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人生忽然|天涯·推荐
天有际,思无涯。
《天涯》2022年限时8折优惠征订启动,点击图片或标题,一键下单
人生忽然
我以前很少照相,总觉得留影、留手稿、留交往记录,是作家自恋和自大的坏毛病,无非是哪个家伙一心要进入文学史和博物馆,时刻准备着捏住下巴或目光深沉的姿态—累不累啊?
因此,我总是年少气盛地一再避开镜头,无意积攒那种狗狗撒尿“到此一游”式的留影,即便有过海鸥或尼康的相机,也多是给别人照。
没想到近一二十年,电子数码技术使摄影的成本大降,全民摄影蔚然成风,一个“读图时代”悄然到来。有关文字退场的预言虽过于夸张,但影像的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重塑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其巨大的冲击力、感染力、影响力非同小可。好几次,我给学生们上课,发现自己哪怕讲出了满堂的惊呼或大笑,他们也并未记下多少,倒是PPT的一些影像更能在他们那里入脑入心,引来一次次议论和回味。一只枯瘦的手,一位前贤的冷目,一堵斑驳的乡村老墙,一段雪域森林的清晨航拍……似胜过千言万语,向他们传达了更多说不清甚至不用说清的概念与逻辑。
古人说:“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不仅是说人体,也是说世界。一个世界本就是形貌多变的世界。一种对世界的真切认知,必是记忆中有关影像鲜活与丰饶的认知,决不止于文字—对于实践者们来说,对于相信“眼见为实”和“有图有真相”的很多人来说,恐怕尤其如此。所谓有内必有外,有品必有相,有义理必有声色,我的一本长篇随笔《暗示》(2002年),曾集中记录和整理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感想。也是在那时,回望自己多年的文字生涯,我相信独尊文字的态度无异于半盲,差一点后悔自己大大辜负了相机,暗想自己若能年轻一二十岁,恐怕会从头开始,去兼任一个“读图”的影像工作者。
可惜自己已扛不动那么多摄像器材了,很多事只能留给年轻人去干。说起来,我这一辈子虽留影甚少,虽匆匆撇下太多无影无形的往日,但亲历、见证、参与了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风大雨,天翻地覆,惊心动魄,又何其有幸。没想到的是,承蒙辽宁美术出版社诚邀,这一次我仓促应召,不得不临时找几位朋友帮忙,好歹收集一些零落旧照,勉强编印一本—尽管我自己不知道这样做于读者是否有些多余,一次事后弥补是否也来得太迟。
我想起多年前去拉萨一朋友家,未见他家有任何已故亲人的旧照。那位藏族朋友说,按照他们的习俗,销毁亡人旧照以及所有遗物,有利于转世轮回,让他们回到一个干干净净的陌生世界。那么,依这种说法,我的这本影册岂不是还自弃“轮回转世”?就不准备下辈子再与这个世界重逢了?
好吧,就这一辈子吧,我其实并未打算日后再来。
是的,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所有牵挂的世间生命,我曾在20世纪和21世纪到此人世间一游,陪伴了你们这些岁月,幸福已经足够。
一次性的生命其实都至尊无价,都是不可重复的奇缘所在。且让我们相互记住,哪怕记不了太久,哪怕一切往事都在鸿飞雪化,尽在忽然瞬间。
2018.11
此文为影像集《到此人间一游》自序,辽宁美术出版社,2020年版
点击封面,一键购买
《人生忽然》为著名作家韩少功全新散文集,回应了时代之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存在,是新时代文学的标杆之作。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读大地”,收录对自然、大地、社会、生命、故乡等万事万物的精彩叙事;第二辑“读时代”,收录关于知识与经济、科技与价值、历史与文化、中国与世界、乡村与城市等转型时期的深刻哲思;第三辑“读自己”,收录作者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处世智慧以及灵魂深处最本真、最深情、最动人的点点滴滴。地球的每一天都是新的,给予我们的是绝望还是机会?是拐点还是稍息?作品以一个文学家的睿智通达,对这个时代进行精准观察,告诉大家如何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如何打开理想生活的心灵之门,找回自我定位和价值,献给迷茫、脆弱、却又满怀憧憬、渴望广阔天地的人。
目录
第一辑:读大地
守住秘密的舞蹈
渡口以及波希米亚
你好,加藤
笛鸣香港
