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记一代军神翼王石达开湖南宝庆之败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军神级别的人物,著名的军事家。他打过许多胜仗,湘军在他面前吃过大亏。曾国藩等湘军大佬都对他深为畏惧,不敢稍有轻视。
然而,石达开在与洪秀全分道扬镳、走上了分家单干的道路之后,他似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再也没有打过什么漂亮的胜仗,败仗倒是吃了不少。他带着大批的人马,却是无家可归,只能被迫到处流浪,而且一路上磕磕绊绊,屡遭打击,直到最后在四川大渡河兵败身亡。
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代军神沦落到了如此地步呢?本文将通过湖南宝庆战役的惨败来具体分析一下,石达开的人生悲剧到底是如何上演的。
(一)
其实,只要是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来,石达开选择与洪秀全分手的这步起手棋就是错误的,他压根儿就不应该这么干。
面对着洪秀全的猜忌与打压,石达开只要稍微有些政治水平,他就不会走上分裂之路。他当然应该首先离开南京城,回到安庆自家的兵营里,先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称病辞职,闭门不出,把天国的烂摊子推给洪氏兄弟,看他们如何收场。
这样一来,天国上下所有人都会对翼王充满同情心,而对天王深感遗憾。洪秀全大概率只能放下身段,免去安福二王的职务,恭请石达开回去继续掌印。
此后,石达开如果权术玩得足够精熟,是完全有可能把洪秀全彻底架空,让自己成为天国的实际领导者的。
这种以进为退、斗而不破的手段本是中国数千年权斗史上很平常的招式,然而石达开却似乎根本就没有想到。他在现实中选择了与洪秀全分手决裂的做法,这就充分地表明石达开在政治上其实是十分的幼稚、十分的不成熟(他当时年仅二十六岁)。
石达开完全低估了洪秀全的正统法理地位拥有多么大的威力。作为天王,洪秀全本人就是太平天国的象征,实际上他已经与太平天国合为一体,太平天国就是他,他就是太平天国。杨秀清和韦昌辉之死实际上已经证明,洪秀全这个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石达开选择自立门户,但是同时却又依旧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这样一来,他手下的将士自然就会想到:既然我们仍然还是太平天国的人马,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跟着翼王混呢?为什么不回到天王的麾下呢?
这个问题,石达开是无法解答的。因此,他手下的将士自然就会慢慢地人心离散、失去凝聚力。人心散了,队伍就没法带,石达开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个道理。
政治路线走错了,军事路线上无论多么努力,也都是无法弥补的。更何况石达开在军事上也没有取得什么辉煌的成绩,这样一来,他走向穷途末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石达开和他的军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失败之路的。
(二)
石达开负气出走之后,很快就相中了浙江这块地方,打算把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应该说,他确实很有眼光,当时的浙江是清军防线上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富庶繁华之地,确实适合在此长期发展。
然而,1858年4月,石达开指挥部队进攻浙江衢州却完全不顺利。清军在此顽强抵抗,太平军打了三个月,都没有能够把衢州打下来。结果清朝的援军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曾国藩都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派来专门对付石达开。石达开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了攻打浙江的计划,转而进军福建,去与杨辅清会合。
1858年8月,石达开和杨辅清在福建浦城会师。但是会师后不久,杨辅清就经受不住洪秀全抛过来的一顶“中军主将”官帽的诱惑,不辞而别,带着本部人马通过江西又回到了洪秀全的身边。
石达开失去了杨辅清的帮助,同时曾国藩指挥的湘军又尾随而至。此时,石达开手下的将领人心浮动,出走者甚多,甚至连他的同族兄弟,“国宗”石镇吉、石镇常都带着人马远去了。
这样一来,石达开的兵力大受损失,无力抵挡湘军的进攻,只好离开福建改为逃向赣南。
1858年10月,石达开率领人马来到了赣南。赣南一带清军兵力薄弱,同时,由于不久后陈玉成就取得了三河大捷,曾国藩和湘军无心在外恋战,大部分都撤回了两湖。因此,石达开意外地获得了一段安定的休养时间。
到此时,石达开负气出走已经超过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里,他和他的军队并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相反吃亏的时候倒是不少。而原因就在于石达开手下部队的战斗力明显下降,不仅不能像从前那样和湘军正面交锋并且战而胜之,相反连打清军的绿营兵都变得力不从心了,甚至有时候一些民团武装都能给太平军造成不小的麻烦。
在这一年里,石达开还和从前一样,足智多谋、用兵灵活,什么声东击西、诱敌深入、调虎离山等等手段层出不穷。然而,太平军的执行力却是大大地下降了,很多时候成功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但是却无法将其消灭。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石达开的分裂路线造成了军心不稳、人心浮动有很大关系。但是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石达开虽然善于用兵,但是不善于带兵!
