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德国制造一直是高科技和品质的代名词,那么德国如此强大的制造业版图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这就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密不可分了。
在我国大众的看法里,职业教育往往是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后的“被迫选择”,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比较难获得社会认同感。
而德国的传统文化则没有这种观点,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正得益于德国尊重匠人的传统,由学校和企业、政府联合办学——学校负责传授专业相关的知识;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则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顶岗工作,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
该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
所以说,“双元制”是德国制造业腾飞的秘密武器,毕竟制造业的发达是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工,再高精尖的研究成果如果没有能与之配套的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准,其制造的竞争力也无从谈起。
如今我国的制造业,从建国初期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世界制造大国, 飞跃性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制造业工人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在已经有前几十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后,接下来的几十年则是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在目前中美对峙的环境下,我国大量的制造门类还未牢牢嵌入国际价值链,发展的路程道阻且长,这时候咱们“后浪”的接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职业教育的关键性也凸显出来。
早年在我国,职业教育是非常吃香的,录取的分数线甚至要高于普通高中,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中专毕业后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工厂甚至成为干部,拥有可观的收入的同时还能被社会认可。
但后期随着教育政策和社会产能的一系列政策改革,高收入、社会认同感更强的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主流,职业教育也不再吃香,因为此时职业教育无法与好工作挂钩了。所以,想让职业教育再次被重视被大众普遍接受、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蓝领工人与好工作高收入重新挂钩,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让蓝领的工作变成好工作,则要选择产业升级,搞先进的、有技术含量、高品质的制造业,而这样的产业创新则需要大批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技术的职校学生一步步来推动,所以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也正在一步步的行动。2019年开始,由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国家也多次释放重要信息,”这些年中央提倡工匠精神,我们国家现在就是缺少大量合格的技能人才、工人和技师,职业学校就应该朝这个方向给国家输送人才。“ 就在上周10月1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并鼓励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将非公有力量引入职业教育,中国的职业教育“双元制”已经开始初具雏形,释放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平行化的信号。
国家的人才发展不仅仅要学术理论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性人才。职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国家现在正在为其健康发展铺开一条新的道路,相信通过政策引和制度的约束,之前还比较空白的职业教育路线规划会逐渐完善和丰满起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职业教育会扭转社会评价,成为与高等教育一样被学生和家长接受的优秀选择。
而我们的工友更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中来,学习新的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更有核心竞争力,跟随时代的步伐,发展成为技能型人才,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