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兰:记在郭汝瑰老将军家“蹭”食的闪光往事|散文
文/李北兰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2016年,央视一套和八套三集连播的、以郭汝瑰老将军为原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风云年代》完美收官。从该剧主角梁铜锲入敌人心脏,施展“拳脚”,成功完成党和历史赋予他使命的热血形象里,我看到了郭老的影子,不禁想起他在世时,我去他家“蹭”食的那些闪光的日子。
郭老晚年定居于我家乡重庆北碚三十年,80年代末,他作为黄埔前辈、我作为黄埔二代,同时参加重庆黄埔同学会北碚联络组的活动而结识,从此,我便时常以晚辈的名义进出他家,直到他97年10月23日去世,既“蹭”饭也“蹭”精神食粮。
(一)
说到“蹭”精神食粮,我就想起这么两件往事——
除“蹭”到这张珍贵的照片之外,我还从郭老处“蹭”到另一件宝物。
1995年元宵之夜,我踏着一地如水的月华如约来到郭老家——在前,郭老曾打电话给我,说是“台岛飞鸿,陈立夫先生赠寄一纸条幅!”作为晚辈,我自然不愿放弃这大饱眼福的机会……敲门进屋,正伏案写作《中日战争正面战场战史长篇》的郭老闻声迎来。刚把一杯热茶送到我手里,他便进屋去拿出那一幅装帧精美的条幅。展开一看,上面书有“乐善不倦”几个大字,字体飘逸娟秀,运笔行云流水,实为书法中的上品,观后,不能不使人惊讶:“96岁高龄的陈老先生竟有如此笔力!”尽管谦虚的郭老没有多说什么,但我想,这无疑是一直提倡“中国文化统一论”的陈老先生听说“郭小鬼”正在编写篇什浩瀚、弘扬民族精神的《中日战争正面战场战史长编》后,对其的赞扬和肯定!
临别时,我又幸运地得到了郭老预先准备好的该条幅的复制品以作留存。
(二)
有些精神食粮是有形的,而有些精神食粮却是无形的,比如思想,比如历史观,所谓“润物细无声”是也。
某次“蹭”饭时闲聊,郭老无意之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八十年代中,寓居美国的李默庵(“旅美黄埔军校同学及其家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委员会”发起人之一)回国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立大会。有人以为李默庵不认识郭老,便指着郭老问李:“你认识他吗?”李转过头去看看郭老,半开玩笑地说:“我怎么不认识他?郭小鬼!不是他,我也不会到美国去当寓公了!”虽品出这话里的味儿,但顾全大局的郭老却并没有声辩,该干嘛还干嘛,直到大会胜利落幕。
对此,郭老多少有些委屈:“……就好像共产党的江山是我郭汝瑰送的!”他向我等晚辈解释道:“其实,没有我郭汝瑰,共产党一样能打下江山!战争的胜败,决定于人心的向背,非一人一事一物一时所能左右……”
不过,这点小委屈对于有着“惊险曲折、丰富深刻的一生”(中央军委在其追悼会上所致的赞语)的郭老,只是“风吹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一切着眼于未来,即两岸统一的大业!”他如是说、也如是做,与同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的李默庵等通力合作、精诚团结,把祖统工作搞得风声水起。九十年代中,李默庵升任会长,郭老除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予同学会的工作之外,还加紧编书、写书,如《中日战争正面战场战史长篇》、《郭汝瑰回忆录》、《郭汝瑰回忆录(续)》等等,以实际行动来铨释什么是“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想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
(三)
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郭老起早摸黑、熬更守夜,不顾年老体弱、身患多种疾病而常年伏案写作,将自己那间简陋、窄狭的书房变成了另一个将军决战的“战场”。
记得有一次到郭老家拜访,正碰上他在查找一个有关北伐战争的资料。桌上、地上,书籍报刊堆成了小山,他戴着老光眼镜,弯着腰背,就这么一本一本地翻阅,一张一张地查找。“年代久远,有一个小情节记不太清楚了……”我便随口道:“你写个大概就行了,何必这么劳神费力?”郭老当即正色道:“那可不行,这是历史事件的追述,不是小说,一定得真实!”结果,我协助他足足找了一个多小时,才将那“大海”里的“针”捞出。
