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散文】王玮炜《窑洞记忆》

【作者简介】王玮炜,笔名哈未。生于1982年,陕西蒲城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蒲城县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时担任《九月风》文学社社长,作品散见于报刊及网络。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俗语说“土打的窑洞丈二宽,夏天凉来冬天暖”。窑洞是北方常见的古老居住地,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依着土质粘硬的山崖被当地人打成拱圆形的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居住舒适。

我家所在的小村系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渭河平原的交接地带,人们依着山势一排排自然散开,家家都有窑洞,或深或浅,地势条件允许的话还有天庭,从洞中进去四面都是窑洞,根据方位不同居住。上位居住人、储存粮食、其次拴牲畜,还有小小的菜窖,甚至半空中也有个把小小的洞---鸡窝。早些年,一个男人要是有几孔像样的窑洞,几亩薄田,一头牛,几只羊,再娶妻生子,过上婆姨娃儿热炕头的惬意生活,算得上是成家立业了。记忆里,搬来搬去的家总有几孔窑洞,它像老人们脸上一层一层辛勤的褶子,成为辛劳、贫穷、苍凉和厚重的代言。

倘若你看它简单、粗糙,没有精细的门面,而忽视它的居住价值那可就特错而错。这里的人们代代相传,“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小时候,我也经常纳闷奇怪,怎么低处的土已被挖空,上面的土还不掉下来?原来,这也是大有科学原理在其中,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人类的智慧果真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候,几代人一直住下去,只需要翻新抹上泥坯即可,这令崇尚自然的建筑简约,古朴,富有艺术美感。父亲总是说年轻时他与爷爷利用挣工分之余的农闲、雨天挖土运土,一担一担地担出这偌大的天庭和几孔窑洞,双手上的茧子磨起一层又一层,肩上的皮脱了一回又一回,以至于很早就落下腰疾。

记得小时候,妈妈同时照看着爸爸的堂妹堂弟,我们四人睡在窑洞里的大土炕上,有天清早,母亲发现我们在泥坯下酣然大睡,原来头顶鼓起的泥坯掉了下来,所幸我们都安然无恙。父亲当日就重新镞窑,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成泥来泥窑,粗泥一层,细泥一层,父亲还觉得不够光滑,再泥了一层。至此,关于窑洞烟熏火燎的记忆才慢慢更新,那些因为冬天烧炕烧得满屋的浓烟也渐渐消散,没办法,谁让小时候因为湿气中毒的记忆太过深刻。

记得又一年夏季暴雨后,雨水冲开了邻居家窑洞上的黄鼠窝,于是,大人小孩拿着锅碗瓢盆帮忙排水,我们一群孩子脸上全都挂着前所未有的兴奋,来来去去,竟也井然有序。那年,收麦季节。突然,电闪雷鸣。一股闪电垂直而下,刚好击中一户拴牛的窑洞,窑洞被击开一个洞,牛瞬间而亡。无怪乎奶奶一辈子念叨着,想住房子,再也不想在雷雨或者连绵阴雨天气里担惊受怕。不过,窑洞给我们也有馈赠,年久的窑洞上野草丛生,一场阴雨刚刚停下,一群孩子一人一个笼爬上窑背拾地软,一簇簇、一朵朵黑里透绿的鲜地软,有的从草根里长出来,有的软软铺在地上,水灵灵,嫩生生,肥润脆滑,有铜钱大小。每只小手都抓紧时机及时拾捡,生怕太阳出来一晒,又没了。

不过,住在窑洞也有引以为傲的时候,窑洞内温度和湿度宜人,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外界气候和大气中放射性物质对居住窑洞的人影响较小;还可有效防治一些疾病,比如哮喘、支气管炎、风湿和皮肤病等患病率明显减少,长期居住窑洞有益健康和长寿。至今,记得炎炎夏日,全家人坐在窑洞吃西瓜的情景,清凉爽透,比空调舒适何止一点。

前年,有幸见识了米脂县杨家沟的马氏庄园,这个修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寨子,有寨墙、寨门、排水沟、水井、石坡路,尤其是新院,设计独特,用料考究,飞檐雕梁,暗道取暖,三通纳凉,据说是借鉴西方先进风格和日本的取暖方式,可以说将窑洞文化的瑰宝;加之历史的渊源,可以说是享誉中外。写道这儿,突然有种冲动,恨不得立刻回去老家住一晚,哪怕被跳蚤叮咬,哪怕因久不住人而潮湿,只因为这里有太多太多的回忆,有许多从前的脚步与身影。

相比于苏州园林,江南山水,窑洞绝对是一张响亮的名片。


《作家洪与》微信号:hongyupt

(0)

相关推荐

  • 劳苦记忆/张金民

    劳苦记忆 张金民 人们都有夸大自我苦难的习惯,我也是.但和同辈们比,我还是多了些艰难. 我的家只有一孔土窑洞,父母生育了三儿两女.就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决定在土窑旁边再打一孔窑洞,然后在靠墙的空地上 ...

