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殿试只考了三甲152名,康熙调来卷子:这成绩完全可列一甲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8岁的张廷玉从老家桐城来到京师,准备参加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试——会试。可不巧的是,康熙帝不久前刚刚任命张英为本次会试的主考官,这就意味着,要么张英放弃主考官一职,要么张廷玉放弃本次会试,三年以后再考。
按照清代的制度,父亲若是为主考官或副考官,那么他的儿子、亲属都照例要回避,不得参与本届科考。当然了,张英受命为主考官是皇帝的意思,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张廷玉就得放弃这次会试。
张英回到家中后觉得内心极为愧疚,不敢见到风尘仆仆赶来的儿子。会试三年一期,青春有多少个三年,错过了就错过了。不过不告诉儿子也不行,迟说不如早说,于是便决定把情况告诉张廷玉。可是,张廷玉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没有显示出任何的不满情绪,而是突然跪在了父亲的面前,庄严行礼,表示愿意退出会试。
这个情况很快被朝廷内外得知,他们都认为张廷玉只能三年之后再参加会试了。另外也有一些人为其扼腕叹息,打抱不平。正当大家提张廷玉惋惜之时,有人说话了,而且非常管用,这人就是康熙帝,他说:“张廷玉可以参加考试。”不过,康熙帝也附加了一个条件,张廷玉的试卷要送给他亲自审阅。既然皇帝发话了,其他反对之人自然也不敢多说什么。
在接下来举行的会试中,张廷玉果然不负众望高中贡士,取得随后的殿试资格。殿试中,各省学子认真考试,张廷玉一路下来,考得相当顺手,他自己十分自信。一甲前三名倒不一定有十全把握,不够二甲前几名他认为还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有人不会让他那么顺利,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张英。放榜那天,张廷玉和其他学子一样挤破头在仔细看着名次,可前面好几排这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最后,终于在下面看到了名次,是三甲第一百五十二名。虽然榜上有名,可对于这个名次,实在是有点说不出口。
其实,还真不是张英故意要为难儿子,相反,这是他一个英明的决定。儿子这个不起眼的名次,不会引起他人的嫉妒,也不会有人背后打黑枪。康熙帝很早就听说张廷玉学问不错,他也纳闷怎么就考了这个名次。于是,便让人将张廷玉殿试的卷子拿来亲自审阅。
康熙帝复核张廷玉的试卷时大吃一惊,这是一份几近完美的答卷,其水平不能说超过状元,但比起榜眼、探花那一点也不逊色。可是张英却给儿子一个三甲第一百五十二名,差点就名落孙山。如果这种情况不是发生在张英的身上,那后果可想可知,革职查办肯定是免不了的。
可是,父亲给儿子降名次,侵权人与受害人都是自家人,这自然不能说是舞弊了。如今,进士名次已经确定,如果重新改动势必会得罪天下读书人。但康熙也有办法,他破格录用张廷玉为翰林院庶吉士,让他进入读书人的最高殿堂,也为日后入阁拜相铺好道路。
或许,张廷玉这也是祸兮福所倚,虽然考了个不好的名次,可阴差阳错被选为庶吉士。因此,又有人说这是张英以退为进的策略,又有人羡慕张廷玉运气好,遇上英明的皇帝。其实,任何运气的背后,都有实力作为支撑,张廷玉就具备这样的实力,这也是他后来能一步步走进权力核心的根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