用兵和带兵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兵就是具体指挥作战,侦察敌情,拟定作战计划,并且最终将其完成,这是用兵;带兵则实际上就是指队伍的建设问题,是如何打造一支钢铁劲旅的问题。
如何让一支军队纪律严明、号令森严,在战斗中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特别是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你如何能够让大家都跟着你走,心甘情愿为你卖命,这是一般的人做不到的。
古往今来有很多军事家既善于带兵,也善于用兵,但是也有只会其中一样的。比如曾国藩就只会带兵,不会用兵。他不能上阵亲自指挥打仗,每次亲自上阵都会吃败仗。但是曾国藩善于带兵,他带出来的湘军是当时中国最强的劲旅,所以曾国藩依然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石达开显然是与曾国藩相反,他只是善于用兵,但在带兵方面缺乏才能。以前,太平天国真正的带兵人是杨秀清,有杨秀清在,太平军就特别有凝聚力,战斗力也特别强。石达开背靠着杨秀清来施展他的聪明才干,这才能够连战连捷,威震天下。现在杨秀清没有了,他自己来带兵,又赶上洪秀全那边不断地拉人,结果他的队伍就开始处于一种涣散的状态。
看来,石达开还是适合当个参谋长的职务,做军事主官,当总司令还是差一些。
(三)
石达开在赣南度过了整个冬天,兵力也得到了恢复,至少在表面上又重新显露出了当年横扫天下的威武状态。然而,从后来的战事来看,石达开并没有能够解决部队的战斗力疲软的问题。
由于赣南地区地瘠民贫,实在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因此,石达开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带领人马进入四川,争取在天府之国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1859年3月,石达开率领手下所有的人马,号称二十万(实际人数大约在十万以上)开始向着湖南进军,打算通过这里进入四川。
此时的石达开看上去还是很有威势的。一年多来,他虽然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但是也没有打过什么太大的败仗。翼王的名头在清军乃至于湘军中还是非常响亮的。
而此时担任湖南巡抚的,还是当年的老相识,也就是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时率军抵抗的骆秉章。骆秉章得知石达开又杀到湖南来了,不敢怠慢,急忙找来当年的搭档左宗棠继续做自己的幕僚,二人共同研究对策。
1859年3月,太平军一举攻克郴州,整个湖南都大为震惊。接下来石达开要干什么?是要再次攻打长沙?还是要南下广东?这是骆秉章急于知晓的事情。
在一时摸不清石达开动向的情况下,骆秉章和左宗棠只好重点防御省会长沙,把主要兵力集中在衡阳一线,防止石达开北上再次攻打长沙。
石达开见此情景,正好施展声东击西的战术。他派出部队佯攻衡阳以南的常宁县,同时,大军直扑永州、祁阳一带,准备从这里攻打宝庆(今湖南邵阳),最终的目标当然还是四川。
骆秉章和左宗棠得知石达开兵指永州、祁阳,立刻醒悟,意识到石达开是要越过湘西到四川去。于是,他们赶紧命令按察使刘长佑率领四千湘军增援永州、祁阳。
刘长佑带兵赶到永州,同进攻这里的太平军展开激战。太平军顶不住凶悍的湘军,大败而退。石达开见永州无法攻克,便改为攻打祁阳。刘长佑的叔叔刘坤一带兵赶到祁阳,成功地阻击了太平军(刘坤一虽然是刘长佑的叔叔,但年龄却比侄子小)。
石达开见祁阳也打不下来,便再次虚晃一枪,改为派兵攻打东安。这一次,清军再也无法兼顾了。太平军顺利地攻克了东安,并且由此西进,大军直扑宝庆。
石达开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终于成功地骗过了湘军,完成了进军宝庆的作战意图。但是,他一味用巧,不敢打硬仗,没有能够消灭湘军的有生力量,实际上是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四)
1859年6月,石达开的大军云集宝庆城下,开始了对宝庆的进攻。
为什么要攻打宝庆呢?道理很简单,接下来太平军要翻越雪峰山进军湘西,因此必须扫清后路的威胁,以便自己顺利地前进。同时,石达开想必也意识到了,如果一味地闪转腾挪,那是不管用的。还是应该想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一部湘军,这样自己今后进军四川才会顺畅一些。
湖南邵阳宝庆府古城墙遗址
6月3日,太平军开始了对宝庆的进攻,经过十几天的激战,终于将宝庆四面合围。太平军筑起了上百座营垒,围绕着宝庆挖掘了八十里长的壕沟。宝庆粮饷供应断绝,如果没有有力的外援,势必很快就将陷落。
面对着宝庆的危局,坐镇长沙的骆秉章、左宗棠当然不敢怠慢。他们赶紧调集兵力,把刘长佑、刘坤一、江忠义等部队统统派往宝庆救援,同时还向远在湖北的胡林翼求救。胡林翼见湖南老家告急,便派出了李续宾的弟弟李续宜率领一万余名湘军紧急南下增援。
