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大智慧的人,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世界”

什么才是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思是真正的本事,真正的大智慧,是“自知”,是懂自己,为什么?

我们都是“不自知”的

我以前也写过【自知者明】,但我现在才意识到,原来自知者明没那么简单,99%的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不自知】的。

我们在生活里面,都是被本能主导着自动化对接着一切的。

举例子说明:比如从众心理

我在之前多篇文章中写过人的这个心理现象,一开始觉得没多少可写,但不断深入思考后,才发现从众心理不简单,它几乎影响着我们生活里面的每一个时刻。

只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这就是第一种不自知。

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电台【罐头笑声】,当出现罐头笑声时,我们也会跟着笑,有时候也并不一定笑出来,但是内心也会被影响,认为这段内容比较好。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经常看的《老友记》,我才突然间意识到,那些背景笑声都是罐头笑声,而我当时以为是真实的观众笑声,当这样的笑声出现时,会天真的相信其他人也在笑,会不自觉的认为那一段内容比较有趣。

你可能会反驳,说你并没有受影响。

我经常会留意闯红灯现象,并且有时还利用这个心理现象来影响人。

如果你细心留意,所有人,都在等红灯过马路时,几乎大家就乖乖的等,但是如果有一个人闯了红灯,就会有人跟着闯,这是一个明显的现象。

你可能也经常被别人影响着不自觉的闯了红灯!

这就是不自知!

本能被从众心理主导着,而你以为是你自己在选择

你可以自己实验一下,并且利用自己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来影响他人。

这个现象我们肉眼可以直接观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观察甚至自己实验,而这个现象,可以全面推广到我们生活里面,它几乎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全面表达,而且我们被影响着还不知道!

我们在其中而不知,我们完全被左右而不知。正如你以前跟着别人闯红灯,你还往往认为是你自己做的决定。

比如你交朋友,你的朋友有什么习惯,你几乎会不自觉的向他看齐,而你往往以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但这只是借口。

一个更明显的现象,就是你对一个人笑的时候,别人也会跟着笑,或者心情好起来。

你对别人愁眉苦脸的时候,别人也会愁眉苦脸,你指责对方的时候,往往对方也会攻击回来。

我们时时刻刻被生活中的每个人影响着!

特别是被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比如说同龄朋友等,我们会特别介意他们怎么说,而我们几乎就会被“他们”的说法塑造着。

从众心理在社会里面就表达为社会认同,我们都有这个心理需求,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大脑才会觉得有快感,人生才会觉得有意义,这是内置到我们的本能的,它在我们的大脑里面,表达为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可以时刻复制同伴的一言一行,这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同伴的感受,使得我们能够与同伴心连心,共同奋斗作战,这正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独特的能力,它正是我们分工合作社会的基础。

因此这个现象在人性里面全面表达。

没有足够的知识 ,人是很难走自己的路的,我们总是在不自觉的“跟从”,而往往我们“跟从”了,还认为是自己主动做出的决定,就好比那些跟着闯红灯的人,都会认为是自己选择闯。

你可以试一下,当你对小孩发脾气时,小孩也会对你发脾气,小孩是最不会隐藏的人,你对他怎样,他就对你怎样,你对他笑,跟他玩,他就跟你笑跟你好。

我以前网购的时候,我会首先选择销量高的产品,我会认为这样的产品更靠谱,其次会看大家的评价,我相信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在其中而不知。

当我变成商家的时候,我不再相信这些了,我才知道这些是怎么做出来的,但即使这样,我们的首要本能还是会默认不自觉的就认为“从众”的好,因为我们的本能都有从众的倾向。

从众心理对我们的影响,几乎可以用“决定性”这三个字来描述。

我还可以大量举例下去,并且你会发现,人生几乎就是被“从众”决定的。

我几年前运营一个电商品牌的时候,我们会制定很多策略,而其中有相当大部分的策略,都是通过研究竞争对手而做出的,当时觉得这些策略都是自己思考而得出的正确的决定,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几乎大部分都是不自觉“跟从”的结果。

我再举一个直观些的,我自己经历过的例子:

有一次我在公园里跑步,由于公园环境实在是太好了,我当时决定要来一种享受式的慢跑,但是跑着跑着时,有一个跑者超过了我,我瞬间有一股不服输的想要反超的冲动。

而同时,我又瞬间觉察到了我的这个冲动,于是,我调动我的前额叶,告诉那个想要去“跟从”的本能,说:“我没必要为了去比较,而使得自己无法享受眼前悠哉悠哉的慢跑”。

这就是我的一次反“从众心理”的自知。

实际上,由于我经常在生活里面观察这些事情,使得我在很多场景下,能够实现“自知”而不去跟从。

我估计都有一年多不再刷朋友圈了,人都喜欢炫耀好东西,朋友圈的人几乎都是晒好不晒坏,刷朋友圈会使得你感觉被“比下去”,或者不自觉被植入了欲望,而这些植入是润物细无声的,你往往看完了,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影响了。

甚至你在生活里面,往往莫名其妙就心情不好了,或者是朋友的一句话,或者一条朋友圈,这些往往都是类比法则在背后发挥影响,而它的本质也是从众心理。

类比法则的底层原理,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类比法则》

从众心理这个思维模型的影响是如此之广,我将会在实战篇中出一个单独章节,进行更全面的讨论,我们力求把这个思维模型彻底内化成自己的本能反应,使得我们有能力对应生活中大量的负面的从众心理。

这就是智慧的难度,我们所要面对的,是那些根植在我们基因里面的本能

本能的偷懒原理

比如,大多数情况下,我也会跟着上自动扶梯(几乎所有人,都会不自觉的上自动扶梯),但是这一次我意识到了本能的偷懒原理及从众心理,于是我选择走步梯。

或许你会反驳说,这还需要考虑吗,能省力就省力,不正好吗?

本能的偷懒原理在生活里面也是全面表达,我这里首先是让你直观感受一下这个原理,其次【能省力就省力】,这实际上是很多问题的罪魁祸首。

比如好吃懒动,是人类在丛林时代的一种最佳生存策略,因为那时候一方面能量有限,食物缺乏,而另一方面每天的捕猎及寻找食物的活动量很大,因此,在非觅食时,那些懒动的基因更容易在缺乏食物的丛林时代生存下来。

而今天正好相反,我们不但食物充足,而且办公室的生活使得我们不用过多的活动量就可以获得生活资源。

而问题正在于,我们好吃懒动的本能没变,但环境正好反过来了,结果,在这个本能的驱动下,我们不自觉的饮食过量,而且还活动量太少,这就是所有现代富贵病的根本原因。

而几乎所有人,在其中而不知,丛林时代的本能,好吃懒动是为了让我们生存下去,而今天如果你还顺从这个本能,那正好是让自己更快的出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学习智慧,很多让我们的大脑有快感,让我们觉得舒适的本能,正由于它是丛林时代的产物,而今天的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这些本能如果还任由发挥,那么它却表达为戕害作用。

比如我们喜欢吃的本能,你或者会认为,喜欢吃有什么不好?

在丛林时代,喜欢吃是第一生存要素,而今天你如果还放纵吃,那却是致命的要素

比如丛林时代缺乏食物,饥一餐饱一餐,因此,我们体内就出现一组节约基因,会把偶然吃饱的能量储存在脂肪上,这在那时是基因活命的策略,因为经常会发生连续几天找不到食物的情况,此时就会把储存的脂肪消耗掉。

而今天正好相反,环境已变,但是人的基因没变,今天食物过量,这些勤劳的基因继续努力将你好吃的本性下过度的食物全面储存在脂肪里面,但是今天却从来没有把这些脂肪消耗掉的机会,我们不仅还大量的吃,而且还极度少动,这正是今天很多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本能的偷懒原理还体现在我们的用脑习惯上。

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我们的大脑的用脑原则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因为大脑重量占体重2%,却要消耗高达25%以上的能量,这在缺乏食物的丛林时代是致命的,因此只要使用的智能可以应付得了其他动物即可,太多用脑的基因反而会被淘汰。

