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农村消失的说书艺人

农村消失的说书艺人

梅香生||湖北

在广茅的农村,乡土文化里曾经最为流行的莫过于说书。

过去,农村说书的艺人很多,他们走村串户,到处赶场子。

于是,人们经常能看到这些艺人的身影,听到艺人铿锵有力的声音和或快或缓或大或小的鼓点声。

小时候在农村,我也非常喜欢听说书,尤其是那些年长的说书人,他们有着丰富的说书经验,说书时声情并茂,故事引人入胜,令人佩服。

我发现,凡是谁家办喜事必会请当地有名的艺人来说上一场,有时还不止请一个,最多时我看到有请三个艺人来说书的。

他们各占据喜宴的一个方位,同时开说,虽然有些互相影响,但总体来讲能听得清。

三个艺人往往都各自暗中较劲,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来。这样,我们这些听众便能欣赏到十分精彩的节目。

这也许是办喜事的主人家有意这样安排的,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有面子有排场,更有让艺人同台竞争亮出各自最好的节目的用意。

我发现,那些说书艺人多是盲人,他们眼睛看不见,却能将一个个很复杂精彩的故事说得十分圆满。

我不知道他们是用什么途径掌握这些故事的,因为不可能看书,在农村学盲文的盲人基本上没有,也难以买到盲文书。

我猜想,那些盲人说书人,是通过师徒传承学会说书的,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是靠师父的口授,一点点记下来的。他们往往有着过人的记忆力,脑子里不知记下了多少故事。

我认识的一位盲人说书人,他说他脑子里足足记下了两百个较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会轻易忘记。有一次,他连续说书五个多小时,一口气说了二十多个故事。

农村说书艺人随身携带的说书工具十分简单,一个用几根竹杆编的鼓架,一个小牛皮鼓,外加一个快板。

击鼓打快板是最基本的功夫,一般说书开场时会打一阵鼓,那鼓点忽急忽慢,忽大忽小,忽短促忽悠长,足见功夫。好的开场鼓能够一下子把人吸引住。

而说书人的说唱功夫更是了得,字正腔圆,吐词清楚,一动口仿佛具有磁力,大家都安静下来,仔细地听,仔细地品。那场景至今难忘。

如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农村人进城务工者日渐增多,农村已没有往日的热闹,而那些说书艺人也因为听众越来越少渐渐改行。

可惜,现在在农村已很难找到说书艺人的身影了。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梅香生,武汉作协会员,喜欢用文字表达对所有美好的敬意。累计已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大公报》《杂文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读者时代》《长江文艺》《思维与智慧》等全国六十余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时评等作品200多万字。有诗歌和杂文曾获全国奖项。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来稿选粹】黄金堂|​​品读《三国演义》 似与故人对酌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品读<三国演义>  似与故人对酌 前不久,单位为了发掘和展现教职工才艺,提出了一项颇具创意的活动,倡议教职工自己录制一个短视频,体裁不限,内容 ...

  • 经典散文:乡村夜话

    来源:现代散文网 其他平台转载请标注作者和来源 乡村夜话 作者:林五月生 每当夜幕降临,璀璨夺目的灯光夺去城市夜的黑暗,看着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城市夜生活,不由自主地会想起家乡那充满温馨的乡村夜生活. ...

  • 吴伟的《流民图》

    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有三幅<流民图>传世,分别是明代画家吴伟的<流民图>.周臣的<流民图>和近代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这三幅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 ...

  • 【朝花夕拾·西元村记事】难忘70年代,那些沿街卖唱的盲艺人

    点击上方关注<苍岩风>! 风者,风物也!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 (沿街卖唱的老艺人  网络图片) [朝花夕拾] 那些沿街卖唱的盲艺人 文:赵鹏飞 记忆中,我家住的那条街巷叫"老母阁 ...

  • 手脚少动,四大皆空,功夫上身快!常理:少...

    手脚少动,四大皆空,功夫上身快! 常理:少了一条胳膊的人,另一只手的力量会特别大.打拳时,想象着两只胳膊都没了,变成了两条袖子(意思是少用,不能误解).你只能用身体拧来拧去的运劲发力跟假想敌打,当然功 ...

