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中国:从三皇部落合一到秦汉大一统,及开发南方
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领土辽阔的屈指可数,勉强算上印度也仅六个,而且这些大国还都是近代才形成的。俄罗斯是在彼得的领导下从18世纪开始扩张的,加美澳都是由英国殖民地独立而来,巴西是葡萄牙前殖民地,南亚原小国林立,在殖民地时期由宗主国统一,后来主体独立为今天的印度。历史上也有一些大国像罗马、阿拉伯、蒙古、奥斯曼,但煊赫一时后早荣光不在,有的甚至消亡。所以像中国这样长期维持广袤领土的,绝无仅有。
有人历览前朝,总结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这仅适用于中国,就世界而言,大一统是例外,小国林立才是工业革命前的世界常态。因为当时交通、通信都不便,很难在广袤的区域维持稳定的统治。当然今天这些都不再是难题,可欧盟寻求一体化已经七十多年,依然只算个联盟,这又是为何?这涉及大一统的另一个难题,民族间的文化风俗隔阂,其中又以语言文字最棘手。以前那些煊赫一时的大帝国,最终被打回原形,少不了这个因素。近代形成的这些大国,解决这一难题的手段往往粗暴残忍,基本是直接屠灭。俄罗斯略好点,印度人则比较温顺,且英语推广也顺利。所以中国能以温和的方式维持大一统是不容易的,虽然大一统始于秦朝,但并非始皇帝一蹴而就的,少不了前代的铺垫和后世的继承,具体来说有四个阶段。
首先约五千年前,黄帝相继打败炎帝和蚩尤,使三皇部落合一,然后又与臣下草创文字与制度,形成华夏族的基础。其实华夏和中华都是不规范的称号,正式的有华,夏、诸夏和区夏,九州、神州,中原、中国,很少合称并用。
中原文化辐射周边是从夏朝开始的,三代之后江北已无殊俗。中国境内有过不少早期文明,大多到陶器水平就停滞了,只有中原文明一直在前进,夏初掌握青铜,春秋末掌握铁和牛耕。夏商都是方国制,王畿之外按远近五服。周代商后大封同宗与功臣,按亲缘与功绩封五等爵。常有人说楚是蛮夷,这源于一种误解。楚伐随国时随说我无罪,楚便对曰我蛮夷也,显然只是应付之辞,不代表楚真自认蛮夷。楚都原在丹阳,即今丹江口,不比随国边远,后来才南迁至郢,即今荆州,且一直用汉字。后又因向周王室求加爵位不成,索性自封王。
周王室东迁后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各国开始相互攻伐,经春秋几百年的兼并,最后江北江东形成七大国。七大国后来又各自为政数百年,在内诸夏的认同之下也产生了一些地方主义,比如秦始皇就曾想把国内的非秦人都驱逐,因李斯劝谏才作罢。七国也都造了一些新字,原有汉字也出现异体。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终于实现一统,之后仅留郡县不再分封,又统一文字、度量衡,所以顺利还是因为有同是诸夏这个基础。随后又开拓南方,北驱匈奴,划定了中国的核心疆土。
但秦仅二世便天下分崩,十四年而亡。汉继之一统,最初郡国并行,消灭异姓王后开始对诸侯国进行一些限制,置相、尉遥控军政。后又用推恩令拆分诸侯国,最终使之成为无实权的食邑。因两汉存续四百多年,终使大一统成为一种习惯,而非随秦速亡昙花一现,这四百年可以说是后世中国总能从动乱分裂重新合一的文化力量。
从秦始皇开拓南方,到南方彻底开发出来,是长期而缓慢的,持续了近两千年。南方多雨,尤其是长江一带梅雨季阴雨连绵,所以最初森林茂密,开垦困难,并不宜居。司马迁就曾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而岭南在唐仍被视为瘴疠地,就官此处多因谪贬,让人沮丧。东晋南朝和南宋是对南方的两次大开发,也是南方兴起最重要的两个阶段,起因都是中原民众因北患南渡。秦之后的王朝一般奉行怀柔政策,追求王化,对边远之地先羁縻,设土司,合适时再改土归流。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平和政策,进程非常缓慢,所以南方至今仍民族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