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顾晓刚的导演之路,诱惑和挑战一直都在

作者丨余雅琴
全文共 2944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在去年的FIRST影展上,顾晓刚的《春江水暖》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是当时最受关注的青年电影创作之一。
8月21日,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各种考验后,这部作品终于有机会和观众见面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影片最终还是选择了网络发行的方式,仅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有几场排片,似乎很能代表一部分艺术电影导演在后疫情时代的处境。
1988年出生的顾晓刚,有一种超乎同龄人的沉稳。在一定程度上,顾晓刚可以算是年少成名。26岁的他,就已经拍出了自己的纪录长片《种植人生》,获得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
此后,顾晓刚转向了拍摄剧情片的探索。也许因为生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所表现的富阳,顾晓刚萌生了拍摄自己的“千里江东图”三部曲的野心。于是,他花了两年时间,拍摄了“千里江东图”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春江水暖》。
在一年前的采访中,他对当下的电影环境充满了乐观,认为一个青年电影作者的“黄金时代”到来了。这一年多来,疫情深刻地改变了整个大环境。顾晓刚感觉到,很多东西在微妙地发生改变;但是,“我对困难有预期。”
拍摄现场
01 ////

非科班出身的“迷影”导演

与许多青年导演一样,顾晓刚也并非科班出身。他说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来自当年的“杭州亚洲青年影展(HAFF)”。彼时,方兴未艾的民间影展在各地生根发芽,他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在HAFF上,还在大学学习服装专业的顾晓刚感受到了一种做电影的气氛,也发现了自己对电影的情感。此后,顾晓刚开始系统地学习电影。
他先是辗转去了北京,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学习电影;后来,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他坦言,自己受益最大的,并不见得是电影技术课程;真正改变自己观念的,是系统地学习了电影史。电影史的学习,让顾晓刚的脑海里有了自己的坐标系,萌发了营造自身美学系统的想法。
与很多青年导演一样,顾晓刚也经历了从“迷影”到导演的过程。通过网络、盗版碟、资料馆的放映等各种途径,在反复观看的基础上,这一代导演建立了自己对电影大师的理解,早早地形成了自己趣味上的偏好。
顾晓刚对自己喜欢的导演作品如数家珍,也并不避讳自身受到前辈的影响。他喜欢侯孝贤、杨德昌的作品,更着迷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电影,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情绪。正是它们,启发了顾晓刚的创作。
对家庭的关注,是顾晓刚重要的创作母题。他对家庭对人的塑造和在时代中的变动很感兴趣,在大学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就与家庭有关。在写作《春江水暖》的剧本时,他依然选择了家庭作为自己故事的核心。
顾晓刚
02 ////

“无知者无畏”的形式探索

电影讲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富阳故事,以一个家庭四兄弟照顾失智母亲故事展开了关于亲情的探讨。这部作品,以婚礼开场,以葬礼结束;既有对生老病死的展示,也有对情感的探讨。该片展现了富阳的人情与美景,让故事自然发生在四季轮回之中,表现了导演对电影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探索。
这种想法,或许与他偶然间接触到一位国画老师有关,让他开始对中国画的文人精神感兴趣。既然自己一直喜欢侯孝贤导演,也被他作品里的乡愁所打动,为何自己不可以拍拍自己的家乡呢?想法在心底萌生之后,顾晓刚联想到黄公望就是在杭州富阳画出了《富春山居图》,不如以此为背景拍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在形式上采用了比较有实验性的中国文人画徐徐展开的方式,内容上以一个江南家庭为切入点,具有很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是一部颇具野心的作品。相对于故事,电影更被关注的是电影的形式,顾晓刚实验性地将《春江水暖》的镜头语言与中国画的“游观”联系在一起;长镜头的运动方式,像是要展开一幅画卷,现代人的行为做派也尽可能和古典情致结合起来。
对于一位新导演来说,这样的尝试不得不承受一定的压力:拍电影需要依靠资本,但实验则有失败的可能。幸运的是,电影在家乡开拍,亲戚朋友一起上阵,有的还亲自出演了角色,得以解决部分的经济压力。
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带给了顾晓刚创作上的积累。他用了纪录片拍摄前要进行调研的方式,做了很多前期准备。用顾晓刚的话来说,这就是一个做“论文”的过程。在写作剧本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没有做任何事。整个过程本身,就像是“拍摄纪录片”。顾晓刚将自己变成了一台摄像机,跟不同的人接触,每年回家再去标记素材。
回望自己的创作,顾晓刚用“艰难”来形容,不知道自己开拓的新方法是否有效,更要为缺少资金烦恼:“第一年,我是借钱在拍电影,那个过程很难。我一直都在找钱,也在努力维系团队。这个过程熬了两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和身边的朋友几乎就是用“花呗”、“借呗”度日,直到《春江水暖》制作完毕。
在电影完成之后,顾晓刚感慨:“《春江水暖》的完成,有很多偶然因素,或者说是幸运因素。因为我们开始拍春夏秋冬四季,这不是基于什么成熟的想法。在我看来,设计一个春夏秋冬符合文学的章回体想象。但是,我根本没考虑到制片上和制作上的难度。我还是‘无知者无畏’。”
当然,这种“无知者无畏”也带来了好处。在电影筹备的第一年,没有任何资本的介入,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顾晓刚思考了不少电影开拍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春江水暖》因此得以拥有了比较完整的美学系统。熬了一年多,这个项目才开始参加一些电影节的创投会,接连拿到一些大奖。这时候,顾晓刚已经拍了一年的素材,因此也得到了片方的信任。
03 ////

后疫情时代充满了诱惑和挑战

所幸,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春江水暖》获得的荣誉和肯定,让顾晓刚得以被公众认识。事实证明,这条探索的道路是有价值的,顾晓刚决意要将自己的“三部曲”完成。电影的排期被提上了议程,顾晓刚曾想要在家乡包一场电影,请所有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来看。
一场疫情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生态,电影的上映也一推再推。对此,顾晓刚说到:“以前签合同的时候经常会有一条叫做不可抗力,却从来没想到遇到这个不可抗力的几率,有时候觉得也许一生都不会遇到。疫情对行业的影响也许不是当下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对大家的心态上的影响,以及资本也会变得更加保守。以前,我会期待各方面的事情要快点推进;现在,反而觉得回到最初做《春江水暖》的状态也不错。”
失落的时候,顾晓刚习惯用前辈的经验来安慰自己:“导演是一个晚熟的职业,即使是李安导演也是三十多岁才开始第一部作品。对我来是哦,如果没有拍出前三部作品,我也很难判断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导演。”
比起很多同行,顾晓刚是幸运的。《春江水暖》在几个影展的表现,还是让他获得了资本的信任,拥有了继续拍片的可能性。对于“三部曲”的第二部,他想放在钱塘江畔拍摄,大背景是杭州举办亚运会。
《春江水暖》关注的是家庭
对于很多青年导演来说,第二部比第一部作品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拥有了一定的关注度后,大家对自己的期待也不会不同。更多的投资意味着更好的工业水准,也可能意味着导演主体性会被更多不可控制的东西所左右。
作为正在风口浪尖的导演,顾晓刚正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他只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对他来说,尽管目前依然在坚持拍摄相对低成本的艺术电影,也不排斥未来拍摄商业类型片。毕竟,即使是王家卫,曾经也是一个熟练的商业片编剧。顾晓刚认为,一个导演需要不断尝试,才可以找到自己的法门。
“我还是期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抵达更多的观众,很多东西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