另一方面,丛林时代也从来不用思考明天,思考了也没用,所有的生活资源都是自然天成的,不是思考就能得到的。

因此,丛林时代的最佳用脑本能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今天刚好相反。

你要获得资源,你必须竞争得过你的同伴,而且谁对未来预测得越准确,谁在未来就越有优势,因此,今天的王者往往首先是打破了自己的这个偷懒的用脑本能的人。

比如,我经常在文章中强调真正的学习是停下来思考,但是我发现停下来思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往往是从头读到尾,极少是会主动停下来思考的,即使偶尔停下来,也会有一股强烈的,想要尽快读完那本书的冲动。

不想思考的本能,时刻向我们发起进攻。

因此,当我在训练让自己长时间或者高频率的停下来思考时,我必须时刻的通过我的前额叶说服自己,才有可能保持这样的状态。

因此,所有这些在本能的不自觉的主导下,完全顺从本能的做法,就都是“不自知”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老子会说自知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明,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的人。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才能自知?

我们这里的方法,就是运用本能思考法,刻意练习将那些最有价值的思维模型,内化成我们的直觉

内化思维模型

如何才能自知?如何内化思维模型?

这里主要是用到我在《本能思考法》里面提到的思考技巧。

我直接举例,具体原理请参考《本能思考法,爱因斯坦:我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

比如前文提到的闯红灯的例子,我在这里向你指出了这个例子是【从众心理】,这句话向你表达了2个意思:

  • 从众心理是知识点,是一条原理原则。
  • 而闯红灯是一个例子,一个现象,一次经历或者一个经验。

请重点区别知识与例子,它对应我们大脑:

  • 知识对应前额叶。
  • 例子,经验经历,现象及情景对应我们的本能动物脑

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知识,不学习思维模型,不对生活经验进行提炼,像小孩一样,那么他就生活在经验世界里面,如闯红灯就是一次经历。

我们平时读书读文章,之所以没用,最大的原因就是学习到的知识模型与真实的生活隔离了,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没有把知识与生活链接上,这是读书无效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生活里面,会有无数次这样的经历:

  • 有时候,你看着一个人闯红灯,别人也跟着闯了,你当时只是看着,没动,但你不知道为什么。
  • 有时候,别人闯了,你也跟着闯了。你觉得是你自己想闯。
  • 有时候,你闯了,别人也跟着闯了。

这就是三次经历,但是背后都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从众心理。

我们在生活里面,有大量的场景与经历,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经历层面,永远会有数不完的经历。

一方面读书时没把知识链接到生活,而另一方面却在生活里面不断的重复对同类经历碰壁,但又不把这些生活场景进行提炼,因此,这是无效生活

无效生活与无效读书,就会造成一个平庸的你

现在,我告诉了你这三个场景是从众心理,那么你大脑里面就发生了变化

存储在前额叶的知识【从众心理】,链接到了这三个场景上,下次,如果你再经历这三个场景时,你的前额叶上就有对应的知识了。

当然,你的大脑要真正变化,你还得做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将我前文举例的经历,转化成你自己的经历,这个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内化

你在经历同样的场景时,你的本能依旧会不自觉的“跟从”,但是由于是同样的本能场景,在激活场景的同时,由于它(神经元)也链接着知识,于是立即激活前额叶的知识。

于是,前额叶会向本能发出警告,说:“本能,你现在正在跟从,这并不是你自己真正的选择”。

又或者,我再告诉你一个从众心理场景,如酒家门前坐满了人,你的本能依旧会不自觉的跟从,但是由于我在告诉你的瞬间,你的前额叶里面的【从众心理】这个知识点又多了一个酒家门前坐满的场景。

于是,你的前额叶在本能经历这个场景时,也会发出警告,说:“本能,你最好确认一下这些人是不是托”。

于是,你在瞬间能觉察到,你在这2个场景下,可以自知,你对这两个场景有了处理与面对的智慧

转化成你自己的经历

你在转化经历的过程,已经将模型内化成直觉了,所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定要转化成你自己的经历

但是,我们的生活里面,每天会经历无数的场景,对于那些没有链接上【从众心理】的场景,在我们经历的时候,前额叶几乎是不可能激活的,因为神经元的路没通上。

这就是为什么智慧会如此之难的原因,我们必须在大脑里面全面构建这些知识模型与情景

于是,想要更大程度的在生活里面自知,那么就表达为,我们就必须把【从众心理】这类知识思维模型链接到更多的场景上,而且这些场景,最好都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甚至产生较大情绪的,才会在我们的本能里面牢牢存在着。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在生活里面,把场景去对应到知识模型上,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叫把情景对应的原理原则上。

