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办教师到获茅盾文学奖,他一路走来,初心不改,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张风莉,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2016年的春天,因长篇小说——《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陈忠实,在西安因病去世。
2016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出现了一篇课外阅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此文为陈忠实亲自撰写,虽然只有一千二百字,却较全面地概括了陈忠实一生的创作历程。
因为这篇文章,沉寂了近十年的陈忠实,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我羡慕神童,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市灞桥区的西蒋村。
童年时的陈忠实,就开始追星。他的偶像比他只大六岁,他就是刘绍棠。
刘绍棠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就创作了一部写满五个作文本的长篇小说《西海子游记》,当时在校园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十六岁时,刘绍棠在《中国青年报》上又发表了小说《红花》和《青枝绿叶》,《青枝绿叶》还被叶圣陶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
陈忠实非常羡慕刘绍棠那样的神童,但他知道自己不是神童,他只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普通学生。
15岁那年,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陈忠实看到了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他大为惊讶。他才知道,写这些事情的文章也是文学作品,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写作。
于是陈忠实开始关注农村生活,模仿赵树理书写自己熟悉的农村故事。很快他的短篇小说《桃园春风》发表,由此迈出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
除了赵树理,陕西作家柳青对陈忠实的影响也很大。陈忠实谈到柳青的《创业史》时说:
“初读《创业史》,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这部作品,因为当时我只是一个高中学生,但是这部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至今都不能忘记。他们就是我最熟悉的那些人,在每一个村子都能找到人物的原型。”
1962年,陈忠实高考惨败,回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学业的中断,与心仪大学的失之交臂,使陈忠实苦闷不已。
很快陈忠实就振作起来了,因为他的心中还有一个闪闪发光的文学梦。
在六十年代,要找几本文学书籍来看,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陈忠实硬是弄来了一些世界名著,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
他读书经常读得忘记了时间,结果第二天起来昏昏欲睡,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
陈忠实便用一只小墨水瓶做成一盏煤油灯,每天晚上待墨水瓶中的煤油燃尽,他就上炕睡觉,此时刚好是夜里12点左右。长此以往,这竟然成了陈忠实一生的作息习惯。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于谦《观书》
萌发宏愿,决心写出垫棺之作
1965年3月8日,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河》,在《西安晚报》的文艺副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他的小说《信任》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忠实才真正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40岁那年,陈忠实调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1986年,已经44岁的陈忠实 ,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因为这些年,他虽然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却没有一部让自己满意的大作。
▲1985年,路遥与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籍作家合影
而在这一年里,37岁的路遥,已经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是继《人生》之后,路遥的又一力作。同在一个作协大院,陈忠实感受到了一种难言的压力。
在与朋友李东济的闲聊中,陈忠实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他说:
“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但愿哇但愿,我能在有生之年,给自己弄成个垫得住头的东西吆!”
在写作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陈忠实要创作一部长篇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
因为他突然发现,他的记忆里有特别丰厚的生活库存,这些库存,一部《蓝袍先生》根本动用不完,非得有一部大规模的小说才能消化。
为了写这部长篇小说,陈忠实花了两三年的时间,进行多方面的准备:
一是收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包括查阅县志,地方党史和文史资料,搞社会调查;
二是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并阅读有关的文艺理论书籍;三是进行艺术上的准备。
对艺术上的准备这一块,陈忠实是下了大力气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文学创作的训练,并且基础薄弱,所以,他选择了国内外各流派长篇小说的重要作品,开始了有针对性地阅读,主要是研究总结长篇小说结构的方法。
通过认真地阅读和研究,陈忠实发现,任何一部长篇小说的完成,都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地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首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只要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陈忠实相信,他一定能够成功。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刘过《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书院》
《白鹿原》诞生,堪称民族秘史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以后,为了能有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1988年,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自己来到了灞凌老家的祖屋,开始全力以赴地写作。
经过四年的艰苦笔耕,1992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
陈忠实出生在灞河边上,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称灞河为“滋水”,称浐河为“润水”,为了庆贺《白鹿原》的诞生,陈忠实豪情满怀地填了一首《青玉案·滋水》:
涌出石门归无路,反向西,倒着流。
杨柳列岸风香透。
鹿原峙左,骊山踞右,夹得一线瘦。
倒着走遍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
自古青山遮不住。
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陈忠实开始写《白鹿原》时,在门口栽下了一棵梧桐树,四年来它已经长高了不少,它见证了陈忠实的辛苦写作。一部《白鹿原》,基本耗尽了陈忠实的情感和气力:
“写完以鹿子霖的死亡作小说最后结局的一段,画上表明意味深长的省略号,陈忠实把笔顺手放到书桌和茶几兼用的小圆桌上,顿时陷入了一种无知觉的状态。久久地,他从小竹凳上欠起身,移坐到沙发上,似乎有热泪涌出。仿佛从一个漫长而又黑暗的隧道摸着爬着走出来,刚走到洞口看见光亮时,竟然有一种忍受不住光明刺激的晕眩。”
在朋友李星眼里,陈忠实是一个能坐冷板凳的有沉静之气的作家,当陈忠实将完成的文稿拿给李星看时,李星激动地说:“咋叫咱把事弄成了!”
