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国,商王设在芒砀山的农业生产基地
位于豫、鲁、皖、苏四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城市叫永城市,其境内有一座名山叫芒砀山,古称砀山,对于芒砀山的人文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刘邦斩白蛇的故事。永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不少先秦古国跟它有关,上回提到过商代攸国,也就是卜辞中提到的“攸侯喜鄙永”的“攸地之永”,曾有学者考证就在永城一带。永也是国族名,即商代永国,从“攸侯喜鄙永”来看,攸国占领了永地,永地是攸国的边鄙之地。这里要说的商代元国,其实也在永城芒砀山地区。元国为殷商侯国,从武丁时期到商末帝辛时期的卜辞中均有出现。早在商代就已经有了元姓,清代张澍《姓氏五书》记载:“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这个元铣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元国。《封神演义》中有个人物叫杜元铣,任司天监(太史),为人忠谏耿直,却因得罪妲己被处死,此人可能就是以元铣为原型创作的。
杜元铣
卜辞有“王其奠元眔(dà)永”的记载,指得是商王在其王畿东南部的元地和永地置奠,即重新册封元地和永地。一方面说明元国之前还不属于商的范围,应该是处于一个敌对的状态,后因为其优裕的地理环境成为商王的盘中餐,最终被商控制;另一方面是说元地和永地是同时置奠的,两地相邻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元国地处攸国附近,而攸国可以确定为王室子姓之国,元国被商王收入囊中也是顺手牵羊的事。商王在这里划地垦田,以作为王室奢侈生活的后勤补给。
芒砀山
“元”的甲骨文通常说法认为是“人”字形,突出“人的头部”,从而引申到“元首,领袖、元气”之意,其实这是受金文的影响,甲骨文“突出人的头部”意象不是很明显。也有说法认为“元”下之“儿”,意为婴儿胎中成形从头始,这恐怕也是后来的附会,古人是不会知晓胎儿成形过程的。大凡古人造字与生活、习俗、战争、政治息息相关。细看“元”的甲骨文,跟“示”颇为相近,可能也是来自远古祭祀,祭祀时有个领头,通常由巫师或卜官担任,他站在最高处,引领全体族人向天祷告,祈祷来年族落安康,风调雨顺,预示着有新的开始,故“元”有“首次、开元”等意思,又从领引全体族人的巫师引申到“主宰”,故又有元首、领头等说法。甲骨卜辞中有“元卜”的记录,元卜,即首次占卜,说明甲骨文时代“元”已经有“开始、第一”的意思了。另“兀”的甲骨文跟元一样,只少上面一横,两字可能同源,“兀”的意思是高台,强调突出。远古时期好多部落的命名源自这种大型祭祀活动,元族或也是这么形成的。
元的甲骨文
商王置奠元地,开辟国家的农业和畜牧之地。卜辞:“戊寅卜,贞:令甫从二侯及眔元,王陟(zhì)于之?若。”甫,即商代甫国(或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一带),卜辞记载其部族擅长狩猎,经常跟随商王去打猎。大意是商王贞问令甫人服从及国(商侯国,与元相邻)和元国,王将去往这两个侯国,可否?可以。这则卜辞字面上虽然不提狩猎,但商王置奠元地既已田猎和畜牧为主,甫部族又擅长狩猎,商王令甫部族听从元国调遣或也跟类似农业劳动生产有关。元国是商的附属国,每年进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卜辞:“丁丑卜,争,贞:来乙酉眢(yuān)用永来羌自元……五月。”卜辞不全,大概记录了元地和永地同时向王室进贡羌俘的事。帝辛时代卜辞:“己未王卜,在贞田元,往来亡灾,兹御,获兕(sì)一犿(huān)二。”大意为商王去元国狩猎,一切顺利,大获成功,捕犀牛一头,獾(huān)两只。我们都知道,商末帝辛东征人(夷)方,商王就是从东南方向开始进入东夷的,东南部的攸国、凤国(安徽凤台县)等地都曾作为商王伐夷的根据地。这则卜辞所记事件可能是商王在征伐人(夷)方途中进行的。
芒砀山
纵观甲骨卜辞,元地大多作为王室后方农业与畜牧的补给之需,并未涉及到战争、军事等地缘政治因素。商末元国作为帝乙、帝辛两代长达十年的东征之旅重要物质输出地,在商王朝晚期征服东夷的过程中写下了不可忽略的一笔。元国的结局不得而知,结合末代攸国的归宿,元国应该也亡于商末大板荡。元氏族人在周代典籍中踪迹全无,可能与攸国一样遭受了同样的命运,被融入到了其它族落中。
文/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