用我专栏的话来说,就是把情景更多的对应到思维模型上

比如我前文所提到的两个思维模型:从众心理与偷懒原理,当我们不断的把这两个思维模型链接到我们生活里面的更多场景时,我们在生活里面,就会越来越“自知”,越来越有智慧。

比如我就是通过不断的对大脑偷懒原理与现实生活里面,我不自觉偷懒的经历进行不断的反思后,使得前额叶与场景建立了链接,结果我在进行快速阅读这类不想用脑的事情时,前额叶就会发出警告,结果,“自知”的同时,突破了自己的偷懒本能,进入真正有智慧的思考状态。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而要想全面自知,产生全面的智慧,我们首先必须把本能的思维模型给提炼出来,同时把生活里面尽可能多的情景也给挖掘出来,然后把这两者链接上。

比如,我们首先必须把如下这些丛林时代养成的本能模型给提炼出来,然后对照自己的生活进行全面的刻意练习,全面的转化与内化。

本能的遮蔽模型几乎对人是决定性的,它的范围之广,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里只是一些参考,一些比较典型的本能模型。

我现在才意识到,为什么古往今来,智慧从来都是一件让人说不清的事情,因为,即使我们人类已经把所有的知识提炼出来,但是对一个人的大脑来说,他还必须去把知识跟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一对应上,只有这样,真正的智慧才有可能产生。

然而这却是一个浩瀚的工程,这正是智慧的难度。

而对我来说,也正是意义所在,因为面对这样一个有挑战的事情,让我更为兴奋的想要把这些知识与本能的东西都给挖掘出来,并且用一个正确的方法,把这一切都内置到一个人的大脑上。

这个过程,不仅让我自己更有智慧,同时也能让所有愿意尝试的人也变得更有智慧,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或许正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

我将在【实战篇】中,将尽可能多的对本能的每一个原理进行挖掘与举例子,同时,本能学习法的最核心点是,我所举的例子,几乎都是我自己的例子,在你读到知识点与例子时,一定要停下来思考,将例子转化成你自己在生活里面真实经历过的。

否则,你的大脑里面的知识点,就无法与生活经历链接上,你就不可能做到在每一个瞬间做到“自知”,做到有智慧,这就是无效学习的根本原因。

再进一步,随着这个训练过程的深入,你会发现场景有无数之多,因为我们是活在现象层面的形而下的,当我们把思维模型融汇贯通后,我们将运用时刻反思的技能来提炼生活中的智慧,这就是有效生活

因此,我们却运用如下这些技巧,来强化我们的前额叶。

这就是智慧的过程,从在读书的时候,尝试将作者的例子转化成自己的经历并且与思维模型链接上,到达一定境界后,开始运用这些知识自己从生活里面提炼,此时运用的工具,就是时刻反思

因此,真正的大智慧,是有效读书与有效生活的结晶,是把最有价值的思维模型,内化成直觉的过程,使得你在本能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能直觉般的反应过来。

因此,真正的大智慧,是透过现象看背后思维模型的过程,是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世界”。

因为,当你反本能停下来思考的时候,才是你成长最大的时候。

(0)

相关推荐

  • 查理芒格推荐的 100 个思维模型!(吐血整理,推荐收藏!)

    来源:网络 整理 by A小蚊子丨ID:xiaowenzileyuan 点击右下角「更多-保存到我的幕布」 欢迎将此文分享给更多朋友,大家共同精进 查理芒格推荐的100个思维模型!(吐血整理,推荐收藏 ...

  • 没有经历就没有情绪

    ​请注意实际上"行"就是"经历",就是生活经历本身,就是我们的动物脑本身,这就是为什么"行"如此重要的原因. 知识必须在"行&qu ...

