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夏朝》是怎样把古埃及文字解读为汉字的
《发现夏朝》对夏朝的考证是基于文字证据解读的,其科学性、正确性如何呢?针对《发现夏朝》的文字解读方法,经常看到质疑者们有两个代表性的评论:
一种说,“就是文字对比,
没有考古证据”,
一种说,“象形文字都长那样,
没有好奇怪的”。
之前,我以为这纯属恶意攻击。现在意识到,确实有人真的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认知的不同和差距。对于第一个问题,显然,要么质疑者根本没有看过《发现夏朝》,人云亦云;要么质疑者是不是竟然无法理解同时代考古文字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考古证据?《发现夏朝》依据的对比文字,一方面有中国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这些当然是有考古依据的;另一方面,依据的是古埃及文字,这些文字当然也是有考古证据的。笔者在考证过程中,尽量找到古埃及文字原始图形,但有部分文字是经过埃及学者们“二手”给出的,这些“二手”文字当然也有考古原始图形的(因为笔者是基于互联网上的考古材料,有些原始文物未上网,就难以找到),只不过经过埃及学家之手后,被进一步“标准化”而失去了原有文字图形与甲骨文直接对比时的“韵味”。在所有考古证据中,文字证据是最为重要的考古证据。不能说文字证据不是考古证据。而《发现夏朝》通篇都是用同时代的古埃及考古文字作直接证据来证明。有些质疑者很奇怪,他们可以把各种没有证据的想象乱猜当成证据,而当真正坚实的考古证据和科学论证方法放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却又“看不到”证据了。
至于说“象形文字都那样”,听起来好像很有蛊惑性,实际上是极其无知和无理的思维。本文重点就是要问答这个问题。这就需要从古人是如何造字开始说起。人类最早的文字出现于5500年前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随后不久,古埃及人把“象形文字”进行系统化。但是问题来了,简单描述具体物体,比如鸟、鱼、口、手等,确实象形文字大概都长差不多,都那样,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又该如何用象形文字表达呢?比如父、年?之前,笔者写过“基于古埃及象形符号的汉文字形成研究”(参考:基于古埃及象形符号的汉文字形成研究),本文则继续深化解说之。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或造字方法。“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现在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序》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条例之后才造汉字。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大约周代到汉代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许慎《说文解字序》: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去掉转注、假借两种用字说法,剩下四种又分为两类:
独体造字法:象形、指事
合体造字法:形声、会意
在独体造字法中,所谓指事,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等较抽象中的东西,如上、下字的表达。实际上一些指事字还是属于合体造字法。在合体造字法中,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意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 jìn ]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常说的“文字”二字,实际上文和字的含义是不同的!所谓“文”,就是最初的“依类象形”,就是一个个独立的象形符号;所谓“字”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组合起来派生而成的。“文”和“字”就是最初造字的两种方法,也可以用“象形”和“形声”两种基本方法表达。在甲骨文系统中,我们已经很难分辨出“文”和“字”!因为迄今在本土未发现甲骨文字的象形原型字!英国独立学者亚伦·加德纳(Alan Henderson Gardiner,1879-1963),对古埃及学主要贡献是埃及语法和加德纳符号集,他收集了大约七八百个独立的古埃及象形符号,这些象形符号就是对应“文”。当根据加德纳符号的含义与对应的汉字进行对比时,发现在形、音、意三方面基本上都存在系统性的对应关系,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汉字系统中的“文”的个数,大约在七八百个左右,例如下表举例:
当我们观察上表中这些独立的象形符号"文”时,可以看到日、月、禾、瓜、心等这些描绘具体物体时,说象形文字都长那样,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上面父、母、子、年、宋、泰等这些字,是抽象概念,古埃及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父字为例,古埃及人竟然是用头上长两个角的腹蛇这种动物来指代父亲!
这是何道理?古埃及人非常擅长观察大自然,往往喜欢借用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来比喻一些抽象概念。古埃及人为何借用腹蛇代表父亲,笔者暂时未明。但是比较汉字的“父”字的形、音、意,竟然跟古埃及的腹蛇象形符号的代表的形、音、意几乎是完全一样的!甚至汉语中“腹蛇”,英语中的"Viper(腹蛇)”,都仍然保留了父字的音根f。这或可以理解为“比喻借用”法,用象形符号来表达抽象概念!
再比如,“年”是表示时间的一种抽象概念,又该如何表达呢?很多人喜欢看着甲骨文字形去猜,但是“年”这个甲骨文字形,很多人连想象去猜都不好猜了!那么古埃及人又是如何表达“年”这个时间概念的呢?如下图左边,是第一王朝时期的一块乌木板,是出土于阿拜多斯第一王朝墓地的考古文物证据!
