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要抓住对手的痛点

烛之武退秦

鲁僖公三十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把郑国围在中间。

郑国原本就是一个小国,一直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现在被两个大国围攻,可以说是危在旦夕了。

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早已六神无主。

这时,大臣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已经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秦军一定会退去,国家一定转危为安”。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但是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

郑文公说:“我身为国君,没能任用贤能,埋没了人才,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想起你,是我的过错呀!然而,郑国如果灭亡了,对你也没有好处呀!”

于是,烛之武答应试试看。

郑国被包围了,不敢开城门,到了夜里,郑国人用绳索拴住烛之武,从城墙上慢慢把烛之武吊下来,也是这货命大呀,没被敌人乱箭射死,否则历史就要改写了。

烛之武趁着夜色,去说服秦穆公。

“大王呀,现在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这样做对秦国有利的话,还是值得的。可实际上,晋国离郑国近,秦国离郑国很远,郑国一旦灭亡,郑国所有的土地必定归晋国所有。秦国爬山涉水,废了老大的劲儿却一点儿好处没捞到,反而为晋国做了嫁衣。况且,以晋国的贪婪,必定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就会在西边侵犯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如果秦国今天和郑国讲和,明天秦国有事路过郑国,郑国一定念及恩情,作为东道主,盛情款待大王和使者,对秦国有百利而无一害。”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秦国与郑国订立盟约,派大夫杞子、逄孙、杨孙驻守郑国,自己领兵回国了。

晋国一见失去了盟友,自讨没趣,只好领兵灰溜溜地退回晋国去了。

弦高犒师

秦国其实对郑国的土地一直恋恋不忘。

公元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

秦穆公趁机派兵,借道晋国,攻打郑国。

可是,秦国的情报工作实在做得糟糕,秦国兵马过于招摇,刚一进入郑国境内,就被郑国的牛贩子弦高知道了,他急中生智,一边派人通知郑国调兵防范,一边假冒郑国的使者,到晋国军营犒师。

弦高说道:“我是郑国的使者,大王知道秦国军队远道而来,不敢怠慢,特地命令我带上微薄的礼物先行来犒劳大家,随后还有更多丰盛的礼物送到”。

说完,献上熟牛皮四张和肥牛十二头,草料若干。

晋国的孟明视对手下说:“我们原本打算偷袭郑国,现在郑国早有准备,偷袭的计划泡汤了。”

说完,就带领军队,班师回朝。

晋襄公初登大位,见秦国如此目中无人,把晋国当菜市场了,想来就来,想走即走,不包顿饺子吃都对不起大秦。

就在秦国军队必经的东、西崤山埋下重兵,等着秦军钻“口袋”,一举把秦军包了饺子,还俘虏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等大将。

不战而屈人之兵

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得权衡利弊,善于抓住对手的痛点,权谋才会成功。

在第一个例子中,烛之武通过权衡利弊,把郑国灭亡前后,秦国的利益进行对比,让秦国以为费力不讨好,才主动放弃攻打晋国。

而第二个例子中,弦高抓住敌人想偷袭的心理,让敌人误以为计划已经暴露,从而放弃计划,权谋才会成功。

然而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强大的实力,否则,能忽悠一时,等到对手醒悟,权谋还是会失败。

参考资料:《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十六计经典故事》《左转》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2020年11月2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