  • 多元模型思维,大佬们都用的高级思考方式

    偶然的一次机会,知道了<和时间成为朋友>这样一本书,知道了李笑来,一位新东方英语老师出身的创业者.这本书教会了我,人的思想就像操作系统的软件,需要不断升级.基于这个原则,这几年不断的学习关 ...

  • 你认知肤浅,在于你错误的用脑习惯

    关于读书的大脑原理,我觉得我还是得再写一篇详细地聊一聊,因为我不忍心看着专栏的用户走弯路. 小务虚经常在看着群里朋友们的交流,专栏用户就是不一样,大家都很精进,不断的讨论,还相互推荐很多书籍,大家确实 ...

  • AI“前哨”,知识图谱何以撬动千亿市场

    本文为京东科技新媒体对艾瑞发布的<面向人工智能"新基建"的知识图谱行业白皮书>的解读,转载请注明来源. 人类的知识体系.认知方式可能被人工智能学习并模仿吗?人工智能可以 ...

  • 中年loser的6大恶习,趁年轻一定要戒掉!

    音频版课程链接,让你解放双手,边走边听: https://www.ximalaya.com/gerenchengzhang/360476/332275820 凡事都有解 导语:看到题目你会以为只是质疑 ...

  • 情绪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吗?

    本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前几天在公众号的留言里,看到好几条相似的提问,很有意思. 问题是这样的: 情绪是不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我们要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不是尽量做到没有 ...

  • 把别人的人生当成自己的人生,去经历,去体验。

    ​如何把知识链接到本能上,才是最有效的. 在进入主题前,我们还是必须强调一下,我们人在生活的时候,用智的方式是怎样的,这两个部分分成前额叶与本能,重点理解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建立有效学习体系的关 ...

  • 为什么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可能是别人已经在经历开悟之坡

    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有时候总会觉得:为什么这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怎么这么优秀呢?难道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吗?别人家的孩子这么让人省心,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就不让 ...

  • 盲人运动员46岁时重获光明,却看到常人看不见的东西,画面太诡异

    笔者:扶苏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就能够发现,在阳光之下的尘埃也会散发出光芒,它们以细小微粒的状态分布在空气中,被风和呼吸所影响. 但是试想一下,有一个人他能够时刻观察到灰尘,并且表示 ...

  • 一日禅|人总得有点看不见的教养

    人间不束 等什么君 - 人间不束 当你需要吵吵嚷嚷向别人表现自己的教养之时,其实你已经没什么教养: 而当你自信于自己的行为举止,乃至生活方式.应世观念,你无往而不是在表演教养,这就是所谓从心所欲的境界 ...

  • 一日禅:人总得有点看不见的教养

    当你需要吵吵嚷嚷向别人表现自己的教养之时,其实你已经没什么教养:而当你自信于自己的行为举止,乃至生活方式.应世观念,你无往而不是在表演教养,这就是所谓从心所欲的境界.无微不至的教养,在你不经意间,也能 ...

  • 教育是回到人,去做看不见、难、慢且正确的事

    全文长 3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作者 | 舒大军,原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副校长,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创校校长 01 技术无法解决教育的很多根本问题 教育要依靠技术,更要回到人. 2008年,我牵 ...

  •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如何发现“看不见”的世界?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围绕唯心和唯物的讨论,便有了关于"我" ...

  • 于姣:看不见这世界的喧嚣 | 原乡诗刊

    看不见这世界的喧嚣 诗人:于姣  父亲的花儿 外面挂着寒冷的天气 里面的屋子没有火炉相伴 那些花儿 有些慵懒的睡着了 父亲迈着蹒跚的步伐 想要去叫醒它们 发现 它们都枯萎成了后来的样子 父亲的花儿 消 ...

  • 20)给看不见这世界的你

    亲爱的看不见这世界的你: 展信佳. 在你跳起来,辩解自己的眼神根本没问题之前,先不要着急,有几件事情想和你分享. 前一阵我和一个朋友碰面,她带上了五岁多大的女儿.我们一起从A点走到B点,到一个餐厅坐下 ...

  • 罕见!这组照片一般人看不见

    罕见!这组照片一般人看不见

  • 当你眼里只有分数、只有学习的时候,你可能就看不见人了(博)

    当你眼里只有分数、只有学习的时候,你可能就看不见人了(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