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治病绝招005洪哲明:杂病泛用控涎丹①

控涎丹由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方》,又名妙应丸,乃十枣汤衍化而来,由大戟,甘遂,白芥子组成,后世医家对本方颇多赞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控涎丹乃治痰之本,……唯善用者能用奇功也。”《张氏医通》亦云痰饮诸症:“此药数服,其病如失。”清代医家王洪绪,亦用控涎丹治疗多种外科疾病,因其力雄功伟,功效卓越而誉之为子龙丸。

本方配伍严谨,大戟,《本经》主治:“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甘遂,《本经》谓:“主大腹疝痛,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遂,戟配伍,竣逐痰饮水湿,兼入血分,消癥破瘀。尤妙伍用白芥子,利气阔痰,温中开胃,通络行滞,相得益彰 。

洪氏常用三味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晨起空腹服1丸。服后勿进食饮水,得泻后,略进糜粥,一下不瘥,可再服,或减量连续服用。连续服药时,腹泻反不甚,但见便溏。洪氏不主张久服控涎丹,但对于顽痰死血胶着不解而形成的结肿积聚,非连续服药不为功。近年来,洪氏常加入少许麝香以通阳活络,疗效更佳。

关于使用控涎丹之指征,对具有以下几种情形之一者,皆用控涎丹攻逐。

其一,在常因痰湿所致的水肿、膨胀、胃脘痛、胸胁痛、腹泻、眩晕、癫、狂、痫、咳喘、心悸怔仲等病证中,兼见舌苔滑腻垢浊,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弦、滑;或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胸脘痞塞胀满;或素盛今瘦,肠鸣漉漉者。

其二,局部肿胀或疼痛,兼见舌质隐青、紫斑,且舌苔滑腻等痰瘀胶结证候者。

其三,癥积痞块,任何部位的,或多发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其四,久治不愈的疑难痼疾,兼见舌苔滑腻,舌体胖大或有紫斑者。

其五,凡有肺脾气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衰等虚象见证,且屡用温补不效,兼见痰涎多,舌苔滑腻,而正气尚支者。

对于虚痰,洪氏亦常先以控涎丹攻逐,待邪势已衰,再议培补。他认为痰为实物,故虚痰亦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湿久滞,阻碍气机,遏伤阳气,则脏腑愈加衰惫,痰饮水湿愈聚愈多,形成恶性循环。此时痰饮水湿往往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攻逐痰饮水湿,即可切断此恶性循环。洪氏认为对痰饮水湿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先攻后补要比攻补兼施为好,无互相制肘之弊,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正气大衰,虚阳有浮越之势,阴液有涸竭之虞,不耐药力者则不宜用控涎丹攻逐。

洪氏认为控涎丹不及十枣汤峻猛,但疗效优于十枣汤。用其治疗内妇外科多种疾病,常收捷效。

【参考文献】卢祥之编著. 名中医治病绝招[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1988.12:4-5.

本文摘选自卢祥之编著的名中医治病绝招,198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弘扬中医药传统精粹,传播正能量古今智慧!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以帮助更多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