此时,救援宝庆的湖南本地湘军已达两万余人,加上李续宜南下的上万湘军,以及宝庆城内近万名人马,湘军的总兵力达到了四万人以上。而石达开的太平军号称二十万,实际兵力大约在十万多一些。但是双方的兵员素质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湘军比太平军可要精锐得多。
7月4日,刘长佑率领本部湘军抵挡宝庆城北30里的高塘,准备侧面进攻太平军之背。
用兵灵活的石达开见清军援兵到来,便一面命令部队正面抵挡,一面命令手下的虎将赖裕新率领一支人马绕到刘长佑的背后,企图前后夹击,将其击溃。
然而,此时李续宜指挥的南下湘军已经赶到,赖裕新反而要陷入被夹击的状态,不得不取消了这次作战。
一计不成,再生二计,石达开随机应变,他看到敌军的营垒聚集在半边街、高家冲两处,便毅然决定夜袭敌营,而且他还决定,这一次由他自己亲自指挥这场战斗。
7月25日,石达开亲自指挥太平军对驻扎在半边街的刘长佑部湘军发起进攻。然而,湘军的营垒防御坚固,太平军从天黑打到天亮,又从天亮打到天黑,始终就是攻不动。
石达开这时有些急了,他命令赖裕新必须三天之内把半边街给拿下来。于是,赖裕新调集部队,继续向着刘长佑发起了猛攻。
然而,石达开只顾了猛攻半边街的刘长佑,却忽视了刘长佑后面的李续宜。
李续宜见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打半边街,便趁机带兵西移。7月27日,李续宜带兵秘密接近了宝庆城东北的田家渡,在这里突然向着太平军的阵地发起了猛攻。太平军猝不及防,结果设在田家渡的七座营垒均被李续宜攻占,损失两千余人。更重要的是,太平军对宝庆城的包围圈被打破了,外面的粮草可以运到城里了。
石达开得知这一情况,立即亲自出马,带领所有的预备队扑向田家渡。这样,宝庆会战的最高潮就要到来了。
(五)
石达开一向善于打巧仗,在决定生死命运的时刻,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看家本领。
在向李续宜的湘军阵地发起进攻的时候,石达开依然用小股兵力正面引诱敌军出击,同时派出大队人马包抄敌军后路,期望着能够前后夹击,一举击溃敌人。
然而,李续宜看破了石达开的意图。他将湘军兵力分成三部分,少部分人马留在营垒内坚守不出,一部分人马埋伏在附近的山谷随时准备出击,还有一部分骑兵部队则反过来偷袭太平军的后方。
7月28日,太平军首先向李续宜的大营发起了进攻。但是坚守大营的湘军稳如泰山,太平军面对着湘军的火铳、抬枪反而畏缩不前,不敢舍命冲锋。
当太平军的人马在湘军营垒前越聚越多时,埋伏在山谷内的湘军奋勇杀出,同时,湘军的马队也向着太平军后方的营盘发起了冲击。在湘军的进攻下,太平军全线崩溃,兵败如山倒。李续宜指挥着湘军一口气攻破了太平军35座营垒,缴获无算。太平军伤亡八千余人,有48名将领被湘军生俘。太平军在资水以西的阵地全部丧失,对宝庆的包围被彻底打破。
面对着这一严峻局面,石达开还想孤注一掷,最后拼一把。8月13日,当李续宜率领湘军渡过资水,进军到贺家坳一带时,石达开派出最后的生力军向着湘军发起了反击。
两军在贺家坳展开了拼死激战,但是最终的失败者还是太平军。8月14日夜,石达开不得不下令部队全面撤退。由于通向四川的道路已经被封死,太平军只能向南撤往广西。
李续宜、刘长佑、刘坤一等人指挥湘军一路追杀。太平军溃不成军,伤亡惨重,许多将领或是战死或是被俘。当撤退至祁阳水田铺时,石达开还组织了一次伏击战,上万名太平军将两千多名湘军包围了起来,但是却始终无法吃掉对方,结果此战又败。
此后,石达开率领残部慌不择路,继续一路南逃。最终于8月27日,逃入广西全州境内,而他手下的人马显然是已经折损了大半。
(六)
宝庆战役的惨败是石达开有生以来最大的败仗。这场战役失利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因为石达开部下太平军的素质太低了。据湘军的报告,他们在抓获的太平军俘虏中竟然发现了大量鸦片烟鬼,由此可见,石达开在扩军时已经是不分良莠,不加选择了。虽然石达开还是一如既往神出鬼没地用兵,但是兵已不堪用,根本无法实现石达开的作战意图,失败就在所难免。
当然,石达开失利的深层次原因还是我们前面分析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他一个都没有能够解决,自然而然就会导致像宝庆战役那样的惨重失败。
石达开退入广西之后,手下将领的人心更加涣散,出走的队伍也越来越多。很多跟随他多年的老将如傅忠信、童容海、朱衣点、吉庆元以及石达开最新提拔重用的汪海洋、谭体元等人都纷纷带领本部人马离去。
不过好在广西当地的农民起义甚多,尤其是天地会的人马不少。石达开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所以在广西又转战了两年。然而,随着清军源源不断地进入广西,石达开无法立足,只好于1862年初经湘西进入湖北,随后进入四川。在四川转战一年半左右,最终于1863年6月兵败大渡河,被俘身亡。
这便是一代军神石达开的人生悲剧,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很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