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版林黛玉如今已成经典,殊不知当年首播后,曾被批尖酸刻薄
如今说起来,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早已成为很多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后来北京电视台拍摄的《新红楼梦》过去刚刚十年,现在已经几乎无人提及。
不过也许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即使现在看来属于精雕细刻的的1987年《红楼梦》,当年第一时间播出之后,也曾经受到观众和文艺界的强烈批评,尤其陈晓旭的表演不符合很多人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陈晓旭也由此成为众矢之的。
陈晓旭版林黛玉被批尖酸刻薄
经过三年多的拍摄,根据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1987年在央视荧屏上亮相。不过很快这部剧就遭到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及广大文艺界人士的强烈批评。
其中被诟病最多的就是林黛玉的形象,被认为不够美,过于尖酸刻薄。那时候人们只记得王文娟越剧版本林黛玉的清愁感觉,这是因为越剧里删去了林黛玉使小性子的段落,而陈晓旭过于任性的林黛玉形象一出现,观众就感觉到无法适应。其实陈晓旭的形象更符合原著描写。
一封特别的自荐信
说起来陈晓旭得到林黛玉这个角色,也非常不容易,在当年显得尤为特殊。
《红楼梦》建组之后需要找演员,最开始确定的原则就是,剧中的中老年演员基本都选职业演员,年轻演员则是全国海选。
一方面接受自荐和介绍,另一方面就设立了小分队,在全国范围进行选拔,扬州、四川等很多地方都去挑选过,后来好几个重要角色确实都在四川找到。
剧组有专门的人每天整理麻袋装的大量自荐信,信封内装着照片。大多信件都是不靠谱的,有看上去土土的姑娘自荐演薛宝钗,有一脸青春痘的男生要演贾宝玉,甚至还有中小学生的来信。
剧组准备了一批统一印刷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感谢您的支持”,把来信照片再寄回去。全剧的导演王扶林给出选择年轻演员的标准是,要像古代人,有古典之美,不能人高马大,不能超过23岁。
所有这些成麻袋装的自荐信当中,最终唯一达成心愿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扮演林黛玉的女主角陈晓旭。
陈晓旭写自荐信是在1983年,那时候的她刚刚18岁,是鞍山话剧团的学员。她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红楼梦》剧组选拔演员的消息,在当时的朋友后来成为前夫的演员毕彦君的鼓励下,给剧组寄出了一封信。
在众多的信件中,陈晓旭的信非常惹眼。一张挂历式的肖像画,几幅不同角度的小照,两首她发表的诗,能看出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其中一张照片上,陈晓旭显得纤细文静,手抚着胸前的辫梢,一只手支撑在背后,坐在一片绿草坪上,眉宇间似乎还有淡淡的忧伤。
自荐信上的字娟秀端正,文笔也显得自然流畅。两首小诗是陈晓旭新近发表在杂志上的作品,名叫《柳絮》。其中的几句,后来变得非常知名——“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导演看中她的书卷气
陈晓旭这封信后来被放到王扶林面前,王扶林感觉比较满意,就请陈晓旭到北京剧组面谈,而后被列为林黛玉的候选演员之一。
当时这个角色的候选演员包括陈晓旭,还有张蕾、张静林和拉小提琴的王晓洁。张蕾年岁大一些,后来演的是秦可卿,可是没演完就出国结婚,另一个舞蹈演员替她演完。
张静林就是后来的歌手安雯,后来被分配演了晴雯,她安雯的名字也来自于此。
陈晓旭本来并不是导演组对黛玉一角的最佳人选,她不算特别漂亮,而且鼻子有一点大,但导演王扶林看中了她身上的书卷气,最终从候选人当中胜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历史上的很多文艺作品都是这样,最开始让人感觉有些冒犯,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的价值又逐渐被认可,最终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
而对于演员陈晓旭来说,戏中人的性格似乎也决定了她的性格,戏中性格决定的命运也成为她的命运。陈晓旭后来远离影视圈成为商界人士,再后来选择了落发出家,再后来也就是2007年5月因病去世,年仅41岁。
如今再回看,我们似乎找不到比陈晓旭更适合扮演林黛玉的演员了。比如就从当今20多岁的女演员里选,能选出适合扮演林黛玉的人吗?