万泉河雨季
重返雪峰山
大视角下的小故乡
第二辑:读时代
知识,如何才是力量
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个人主义正在危害个人
聚集:有关的生活及价值观
“阶级”长成了啥模样
“自我学”与“人民学”
人情超级大国
文化:迭代与地缘两个尺度
心灵之门
第三辑:读自己
长岭记
忆康濯先生
放下写作的那些年
萤火虫的故事
人生忽然
“人生忽然”之意
提起为什么会把自己的这本书命名为《人生忽然》,韩少功解释道,《人生忽然》中的“忽”字有3层含义。一是“快”,忽然就是快,我马上就70岁了,回头一想日子过得很快,忽然的这种感觉迎面扑来;二是“恍惚”,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你再回头看很多事情,会有一种不确定、不清晰,恍恍惚惚的感觉;三是“忽悠”,我们从事文学工作,通过文学传达人生信息时用的一些“花言巧语”有时会把作家和读者也“忽悠”了,所以我们经常要反省,避免当一个“大忽悠”。
“人生忽然”中的文学个性
龚曙光认为《人生忽然》是纯粹的个人化文本,它对未来的历史学家们或者是思想家们去研究70年代初青年群体、农村生活会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历史性文献。但更有价值的是关于韩少功个人的历史性价值,从这些文本中可以看到韩少功的文学潜质和文学要素,他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已经在非常老成地看社会、看人生、看情感、看故事。《人生忽然》中清晰的展现出了韩少功的文学个性:在生活观察中重细节,不重故事;文字语言主要源自于世俗生活,少有源自于中华传统文明古代典籍的语言;文理兼胜,长于理性思想。
“人生忽然”引发的思考
《人生忽然》是韩少功近年来作品的合集,而这些作品都是基于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的种种思考和观察所写出来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再一次感受到少功老师的渊博、辽阔、深刻、深邃。”王跃文表示读这本书的过程于他而言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人生忽然》中谈到当今的人文科学研究正在向理科看齐,王跃文认为一旦把人文研究都叫做科研的时候,其实就是用理科的思路在框文科的研究,这是一种极端,必然会导致谬误。《人生忽然》中涉及到对世界各个角落的观察与思考,也让他也产生了对历史或人生究竟是忽然还是必然的思考。黄灯则提出这部作品中具有价值性和建构性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中寻找以后成为精神滋养的资源,作品背后的思想深度、广度和力度,以及直指问题一针见血的本领,是特别让人珍惜的东西。
感性与理性
在谈及感性与理性的含义时,韩少功形象的说道,当我们看一个东西的时候聚焦了,它就清晰了,这是理性,聚焦的旁边也有模糊区,那就是感性,有清晰、有模糊,就是感性和理性混淆了。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我看到某一个人,特别讨厌,但又说不清为什么讨厌,这就是一种感性,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能够把他的可恶或者可爱分说清楚了,就是理性。
韩少功是一个喜欢用典的人,他表示,典故就是一个故事,抽象的概念没有意义,所以他不是很喜欢从抽象到抽象的理论文章。理性和感性没有所谓的高与低,用不好都是“忽悠”,感性里面始终要有一种理性,理性的思考都要还原成一种感性的画面,他一直努力为感性找到一种幽灵,为理性找到一种生活的现场。
文学人的想法和活法
作为文学人,重要的活法和想法是什么?脱离文学没法谈文学人的想法,没法谈文学人的活法,更没法理解韩少功。
龚曙光认为韩少功在面对社会变化的重大问题的时候,他秉持的武器和切入点都是常识,其中包括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常理和常情。他对于常识质疑性的拆解和辨析,让每个人对自己认知世界、处理世界以及跟世界对话的方式产生了自我质疑。韩少功的活法和想法是什么,即他想用他的文学,包括他的思想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绝对性、现实存在的绝对合理性、人的生存方式的绝对性以及人在舒适区、麻木区的绝对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