不久,《白鹿原》在《当代》杂志连载,后又出版。《白鹿原》一问世,评论家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贵”。
评论界对《白鹿原》一致看好,认为“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著名学者范曾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的《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司汤达,未肯轻让。”
西方学者评价说:“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它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原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将巴尔扎克的这句名言,作为《白鹿原》的题记。陈忠实实现了他的宏愿与追求。《白鹿原》堪称中华民族的秘史。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白鹿原》的社会结构比较全面,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大拇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白鹿原》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合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白鹿原》里有“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的中国最好的书生;有腰杆挺得很直的,中国最后一代最讲究仁义的地主;有最为忠厚又最令人唏嘘的长工鹿三,有奋力反抗争取婚姻自主的黑娃、小娥……
读着读着,你会完全进入《白鹿原》这部小说的情境之中。书里的人物,也会一个一个变得无比鲜活,你甚至能看见他们来来去去走动的身影,听见他们各种各样谈话的声音,你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近得似乎鼻息可闻。
▲《白鹿原》手稿 局部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几乎不写后记或自序,他认为作家是通过作品和读者交流的,作品发表出来,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
但是《白鹿原》发表之后,各种各样的采访和对话没完没了,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陈忠实用两年的时间,写了一部《白鹿原》的创作手记,取名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原是海明威说的,陈忠实用海明威说的这句话,形象地阐释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
陈忠实认为,作家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应该发出独立的声音,具有能把个性蕴藏在文字里边的能力。只有作家对历史和现实有了独特体验,再以一种最适宜表述它的语言完成叙述,作品才能呈现出它的独立风貌。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极具个性化和神秘色彩的活动,这种活动的规律似乎高深莫测,无迹可寻,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句话,却将写作的内涵和实质一语道破。
陈忠实写作《白鹿原》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过程。
他完全进入了当年构思的情景之中,他对自己所写的内容,不但有一种重新温故的新鲜,而且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和淘汰,芜杂的东西都消逝了,能够留下来不能遗忘的,都是当年思考最激烈刺激的人和事。因此,他的写作过程基本上是愉快的,也是颇具个性的。
陈忠实一直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当做文学创作的首要追求。他说:
“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不断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这样的句子才称得上是属于自己的句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
写完《白鹿原》的那一年,陈忠实刚好五十岁,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一直没有拿出新的力作,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
对于这个问题,陈忠实是这样回应的:我已经下了那个原,并且可以肯定,我再也不会上那个原了。
问急了,陈忠实也会发火:“我又不是急着挣稿费养家,重复自己、也重复别人有多大意思。”
其实,陈忠实的这种情况不难理解。
因为一部《白鹿原》,已经用尽了陈忠实此前的生活积累。这不仅仅是事件的积累、人物的积累,还有历史认知的积累。而要重新写作一部大部头的东西,这种积累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完成。
有人说,陈忠实的起点太高,当陕西作家还在普遍探索,如何更好地驾驭和把握长篇小说的时候,他一下子就高屋建瓴,从纵向和横向去描述历史、解读历史、概括历史。
他是文学的开辟者,也是殉道者,最终他成功了。
“他已经吼出了那样一声嘹亮无比也壮阔至极的吼喊,接下来让他继续写,确实难为他了。”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电影制片厂专业作家莫伸说。
我想,陈忠实可能真的吼不动了,但是一生能创作出一部《白鹿原》,已经足矣。
1997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走完了他不寻常的一生,因病在西安去世。
大多数作家的葬礼悄无声息,而陈忠实的葬礼却像是一个意外。不但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而且吊唁时间达一周之久,人数达万人之多,实属罕见。
若邻先生专门写了一首七律,对陈忠实的去世表达了沉痛地哀悼:
先生驾鹤归西去,却把华章照尘寰。
在世挥毫书百态,入冥泼墨占魁冠。
凄凄原上风呜咽,浩渺灞河水宁澜。
翰苑同哀才俊逝,拿来精神慰文坛。
陈忠实走了,枕着他的压棺之作,安详地闭上了他十四五岁时,就为文学凝眸的那双眼睛,但是他会“通过作品的方式依然活着”。
正如贾平凹写给陈忠实悼词里的两句诗:“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这使我们相信,生命不息,陈忠实永远在我们中间。
如果陈忠实曾经感动了你,那么纪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实践这句话:顽强写作,用一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专栏作家。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