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续命汤方义及临床运用经验

【来源】

小续命汤最早记载见于汉魏两晋时期著名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因该方治疗中风效果显著,被当时众医奉为“诸汤之最要”。后由孙思邈收入《备急千金要方》,并确定其功用为:扶正祛风,主治外中风之口眼歪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等症。该方治疗中风病在唐宋以前颇为广泛,其重要性也是勿庸置疑的,如《备急千金要方・诸风》就把小续命汤放在治风剂之首,并列有续命汤类方数首,王焘《外台秘要》亦如此排列。显示出小续命汤在唐宋以前治疗中风病的重要地位。

【组成】

甘草、麻黄、防己、人参、桂枝、黄芩、川芎、杏仁、芍药各一两、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附子大者一枚炮

【用法】

上十ー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差更服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差。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服之,以防瘖癔也。

【功效】

温经通阳,祛风扶正。

【主治】

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方解】

方中用麻黄、桂枝、防风、防己祛风逐湿,以开其表;又邪壅于外,则里气不宣,故郁而化热,当以杏仁利之,黄芩清之;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甘草益气而调中;白芍、川芎护营和血;用附子既可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其表;姜、枣为引者,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提要】

《灵枢・五变篇》:“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人体正气衰弱,风邪挟寒外袭所致,由于正气不足,腠理疏松,风寒之邪长驱直入,直达经络,属真中风。小续命汤功能温经通阳,扶正祛风,可用于西医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等。

临床见症:风邪中经,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头痛项强,或神志闷乱等。舌淡苔薄腻,舌体强硬或短缩、颤动。脉浮退或浮缓。

【临床应用】

案1、脑血栓(李可医案)

孙某,男,60岁。2007年1月22日初诊。30年前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低压偏高,持续在100~110 mmHg)、脑动脉硬化。20年前的一天夜里,突然被惊醒,醒时就发现自己右半身的上下肢在不停地抖动,大约抖动了十几下就停下来,间隔半分钟又抖动,如此反复了3次,随后右半身瘫痪,确诊为脑血栓形成。经过中西医治疗,有所恢复但右半身仍行动不便,入冬以来,眩晕加重,手指麻木,膝软,舌质略暗,苔白滑,脉涩无力。证属劳倦内伤,诸虚百损,中风久延,大气不运,元阳难于敷布,痰湿瘀浊阻塞三焦。头面、印堂灰暗,殊非佳兆,为防突变,力挽颓势。

拟小续命汤法衍变方:北芪250g、麻黄10g、制黑附片45~200g(逐日叠加10g)、当归、桂枝各45g、辽细辛45g、川芎、干姜各90g、红参(另炖)、灵脂各30g、桃红各10g、僵蚕10g、地龙45g、生南星10g、生半夏45g、生姜45g、清全蝎、大蜈蚣各6条、小白花蛇1条(研冲服)、黑小豆30g、大枣25枚、黑木耳45g、白芥子炒研10g。加水6斤,文火煮2小时,去渣,再煎浓缩至500ml,3次分服。

二诊:服1剂,药后20分钟,患侧肢体出现痒麻如触电,甚则肌肉突突跳动。3剂后,泻下恶臭稀便,倍感轻松。15剂后,走路姿势已有好转,如原来右腿每迈步时必有后撅,而今已无此动作了。附子加至165g时,周身有麻木触电感,故减去10g,守方续服。

三诊:服1个月后,右脚掌已能用力迈步了,效不更方,继服1个月。

案2、中风(颜乾麟医案)

包某某,男,62岁。2009年4月7日初诊。病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曾有中风史。头颅MRI提示:双侧额顶叶、侧脑室旁、基底节及脑干多发缺血梗塞灶。现症见:左下肢乏力,但略可抬高,平卧时也能翻身,左手活动功能下降,右侧手足瘫痪,大便不畅,入夜难寐,脉细缓,舌红苔薄白。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以小续命汤加味。

药用:生麻黄6g、桂枝5g、细辛3g、防风10g、防己10g、杏仁9g、黄芩6g、党参9g、熟附子6g、川芎9g、鹿角10g、肉苁蓉15g、菟丝子10g、赤芍15g、白芍15g、当归10g、厚朴10g、炙甘草5g。

二诊:服上方近1月后,左下肢已能活动,右下肢也有所恢复,胃纳一般,大便仍不畅,口干不明显,痰少,舌红苔薄黄,脉小弦。即以原方去当归,加炙黄芪15g,龟板胶10g,治疗近3个月后两下肢乏力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左下肢己能起步,右侧手足亦能稍微活动,大便通畅,其他症状也递次减轻。