  • 《行摄生活》-<向天而歌>-连载7

    在边缘,在向往 1. 参与红色太行的塑造{1} 从什么年代开始太行山盲人有了自己的组织?左权县的许多历史是从 1937 年开始的,1937 年以前的历史只有少量的文字记载,但是还没有涉及盲人. 那个年 ...

  • 浓的化不开的乡情

    --评刘秉忠散文小说集<河套故事> 秉哥人很好,文章很土,土得掉渣,以至于返璞归真,站在了艺术的源头. 一本不太厚的书,捧在手中却是沉甸甸的.刘秉忠出书啦!三十年磨一剑,剑锋犀利,银光闪闪 ...

  • 姚村说书

    姚村说书 说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曲艺,大约起源于宋代.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有时也作广义使用,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 说书 ...

  • 牛家村的说唱

    之前说过,想写一点金庸小说里涉及到音乐的东西,希望大家别骂我不务正业喔! 只是想通过金庸的小说,去写写中国的古代音乐而已.第一次写这样形式的文章,肯定会有许多不足的,请大家多多担待啦! 既然金庸小说里 ...

  • 农村散文:消失的打麦场

    转眼间又到了麦黄收割时,农村又开始忙碌了起来.麦收季节是需要抢时间的,遇上刮风下雨会严重影响收成. 随着时代发展,机械化收割大大缩短了收割时间,但同样使曾经几代人争分夺秒抢收的记忆变得渐行渐远,随之消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腊八节,逐渐在农村消失的乡俗/李维维

    又是一年的腊八节了,面对网络上虚拟的问候和各种各样图片的腊八粥,让我们感慨多多. 二三十年前的腊八节,我们关中农家人早早都在为之准备.刚一入腊月就准备碾大珍子,买黄豆,准备所用的蔬菜.人们很看重这个节 ...

  • 散文:消失的家织布

    "穿新衣,过新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每逢春节前夕,在我的家乡,人们将自己生产的棉花加工织成布料,称为家织布,相对于舶来品的"洋布"来讲,也叫" ...

  • 如果中国农村消失了,那灾难就降临了!如果...

    如果中国农村消失了,那灾难就降临了! 如果一个家族不相信风水文化了,那基本可断定其三代而无继乃至消亡!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有强大的凝聚力,因为农村基本都是家族村落,有祠堂,有宗庙,有传承,有根文化,亦有 ...

  • 如果中国农村消失了,那灾难就降临了!如果...士绅文化是中国凝聚力之根

    如果中国农村消失了,那灾难就降临了! 如果一个家族不相信风水文化了,那基本可断定其三代而无继乃至消亡!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有强大的凝聚力,因为农村基本都是家族村落,有祠堂,有宗庙,有传承,有根文化,亦有 ...

  • 乡土散文:消失的锔锅匠

    那消失的锔锅匠呦 记得小时候,常有走街串巷,挑着挑子,操着一口南方口音的锔锅匠,从这村子再到下一个村子.那条担在肩上的竹扁担,一路颤悠悠地回应着那长长的吆喝声:"锔――锅――锔――缸哟――锔 ...

  • 舞龙、踩高跷、对山歌,这些元宵节习俗缘何从农村消失?4个原因

    舞龙.踩高跷.对山歌,这些元宵节习俗缘何从农村消失?4个原因 对于我们很多农村人来说,老一辈的人们都很熟悉元宵节的景象,曾经那可是非常热闹的,就如我们当地来说,时间长的一般要从初一闹到十五,也就是从过 ...

  • 夜读散文:消失的东赵小学(原创)

    文:胡殿红 (点击下方音乐结合一起读文章哦) 说它是个学校,倒不如说成庄院更为贴切.它座落于村的东南角,三面被农户环绕,东边紧邻一条南北街道.那时学校西边和南边邻家的墙壁成了自然围墙,北边八间红砖瓦房 ...

  • 散文||农村来的小男孩(三)

    农村来的小男孩(三) 张守权||黑龙江 时间,进入一九七三年的小雪季节.恢复健康的他呆不住,便跑到大哥家做家具.半月时间,他完成了炕柜.地柜.四个京凳的制作,木料都是从烧柴堆里挑出来的,没动用一根成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