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和谢学锦父子院士:躬身大地 砥志研思

在科学史上,父子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把学科发展到顶峰的高度,毕竟少见。然而,就有这样一对父子,怀揣同一个梦想,从1956年到1966年,在同一个楼层里工作了十年。他们就是谢家荣先生和谢学锦先生。两位分别于1955年、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谢家荣: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谢家荣(1898.9.7-1966.8.14),字季骅,上海人。中国地质界的一代宗师,矿床学的罕见巨匠,矿产勘查事业的杰出领导人。

谢家荣先生出生于上海市一个贫困家庭,青年时期以优异的成绩从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主办的工商部地质研究所毕业,成为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1917年被选派赴美留学深造。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后回国,继续在地质调查所工作,一生致力于地质学研究和实践。

谢家荣先生对中国煤岩学、矿相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地震学和陨石学等进行过开拓性研究,在燃料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上论述颇丰,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安徽风台磷矿、福建漳浦铝土矿、南京栖霞山铅锌矿、白银厂铜矿等矿床。对华北、松辽、渤海、塔里木等石油蕴藏的预测得到证实。

朱夏先生曾这样追忆谢家荣先生: “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又一直战斗在地球科学思潮的最前沿。” 谢先生一 生主要精力投人矿产勘查和矿床地质研究, 在广泛实际调研基础上,他在矿产地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谢家荣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或创建地质学系,并撰写了地质学一批重要理论文章。他的一生发表“中国之矿产时代及矿产区域“、“古地理为探矿之指南“、”论矿床的分类“、“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新生性、再生性和继承性“等在内的著述多达400余篇(部)。

谢学锦:躬身大地的开拓者

谢学锦先生出生于1923年,作为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谢家荣先生的长子,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比一般的地质学家更了解地质科学的复杂和未可知性。

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的谢学锦,自小就对奥秘的科学世界充满着向往,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位功勋杰出的科学家小时候对学习却并没有太大兴趣。

大学毕业后,谢学锦进到父亲领导的矿产测勘处工作,在父亲的指引下,进入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勘查地球化学。父亲谢学锦的定开启了他在60余年的人生中与化学结下的不解之缘。作为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谢学锦一直在这门新兴学科内不断创新,使它在若干领域领先世界。

他提出并全面部署和系统指导了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建议开展地质大调查计划,提出了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和多目标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计划;他发现了国际公认的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探寻到原生晕找矿规律,独自完成了《中国地质词典》中地球化学勘查部分300多个专业词条的注释;他提出了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地球化学填图和金矿勘查理论与方法技术、泛滥平原沉积物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填图采样介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技术、油气化探理论与方法技术。他倡议和全力推动,在中国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

父亲曾告诫年轻的谢学锦说:“不要迷失在细节中”。这句话是先生一生信奉的箴言。先生说父亲的意思并不是不要重视细节,而是说,细节很重要,应该研究;但是绝不要迷失在细节中,还要清醒地看到这个细节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先生按照父亲的教诲,科学地处理科研的“细节”与“全局”关系,用战略家的眼光和智慧,在地学研究领域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使勘查地球化学从不为人重视的“皮肤科”变成了在资源勘查与环境监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的学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