古人有写诗著文“呕心沥血”的说法,将其用到郭老的身上却也恰如其分。
写《郭汝瑰回忆录》续集时,郭老刚从西南医院回家(住院期间,医院曾几次下病危通知书),但他不顾自己尚未痊愈的病体,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撰写这本倾注自己心血的大书中。初稿完成后,他天天阅稿至深夜,逐段逐节逐句地研判、斟酌……记得他曾考虑将他结婚时所写的两首诗加进此书:“让结婚时大摆阔气的年轻人看看我们当时的简约婚礼,也多少受点教育。”但在定稿时,他却毫不犹豫地删去了这一情节:“虽然我很喜欢自己这两首诗,但它们与主题关系不大,还是删去为好。”至于在个别字句的推敲上,他更是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大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势,他的草稿上到处都是修改过的红色笔痕,有的地方还反反复复地修改了十数次甚至数十次。
据说,他写的那几本书,在临送出版社的前一天,都还在伏案进行润色和修改。
(四)
郭老谦虚、谨慎、宽仁、厚慈,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深为其人格魅力所感动,以曾在他家帮助整理书稿的宋小姐的话来说,就是:“郭老就是一盏灯,照亮周围的每一颗心!”
那些年,我常到郭老家蹭“食”,对此自然是感同身受,但我却没想到他竟“爱屋及乌”——某日,我随他去统战部开会,回路上,他竟提出想去我家看看。想着他年老体弱、双腿无力,爬五层筒子楼吃力,于是便竭力劝阻道:“那么高的楼,你爬不上去!”并保证道:“哪天下班后,我叫我家先生专程上门来看你!”但平时为人随和的郭老却坚持着一定要去,他的警卫员兼司机最了解他,当即帮腔道:“没关系,我扶他上去!”于是,我只好默认。但毕竟年岁不饶人,曾经金戈铁马的老将军此刻爬楼竟也艰难如斯——双腿使劲,也迈不上那陡直的水泥梯坎,可以说,他不是“爬”上楼的,而是被警卫员“拽”上楼的……我家先生怎么也没想到郭老会来家看他这个“什么也不是的平头百姓”,当即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事隔20多年,先生对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大德、大爱、大善……”
在郭老处“蹭”饭又“蹭”精神食粮,心怀感激的我常想:“什么时候,也能替郭老分忧解难?”当某位黄埔前辈请我为郭老介绍一位老伴时,我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很快物色了一位68岁的“老美女”——其是我一位知青朋友的寡居妈妈,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知书识礼,能说会写,理财执家也是一把好手,而更巧的是,她业已去世的丈夫竟是郭老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时的同事……与郭老沟通之后,他同意见面:“也好,有一个人协助我安排生活、整理书稿,我后面的几本书肯定会加快速度!”
未几,这位阿姨在我的知青朋友及妹妹的陪同下前来相亲。饭桌上,大家交谈甚欢,郭老的学识、儒雅以及绅士风度显然得了分——不仅俩女儿不反对,阿姨也听从郭老的建议“留住郭家三天,以期相互了解”……三天后,阿姨留下一句话:“回去再考虑考虑!”但却从此没了回音。“可惜没有成功,否则,你就是中国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黄埔同学会会长的媒人!”那位委托我的黄埔前辈惋叹道。事后我没有问女方原由,但我猜想:也许子女反对?也许郭老简约的生活超出了对方的预想?
时光荏苒,郭老逝世已20多年,然而在郭老处所“蹭”得的精神食粮却至今留存于我心……素来没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这些年,我只努力着把这点精神食粮传给儿、孙,使他们即便在异域他乡做一个“九洲同”的梦,也能梦见那盏能照亮前行之路的灯——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