  • 端午的记忆(外一首)|马晓炜

    人 人 文 荟 端午的记忆(外一首)                ■马晓炜    布谷.布谷 一声声清脆的鸟鸣 把初夏的夜叫得很短 母亲裹一脚露水 走在河滩 一株株芦苇 似乎听到糯米甜蜜的召唤 欢快 ...

  • 儿时的记忆——土窑洞

    儿时的记忆        --土窑洞 作者 | 大树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 ...

  • 【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王支建新作《暖冬回味》

    今年的冬天不算冷,入腊月就下了一场雪.电视上报导,俄罗斯那边,白天气温超过了零下20多度,首都北京晚上最低气温也达到零下15度,我们中原地区还好一些:最低温度1一0度左右.就是最冷的三九,也不怎么觉的 ...

  • 【山西】史光荣丨散文/家有土窑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史光荣:1965年3月生于汤都亳城,现供职于垣曲县经信局,喜好文学,屡有习作在<作家在线>.<作家新干线>等网络平台发表. 家有土窑 史光荣 想起老家, ...

  • 【老屋(散文)】/ 薛光炜

    老屋(散文) 薛光炜 老屋原在一坎高崖下住窑洞的人家里,四十年前,都属于一个生产队.那时候,队长敲响挂在皂荚树上的上工铃,社员们都从自家窑洞出来领受队长分派的农活,耕地的去耕地,拉土的去拉土,铡草的去 ...

  • 老照片里的记忆 ||周长荣

    作者:周长荣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于1955年摄于清江浦亦庐照相馆.已经保存了60多年,虽然影像的四边都模糊了,背后的故事却让终身难忘. 座者为爷爷,后排站立者为父辈兄弟三,爷爷前为作者 这张泛黄的老照 ...

  • 阅读悦读丨王玮炜《意象温柔》(诗歌)(外一首)

    [阅读悦读·散文]王玮炜<窑洞记忆> 文/王玮炜 [作者简介]王玮炜,笔名哈未.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蒲城县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时担任<九月风>文学社社长,作品散见于报刊及网络 ...

  • 【阅读悦读·散文】杨莉《记忆中的那些味道》

    [作者简介]杨莉,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时光荏苒,记忆如河,我要怎么才能留住那些逐渐模糊的味道? 黄 ...

  • 【阅读悦读·散文】段广岳《模糊记忆》

    三十年前,母亲因病离世,那年我九岁. 其实我对母亲音容笑貌的印象从来就没有清晰过,怪就怪自己为什么小时候不有意多端详母亲呢,懵懂无知的年龄,未意识到自己蒙受的爱,是那么珍贵,又是那么易逝.朦胧的身影, ...

  • 【阅读悦读·散文】陈素娟《打谷场上的记忆》

    春在季节的迟疑里,迈着缓慢的步伐,悠然来到身边,还没等完全领略她的美,就在几场细雨迷蒙里,踏着洒满浓荫的小路渐渐远行,留她不住,似乎赶着去赴另一场盛会.留下了满眼的绿,让人看着她的背影,满心遗憾,却不 ...

  • 【阅读悦读·散文】徐秀莉《 老屋的记忆 》

    [作者简介]徐秀莉,笔名凡人,温州市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百篇.曾出版散文集<一路风景><日子天天过><家里家外><生活是条 ...

  • 【阅读悦读·散文】宋艳茹《一经触碰就苏生的记忆》

    [作者简介]宋艳茹,70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喜欢写日常随笔,略有感悟即累积以文字.信奉"胸有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你蹒跚而来 ...

  • 【阅读悦读·散文】冬雪《童年那些记忆》

    [作者简介]冬雪 70后,河南新县人.喜爱文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妈妈给我取名小历,厉害的历,由此断定我是一男孩,托姚妈要把我送人,姚妈找了个主,高干家庭,没有孩子,人家甚 ...

  • 【阅读悦读·散文】周志华《粉红色的记忆》

    [作者简介]周志华:笔名蒲公英,内蒙赤峰人,酷爱文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作品散见于<赤峰文学><琴泉>等微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时光从不因我的贪恋 ...

  • 【阅读悦读·散文】赵纯洁《记忆涪江》

    [作者简介]赵纯洁,下乡知青,退伍军人,基层公务员,曾有多篇散文载于绵阳日报.绵阳晚报.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美丽的涪江从我家门前流过已千千万万年,你自由.舒展.快活的流入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