这种文物叫做“年鉴板”,其右边有一个象弯钩、中间有个疙瘩的符号,这个符号实际上是剥掉了树叶的棕榈茎符号,其音标包含有n音,这个符号的形、音、意三个方面与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符号也是出奇的相似!这是巧合吗?这能够用象形文字都长那样来解释吗?不错,我们可以理解为古埃及的“年”与甲骨文的“年”都是依赖于具体某种物体的比喻借用,但为何古埃及人和商人都选用了相同或相似的物体呢?这是巧合吗?棕榈树是尼罗河流域最主要的树(另外一种是椰枣树),树有年轮,这或许是古埃及人选用剥掉树叶的棕榈茎(代表树的年轮吗)作为“年”这个抽象概念象形原型的原因吧?但是中国中原地区哪来的棕榈树呢?商人为何也用类似棕榈茎的符号呢?这种事情就需要动用大脑逻辑去思考了!而不是拍脑袋YY! 所以,说“象形文字都长那样”是很无知和无理的!
再说“字”,古埃及有很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的固定组合,来表示许多抽象的概念以及国王等的名字!比如古埃及人用太阳和鹅两个符号组合,表示法老是“太阳神之子”,而这个组合与汉字“朕”甲骨文字形又是非常相似,而中国皇帝也叫“天子”,又自称“朕”!请那些说“象形文字都长那样的”的质疑者来解释下,为什么甲骨文的“朕”与古埃及法老的“太阳神之子”头衔那么相似?
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国王名字前面还出现了“两女神”头衔名字标识,这个标识是由眼镜蛇、秃鹫鹰、站在两个篮子符号上的固定四个符号组合来表达的。这个固定组合与金文中“姒”字又是非常相似,而姒就是夏朝的王姓! 始祖大禹!请那些说“象形文字都长那样的”的质疑者来解释下,为什么中国记载的夏朝王姓姒字与古埃及第一王朝开始的“两女神”头衔名字标识也长得那么象?这也是巧合?也是象形文字都长那样?
再说人名,下图还是第一王朝时期的乌木板文物,图的右上方是第一王朝Den法老的名字(名字放在鹰下方的方框中),在DEN法老的左边是他农业大臣的名字,叫Hemaka。
Hemaka的名字组成符号很复杂!有举双手、镰刀、绞丝(亚麻束)、蜜蜂和带有链子的印章五个符号组成!而这五个符号组合与甲骨文的一种“弃”字又是非常的相似;另外还有一种甲骨文“弃”,被人解释为把篮子中孩子扔掉(好残忍),与Hemaka名字中举双手、镰刀、印章三个符号组合又是非常相似!
这么复杂的符号组合,与“弃”的字形如此相似,这又是巧合?请那些说“象形文字都长那样的”的质疑者来解释下,人名字如何用象形符号来表达?人名字为何也长那样?还有,周人先祖“弃”的夏朝农官身份也与Hemaka的身份相似,这也是巧合?
辛、心、信这几个字在笔者早前文章中都有解释,为什么辛、心、信这几个字发音相似呢?
因为它们对应的古埃及原型“字”中都包含有心脏这个符号!这个符号既表音、又表意。这些“字”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象形符号组合而形成的,其造字法类似于形声法!在古埃及象形原型中,这些符号都是独立分开的,但是现在的汉字已经把原有符号连成了一体,这是因为迁徙导致象形文字发展的结果。除了仓颉造字(对应古埃及托特和赛斯哈特造字)一开始归纳的一些简单象形符号文,后来由文组合派生出的字都是有起源时间和一段历史故事的!请那些说“象形文字都长那样的”的质疑者来解释下,辛、信这些字是怎么起源的?为何与对应的古埃及字也是那么相似?并且还能解释中国的历史记载?
2008年湖北大学有篇硕士论文:从《观堂集林》看王国维古文字研究,作者邓新蓉,她总结了王国维破译甲骨文时用的一些方法
字形类比法
依例推勘法
形音义互求法
偏旁分析法
文化史考证法(以史证字,以字证史)
同声通假法
在笔者考证夏朝过程中,这些方法或全部用到。除了这些方法,笔者还有更多的古埃及圣书体与古汉字对应的考证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代和资料的局限,王国维文字考证也会有错误,也在所难免)。比如最典型的文化史考证法,实际就是以史证字、以字证史的互证法。比如古埃及前王朝几位国王名字,竟然与尧舜禹的甲骨文字形惊人地相似!这只是用字形瞎比划出来的吗?请那些说“象形文字都长那样的”的质疑者来解释下,为什么会这样?这能用“象形文字都长那样”来解释吗?实际上,笔者先是用记载的历史做对应,然后用文字的名字去验证!再用国王顺序来证实历史!这就是以史证字、以字证史!