原按:该病人年过六旬,正气日虚,风邪趁虚侵袭脉道,血脉经络受阻,血液日渐滞行成瘀,阻塞脉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通荣四肢肌肉,则肢体牵掣疼痛;中风之后上盛下虚,虚阳上亢,相火不能复位,肾阳亏虚于下,不能温润肠道,常辅以温助肾阳之品,以期上下同调,顺畅气机。故尊师用小续命汤祛风活血通络的同时酌加温阳益肾的鹿角、肉苁蓉、菟丝子,温肾益精,暖腰润肠。后加炙黄芪、龟板胶以取益气滋阴,固本清源收效。

案3、原发性高血压(彭培初医案)

某某,男,68岁,1999年3月3日因头昏重胀时发5年,加重1周入院。检查:血压165/105mmHg。眼底检査:动脉硬化2级。胸片示左心室扩大,甘油三酯2.0mmol/L,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停服西药,改用小续命汤加减:羌活、独活各9g,桂枝9g,麻黄9g,赤芍9g,防风12g,防己12g,附子9g,栀子9g,白术9g,川芎9g,茯苓12g,黄芩9g,莪术12g,水蛭9g,车前子12g。2剂后症状即逐渐减轻,头痛消失,血压120/70mmHg,住院25天,血压稳定出院。

原按:原发性高血压属中医学头风、眩晕范畴,其病机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其中以风为先,故以小续命汤治之。方中羌活、独活、防风、防己祛风湿,通经络;麻黄、桂枝宣肺散邪,寒盛佐以附子,热盛佐以黄芩;川芎、赤芍养血活血;白术、茯苓健脾化湿;三棱、莪术、水蛭祛瘀通络。临床观察,本方的降压效果较好。

(0)

相关推荐

  • 加减续命汤

    <伤寒六书>卷三:加减续命汤 处方防风.芍药.白术.川芎.防己.桂枝.甘草.麻黄.苍术.羌活. 功能主治脚气类伤寒,头疼,身热恶寒,支节痛,便秘呕逆,脚软屈弱,不能转动者. 用法用量水2钟 ...

  •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小续命汤、六经续命汤】精

    小续命汤,原载<备急千金要方>,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急急,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枝.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 ...

  • 药用当而通神系列——小续命汤

    六月底,药师接到一个求救电话.这是一个老病号打来的电话,说他的父亲早上醒来,右半身竟然不能活动,右足疼痛甚,舌头僵硬,口齿不清,喝水漏水,头脑不清.血压 210/100mmhg.并说他摸父亲的脉就像蚯 ...

  • 经方补: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 [原文] 麻黄1两,防己1两,人参1两,黄芩1两,桂心1两,甘草1两,芍药1两,川芎1两,杏仁1两,附子1枚,防风1两半,生姜5两. [倪海厦剂量] 麻黄3钱,桂枝5钱,杏仁3钱,炙甘草3钱 ...

  • 配方严谨,阳痿早泄、不育等皆可用——五子衍宗丸方义及临床应用

    第 1784 期 作者 / 1曾镛霏 2李龑 1延安市中医药研究会 国家名老中医孙光荣传承工作室 2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 ...

  • 小陷胸汤方解及临床运用经验

    古代结胸病的专方,有清热化痰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以胸腹痛.痰黄黏稠.便秘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

  • 甘露消毒丹的方源、方义及临床应用

    图1[1]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消毒丹)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制,但叶氏著作中未予收载,致使此方最早见于何书,迄今说法不一,或谓引自<温病条辨>,或谓录于<温热经纬>.但据查证 ...

  • 瓜蒌薤白半夏汤方义,临床新用及名家医案

    瓜蒌薤白半夏汤,来源于<金匮要略>,有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的功效.由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现代之白酒,实为黄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药物组成. 功效 行气 ...

  • 徐书:厥阴病主方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经验·365医学网

    作者:徐书[1]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1]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38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

  • 甘露消毒丹方源方义及临床应用

    甘露消毒丹主治温病湿热在气,并主内伤湿热病证.另从温热偏颇之症状范围看,叶氏"当查其舌,或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可知湿重热轻,湿热并重,以及热重湿轻等气分湿热证皆可主之:从湿热波及 ...

  • 由呃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引发的王清任方3代临床应用经验

    由呃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引发的王清任方3代临床应用经验 何运强老师建议用血府逐瘀汤 ,白芍赤芍并用,各用60克. 问:"大剂量会拉肚子吗?" 答:一般不会,胃弱的偶尔会,为了避免的话 ...

  • 徐书教授:厥阴病主方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经验

    徐 书 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中医临床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 医院中医主任医师 无锡徐氏中医药研究所创始人 诊疗科目:中医全科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委员会理事 全国30位经方家之一 <健康报& ...

  • 安宫牛黄丸的方义、临床应用范围、使用禁忌

    安宫牛黄丸(ANP)方义[1]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受邪则死,故中医理论中病重至神明失用者,皆属"心包代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