉就没办法了,只能是愈合伤口。
问5:小鸟来吃虫子,树允许小鸟在树上做一个鸟窝,好不好?
答:好,这样就没有虫子敢来了。
在“追问”的过程中,故事就完成了。所以说,在作文课上,老师要“追问”学生,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思维过程,只要完成了这个过程,故事“抄”下来就好了。
第四步,写作,当堂完成。
从前,有一颗种子,它想要长成一棵大树,结出很多果实,可以给人们吃。这是它的任务。
到了春天,它发芽了。它努力的长高,根向下长,枝条向高处长。过了几个月,它是根碰到了一块小石头,它就把根往两边长。它的叶子上有很多小虫子在咬,小树很难受,几只小鸟飞过来,小树说:“你们能帮我吃掉虫子吗?虫子这样咬,我很难受。”小鸟说:“没问题。”过了几天,叶子上一只虫子都看不见了。过了几周,来了几个小孩,把树枝砍了。小树的根,长的有点深了,树叶和树枝长得很多了,吸收的养分很多,长得也很快。过了几个月,砍的地方就长好了。
到了第二年,它已经长得很大了,树上有一个鸟窝,有几只小鸟,所以,大树再也不怕虫子了。它的根长得很深,根很多,不怕有小石头。树枝砍了也不怕,不久就长出来了。到了秋天,树枝上长满了又大又红的果子。(按下面图片打字,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