再比如,笔者在博客上公布了古埃及第一王朝王表的破译结果之后,看到有人曾经在某个群里发过说是“逸空”破译的第一王朝王表名单,他的结果自然与我的结果完全不同。逸空是学美术出身,他所谓的破译,就是典型的根据“美术字形”去猜的,没有实际的文史求证逻辑。第一王朝国王名单,前两位名单可以根据中国记载的夏朝王表先做禹和启对应,并可以得到字形的验证,但是启之后呢?笔者当时在这里遇到了很长时间的困惑,因为中国记载启之后是太康。但是当笔者用“太康”名字去验证第一王朝对应启之后的哲尔国王名字时,无论如何都对应不上。但是中国典籍记载启还有个儿子叫武观或五观,当用“五”字去验证哲尔的名字时,立即就对应上了,因为哲尔的名字就是古埃及的大写“五”!于是乎笔者立即意识到中国记载的夏朝王表在启之后发生了问题,随后笔者的研究揭开了中国记载的夏朝丢失1300多年的历史,以及丢失的原因。在注意到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最后一段话中记录的姒姓十二氏之后,笔者根据这个文史记载,很快就完整破译了第一王朝王表的汉字名单。
《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国语·周语》:“有夏虽衰,杞、缯犹在”
笔者根据上面记载,提取了杞、缯、彤、辛、褒、男、冥、费、斟、扈这些字去逐个与第一王朝国王名字比对,终于找出了杞、缯、彤、辛、褒、男对应的第一王朝法老名字,并且理清了顺序,同时还找出了冥、费、斟、扈等姓氏起源的考古文物原型。这又是典型的以史证字、以字证史方法的应用。请那些说“象形文字都长那样的”的质疑者来解释下,为什么古埃及第一王朝九位法老名字与司马迁记载的姒姓十二氏中的许多字那么相似?这是因为象形文字都长那样?
(古埃及第一王朝王表与对应的汉字名)
文化史考证法,除了可以以史证字,以字证史,来还原夏朝王表之外,还可以以地理证字,以字证地理,从而还原典籍记载的夏朝都城和地理。比如尼罗河的象形名字就是“河”字,这是通过与黄河存在对应,再用字形验证来求证的,这是古埃及人迁徙到黄河流域之后的地名迁徙结果。又比如齐字象形原型实际上是古埃及的纸莎草束符号,因为纸莎草束是尼罗河三角洲的象征代表符号,把黄河三角洲对应到尼罗河三角洲,就可以求证出齐字。
用此方法,夏的都城阳翟、亳、濮都已求证出,不再赘述。一个朝代的王表和都城都已经用确凿的考古文字和二重证据法逻辑得到证明,那么这个朝代是不是已经得到证明?王国维就是这么证明商朝的,从而使得商朝成为信史。而《发现夏朝》给出的证据更要多很多很多倍(300~400个汉字破译),逻辑更科学系统完整。实际上,《发现夏朝》不仅仅只是证实了夏朝,更是重新完整构建了2000多年的夏朝信史!
由于手抄写文字,极容易变形被误认,所以在古王国时期,古埃及人把象形文字符号标准化,并刻写在神庙上,这样了就有了一个参考标准,神圣的文字就不容易因为传抄而改变。但是一旦古埃及人迁徙之后,失去了象形符号参考标准,在传抄过程中就非常容易被误写误认,这样文字发展开始了。汉字被认为是“独立创造,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但是考古在中国本土并未发现如何从图画演变成甲骨文、金文的考古证据。实际上汉字的象形图画原型就是古埃及圣书体文字。但从古埃及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汉字,经历了5000年的演变发展过程,有些文字如尧、父、泰、康等在形、音、意三方面基本与古埃及原型差别不大;更多的是字形和含义保持一致的字,如君;有些文字专有含义仍然保持一致,但由于字形相近而发生某些流变或传抄错误字形误认,如朕等;有些文字字形与古埃及原型相近,但产生更多的衍生含义,如槐、芒等;还有今天不同的一些汉字对应同一个古埃及原型,如康、甲都对应圣甲虫;有些图画字、装饰字是对古埃及原有绘画的素描;还有一些字可能是古埃及人迁徙到中原后根据记忆埃及实物原型而新造的字,如王、龙、凤等。这些都是笔者在破译古埃及文字过程中曾用到过的方法。
笔者相信笔者文字破译方法是科学的。但确实也有一些爱好者喜欢用字形图画简单比对后就下各种结论的,但那不是笔者方法,也是笔者要坚决反对的。比如在哈拉巴文明王表都还没有建立情况下,有人就把哈拉巴印章上的牛头符号给解读成舜,实际上他就是看了笔者给出的舜甲骨文字形,然后把双手给移花接木想象成是牛角,这就纯粹属于想象乱猜性质了。现在已经有一些埃夏论爱好者,也在加入破解文字行列中,但希望大家能够掌握正确的解读文字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单凭字形去想象猜测,没有其他逻辑验证,什么都证明不了,且容易给反对者提供攻击的靶子。
更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